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正月初三上午,北京军区某部红军团的几位干部,兴奋地迈进了解放军总医院的一间病房,看望60年前红军团初创时期的一位老战士。一双饱经沧桑的大手,同时被几双年轻有力的手紧紧握住,老少两代人都情不自禁地道出心底的一句话: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病房里的这位老人,就是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李聚奎。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红军师长、军参谋长;抗战时期担任过八路军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的职务,建国以后又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高等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顾问等职。他一生征战、功勋卓著,是我军军政兼优的一位高级指挥员。

北京军区某部红军团的前身,是彭德怀元帅60年前亲自率领的一支北伐劲旅。1928年7月22日,在党的领导下,以这支部队为中坚,举行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平江起义”。当时,李聚奎同志就在这支部队里担任班长和士兵委员会委员,是起义的骨干分子。那时他年仅24岁。随着岁月流逝,部队序列更迭,李聚奎同志早就和这支部队失去了联系。可是60年来他却始终不能忘怀自己戎马生涯的起点,一直在思念着老部队。
说来也巧,红军团的后辈们,也在寻找建团初期的开拓者,直到198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代人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当时,已逾84岁高龄的李聚奎同志,长期重病缠身,又刚刚做完一次大手术,就急着要见来自老团队的客人们。红军团的代表、时任团长李少军、政委黄嘉祥一行,一进门就满怀敬意地向老将军敬了军礼。代表全团官兵,祝老将军健康长寿!李聚奎将军高兴地点头致谢,两代人的心沟通了。

红军团的代表们兴奋地向老将军汇报了近几年来团队在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建设方面的情况。当李聚奎同志听说这支老部队已经发展成为我军目前装备最为精良的陆军机械化团的时候,感叹地说:“好啊!你们现在是洋枪洋炮了,再也不是当年的小米加步枪了!”
他告诉大家,当年彭老总领导暴动的时候,正是中国革命的低潮,敌强我弱。当时揭竿而起,我们不能光靠军事力量,主要是靠人的革命精神,靠干部战士的觉悟,靠党的领导。这样才能做到不论多么艰难困苦,总是打不垮,拖不烂,总是以大无畏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他深情地回顾了彭德怀同志率领这个团,为了解救全中国的劳苦大众,毅然从旧军队的营垒中冲杀出来,自己宁愿丢弃团级军官每月400块大洋的薪金,和士兵一起吃南瓜、啃红薯、穿草鞋,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在所不惜。
老将军讲述当时的情景,好似历历在目,他说,早在起义的酝酿阶段,彭德怀同志就以团长的身份下了两条禁令:一条是取消军官的小厨房。原来旧军队里的连队都设有小厨房,主要是供连排长、司务长、军需、文书上士吃喝,靠盘剥士兵的伙食来享受。彭德怀同志当众取消了小厨房,官兵同吃一样的饭,这对启发士兵的阶级觉悟起了很大作用;第二条就是取消了军官手里拿的打人的鞭子。过去,连、排长带部队出操上课,手里总拿着一根皮鞭子,动不动就挥起来打士兵。这些改革措施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人民军队的官兵一致、经济民主、艰苦奋斗和牺牲精神等建军原则。
说到这儿,老将军语重心长地告诫后辈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光荣传统,都是传家宝啊!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红军团的黄政委向李聚奎同志汇报说:部队早就建立了荣誉室,经常对干部战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近几年团里还组织了人力整理续写了团史。他还告诉老将军:据调查,当年参加“平江起义”的这支部队中,至今还在世的前辈,只有李聚奎和一位离休在武汉的老红军了,非常希望老将军能给部队留下一件礼物,做为团史荣誉室的展品。
李聚奎欣然同意,亲笔在他自己撰写的一本回忆录上题名,赠送给红军团的全体官兵,同时拿出早已经写好的对部队建设的三点希望,交给了红军团几位领导。他希望在部队建设中也要贯彻党的开放搞活方针;希望对部队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希望工作中要实事求是,既要报喜也要客观地报告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面对老一辈的殷切期望,红军团的后来人更觉肩上的重担。

1995年6月,为国家和人民奋斗了一生的李聚奎将军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将军特意把儿女们都叫到了跟前。他说:“我是一个老党员,一辈子都在为了信仰而奋斗,没有留下任何的财产。”
紧接着,老将军颤颤巍巍的从枕头底下取出了早已经准备好的“遗产”,递给了儿女们。只见那上面赫然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