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这段历史,总叫人忍不住假设:"要是曹操多活30年,天下会不会早早就姓曹了?"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曹操死在公元220年,按史书算,他要是活到250年,那就是80岁高龄了。那时候蜀汉的诸葛亮刚走没几年,东吴的孙权也快不行了。曹操要是真能熬到那时候,三国这盘棋,恐怕真得重新下!

一、赤壁那一把火,烧掉了曹操最好的机会
提起曹操的统一大业,最让人捶胸顿足的肯定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54岁,带着二十多万大军南下,荆州刘琮直接投降,刘备被追得满地图跑,孙权躲在江东瑟瑟发抖。眼瞅着天下就要姓曹了,结果周瑜一把火,烧得曹军七荤八素。这事儿后来成了曹操心里一根刺,他晚年写诗感叹"人生几何!譬如朝露",估计也是想起这场败仗。
不过话说回来,曹操其实还有一次翻盘机会——215年打下汉中那会儿。张鲁投降后,法正劝刘备赶紧动手抢地盘,说曹操"得陇不望蜀",肯定要撤。结果真被他说中了!曹操61岁了,觉得后方不稳,打刘备风险太大,扭头就回了许昌。要是他年轻十岁,以他的性子,八成会赌一把——毕竟刘备刚占西川,脚跟还没站稳呢!

二、刘备一死,曹操的机会来了?
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诸葛亮接过蜀汉大权。这时候曹操要是还活着(假设他延寿到80岁),会不会趁机打汉中?我觉得悬!诸葛亮可不是吃素的,他立马搞起了"北伐中原"的招牌工程,魏延守汉中跟铁桶似的,赵云虽然老了但还能打。更关键的是,孙权也不傻——蜀汉要是没了,东吴就是下一个靶子。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权比谁都懂。所以曹操真要动手,大概率是场硬仗,输赢难料。
不过历史有时候就是那么巧。234年,诸葛亮和魏延前后脚去世,蜀汉一下子没了顶梁柱。蒋琬、费祎这帮文臣治国还行,打仗可就差点意思了。历史上曹爽后来打过一次汉中,结果被王平堵在兴势山动弹不得。但要是换成曹操亲自带兵呢?王平再厉害,面对曹操这种老狐狸,胜算恐怕不大。汉中一丢,蜀汉的门户就敞开了。

三、孙权晚年昏庸,东吴自己先乱了阵脚
东吴那边更是个"神助攻"。孙权晚年简直像换了个人——整天疑神疑鬼,搞出个"二宫之争",太子孙和跟鲁王孙霸斗得你死我活,陆逊因为劝架还被孙权骂到气死(245年)。等孙权252年咽气时,东吴已经元气大伤。更惨的是,名将陆逊死后,能扛大旗的只剩诸葛恪这种志大才疏的,后来果然被政变砍了脑袋。
曹操要是活到250年,看到东吴这烂摊子,估计能笑出声。灭蜀之后,他八成会学后来司马昭那套:水陆并进,一路从西川顺长江往下冲,一路从襄樊往南压,再派兵从寿春捅孙权后背。三路夹击之下,东吴那帮内斗的贵族怕是连船都凑不齐!

四、曹操若统一,还有司马懿什么事?
要是曹操真把天下打下来了,历史绝对要变天!首先,曹丕肯定能顺顺当当接班,不用搞什么"九品中正制"讨好士族。至于司马懿?估计在洛阳当个退休老干部就不错了——曹操可不像曹丕父子那么信任他。当年曹操梦见"三马食槽",对司马家早有防备。要是他多活30年,司马懿根本没机会掌兵权,更别提后面的高平陵政变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就只能想想。曹操晚年头痛病越来越重,华佗想给他开颅治病反被砍头。就算真延寿30年,以古代的医疗条件,80岁的老曹操还能不能骑马打仗都是问题。更别说魏国内部也不太平——世家大族和寒门子弟的矛盾、屯田制引发的民怨,哪一件都不是省油的灯。

历史没有假如,但想想这些"可能",总让人觉得三国这段故事更鲜活。曹操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孙权的虎头蛇尾……少了谁,这出大戏都不够味儿。或许正是这些遗憾和偶然,才让我们几百年后还在为他们争论不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