状元被杀不是因罪,而是政治需要,朱元璋的权谋状元不懂

2021年08月17日13:47:14 历史 1529
  • 恢复科举

明朝初年发生了一起重大的科举案件,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也叫春夏榜案。这个案件的影响范围之广,政治意义之深远也算是为数不多的经典案例了,为了平息事件,笼络人心,朱元璋开杀戒牺牲了两位状元的性命,从此为科举制度开创了新的录取模式。


朱元璋虽然出身不好,但是他非常重视文化培养,他明白国家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知识不光能改变命运还能改变国运。于是建国后朱元璋大力鼓动人们用功读书,将来为国家效力,另一方面朱元璋也在准备科举考试的各项制度,完善全国的教育系统。


状元被杀不是因罪,而是政治需要,朱元璋的权谋状元不懂 - 天天要闻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好在朱元璋不急于求成。经过潜移默化的发展和积累,明朝终于在洪武十七年恢复了科举,三年一殿试,学子们非常积极踊跃,毕竟都想通过科举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那个年代中榜是出人头地的最佳捷径,天下的读书人都盼着殿试,所以科举一直都进行得很顺利,直到洪武三十年,出现了特大的科举案件,南北榜案。


洪武三十年二月,明朝的学子们又一次迎来了科举大考,朱元璋一直都很重视科举,这一年经过他的反复思虑,主考官的人选定为了刘三吾

  • 刘三吾祸从天降

刘三吾已经年近八十了,是翰林学士,在当时那也是泰斗级人物,他曾经还当过广西提学,那可是教育部门一把手了。之所以选中他,不光是因为他有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人品端正,明史评价他

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正直,事事公平。朱元璋对他,对这次的科举也是寄予厚望的,只可惜刘三吾因为这份厚望而大祸临头了。


状元被杀不是因罪,而是政治需要,朱元璋的权谋状元不懂 - 天天要闻


终于洪武三十年三月丁丑科放榜了,第一名陈䢿福建人,第二名尹昌龙江西人,第三名刘仕鄂浙江人。因为这次科举一共录取了五十一名,全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也没有,所以这一榜叫做南榜,也叫春榜。


其实南方人霸榜也是有原因的,北方连年征战,人才凋零,文化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又被元朝统治了百年,虽说元朝也推行文化,可毕竟不如汉人重视,所以从根本上看,南方人霸榜不能说明刘三吾有问题。

  • 实事求是也有错

但是北方学子不这么认为,多年的寒窗苦读,好不容易从地方考到了京城,结果竟然全部名落孙山,其中肯定是有蹊跷的,必然是主考官刘三吾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偏袒他们南方人,还说考官搞地域歧视。证据就是刘三吾老家是湖南的!


状元被杀不是因罪,而是政治需要,朱元璋的权谋状元不懂 - 天天要闻


事情闹大了,北方学子联名上疏,告刘三吾偏袒南方人。朱元璋本来挺信任刘三吾的,可是放榜的结果确实有点匪夷所思,为了给北方学子一个交代,朱元璋下令成立了一个十二人的调查组,以侍读相信为首,小组成员还包括了新科的前三名!


调查组的效率很高,经过数日的复核,调查结果出来了,张信是这么上报朱元璋的:

经复阅试卷,北方学子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考生皆凭才录取,并无不妥。

同时为了证明自己,还带来了部分南北方考生的卷子给朱元璋看。


状元被杀不是因罪,而是政治需要,朱元璋的权谋状元不懂 - 天天要闻


这个结论一经公布,北方学子都不干了,这个结果让他们更上火了,一个个怒满胸膛,差点就要举着书本打群仗了。同时他们认为,不光是刘三吾有问题,就连张信也跟刘三吾串通一气,瞧不起北方人,偏袒南方。因为张信是浙江人!而且他带的卷子也是北方的陋卷,他是故意的!

  • 帝王权谋

反正北方考生也名落孙山了,闹得再大他们也不怕,事件愈演愈烈,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势头。终于,朱元璋为了平息这次事件,五月下令新科状元陈䢿,侍读张信凌迟,张信是洪武二十七年的状元,罪名是被告发曾得到刘三吾的授意。朱元璋出手就杀了两名状元,其余调查组的人也被发配了,刘三吾最后落得个充军的下场,因为实在找不到罪名,就把刘三吾归到了蓝玉余党之列。


状元被杀不是因罪,而是政治需要,朱元璋的权谋状元不懂 - 天天要闻


没办法,不杀人不足以平民愤。不过还是有人躲过了这场灾祸,他就是新科第二名尹昌龙,原因是他复核试卷后,开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学子…这个结果就可以说明事情的的本质了。


处罚完了不算,为了平息北方学子的愤怒,和政治维稳,朱元璋亲自主持考试和阅卷。这次放榜第一名韩克忠,第二名王恕,第三名焦胜,一共录取了六十一人,都是北方人,所以叫北榜,也叫夏榜。因此,洪武三十年的科举考试案件被称为南北榜案。


如果单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其实不该分南北地域录取,但是从政治角度看,为了国家稳固发展,为了兼顾均衡,分地录取就很有必要了,这样也不至于埋没人才,同时又笼络了人心,对国家普及文化教育,提高落后地区学习的积极性都是有帮助的。


后来到了明宣宗时期,定下了会试,南北中三卷。在这种制度下,明朝的科举总算是达成了平衡。一直到康熙年间,才改成了分省录取的模式,时代在进步,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了。


状元被杀不是因罪,而是政治需要,朱元璋的权谋状元不懂 - 天天要闻


南北榜案不能只看表面,他背后的政治意义更加重要,政治无处不在,从文化也能看到政治,朱元璋的帝王权谋,刘三吾和张信以及新科状元他们无法明白。他们成为了权谋的牺牲品,这就是政治的残酷,杀人是因为需要,与犯罪无关。但,这就是历史,不可或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 天天要闻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陈水扁,但是,她一定会为特赦陈水扁创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为陈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碍,这一点蔡英文在这8年里早都在做,现在基本也比较成熟了,蔡英文办任何事情都是比较稳妥的,陈水扁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