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乱年代,女性真正体现了什么叫巾帼不让须眉。在战争中所涌现出的英勇女战士是非常多的,可以说,女战士也扛起了半壁江山,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
曾国藩家书是非常有名的,是曾国藩教育后辈最直接的体现。他的后辈们在曾国藩的教导下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之高的。他的后人曾宪植便是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受到曾氏家族的熏陶,曾宪植对国家大事,民族未来有非常强烈的兴趣,与其他的普通女性根本不同。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也使她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必然。
关于曾宪植,她是个传奇的女性,和男子相比,她的贡献也是非同寻常的。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生动体现,是动乱年代,战争时期先进女性的卓越代表。
特立独行的曾宪植
出生于曾国藩世家的曾宪植,从小就受到了优渥的教育条件,她也是非常的奋发向上。她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在体育锻炼上也非常优秀。

那时的篮球是个新鲜玩意,在女性中就更不必说。曾宪植却偏偏喜欢篮球,她就是敢于挑战与众不同的事务。并且她的篮球技术也是非常高超,甚至是篮球队的主力。
不仅于此,在学校的选择上,她没有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一样,选择去读综合性大学,而是毅然决然地报名了黄埔军校的武汉分校。她的选择真的是非常与众不同。
在决定考军校后,曾宪植也是更加努力学习,最终在200多名女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国内首批女兵队伍中的一名优秀成员。这一年,她年仅16岁,因为长相貌美也成为黄埔军校的校花。可以说,在选择上,曾宪植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法。

自从进入军校,曾宪植就不怕辛苦劳累,不断接受训练打磨自己的实力。同时她还自愿帮助受伤的士兵洗衣换药,这充分体现出了她身上美好的品质,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1927年的夏天,曾宪植积极投入革命活动中去,为了革命活动
奔走相告。虽然她还是一名学生,但她的爱国心已经急不可待了,促使她投入到革命活动中去。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革命活动中,上天为她悄然安排了一段缘分。可以说,这段缘分改变了她以后的一生,也把她带到了革命的广天阔地中。

曾宪植与叶剑英
曾宪植与叶剑英在革命活动中悄然相识,并且被彼此身上的魅力所吸引。革命结束后,她追随叶剑英来到广州,和他共同参加广州起义。
18岁那年,曾宪植嫁给了叶剑英。虽然二人有年龄差,而且叶剑英在之前就已经有过两任妻子,但曾宪植并不在意,她在意的是二人是否有共同的信仰,这是她认为的二人在一起的纽带。

婚后不久,组织的安排使得二人面临分别的情形,尽管曾宪植心中有万般不舍,但她清楚这是组织的需要,这是为了完成革命目标,为了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
在二人分隔的几年中,曾宪植两次被捕入狱,又两次虎口逃生。她的心中充满了信仰,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也是支撑着她忍受煎熬的精神源泉。

1930年,叶剑英从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别班学习归来,不久,他们二人便接到组织的命令,前往苏区进行革命活动。
但是考虑到曾宪植自身的美貌可能会在前往苏区的过程中,引起敌人的注意,最终叶剑英和曾宪植只能分别前往不同的地方。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别就是七年,可再次的重逢也不过是短暂的。这次重逢过后,二人又因为革命的大局而前往不同的地方。但也就是这次相逢,让曾宪植怀上了叶剑英的孩子。
1941年,心心念念的相逢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曾宪植终于有机会来到延安,可与孩子的父亲、自己的丈夫相见了。
不过令她没想得到的是,叶剑英已经另娶她人为妻,还生下了女儿。这对曾宪植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

曾宪植也是个果断的人,她明白没有感情的两个人是没有结果的,再纠缠下去只会闹得两人都不好看。于是她选择解除与叶剑英的婚姻,成全他和别人。
得到发展
曾宪植没有伤心于解除婚姻,反而全身心地投入事业,终身未嫁。不论是在革命动乱的年代,还是在建国后发展的阶段,她都是眼里只有工作,再容不下其他的。
因个人能力十分突出,她先后担任了担任邓颖超和宋庆龄的秘书,后来她又转移到晋察冀根据地,参加土地革命。建国后,曾宪植担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副秘书长。

之后曾宪植一直在全国妇联工作,官至副部级,因在工作中表现优异,为人又低调、谦逊,1982年9月,曾宪植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一职,官至正国级。
虽然是正国级干部,但曾宪植的生活却非常简朴,她和儿子居住在十几平的小屋,设施也是非常简陋,让人无法想象是正国级干部所应该具有条件。
简朴的生活作风,让人十分感概,感概于她们在革命胜利后的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感慨于她们对自我本心的坚定,感慨于她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1989年10月11日,曾老因病在北京去世,她去世时,有人写了一副挽联:
为党想,为人想,把荣誉推出去,将责任揽过来,斥骂赞许不顾,志比泰山若沧海;不计得,不计失,是真理拼命干,有意见当面提,上下亲疏弗论,情同白玉贯长虹。
曾宪植作为战争年代为数不多的革命女战士,她面临的困难会比男性更多,也更加复杂,但她始终不放弃,坚定初心,最终完成了革命目标,她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尊敬。

挽联这短短的几个字体现出人们对她的尊敬与敬佩,她身上具有那个年代革命战士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