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在穗打造“世界咖啡地图”

  5.8米长的吧台、满墙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豆包装陈列,史提芬的咖啡店别具一格。

  “下班就是下班,老板找你,不用理他。但我现在是老板了,感觉自己每天24小时都在上班。”c stands for咖啡主理人史提芬说着一口正宗的“港普”,如此调侃自己的创业状态。

  来自香港的史提芬从中大外语专业毕业后北漂爱上精品咖啡文化,随后他决定回港成为咖啡品牌公司的“打工人”,从零开始学习。在咖啡行业沉淀四年后,2021年,他北上广州创立了自己的咖啡店。

  “最好的咖啡其实是你喜欢的咖啡。”这是史提芬坚持的“咖啡信条”。他通过引进世界各地风味多元的咖啡豆,为顾客“量身定制”手冲咖啡。这位大湾区青年描绘“世界咖啡地图”的创业多巴胺,正随着咖啡的香气持续释放。

 北上广州

  日咖夜酒他租下“半个店铺”

  史提芬与精品咖啡的缘分始于北京。在时尚品牌公司从事公关的他,业余时间接触到咖啡便“一发不可收拾”,喧闹且繁忙的生活中静静观赏一杯咖啡的冲煮过程使他沉浸其中。他决定辞职,返港零基础开始学做咖啡,并发挥其外语优势,与世界各地的咖啡烘焙商打交道。

  四年时间,这位咖啡小白晋升为知名咖啡品牌的资深经理,除了日益精进的咖啡技术,史提芬还系统学习了关于咖啡的材料管理、品牌营运等内容。在遇到职业发展瓶颈时,史提芬萌生了咖啡创业的想法。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创业成本相对较高,咖啡市场较为饱和。如何以相对低的成本开一家有特色的咖啡店?此时,与女朋友分隔两地的史提芬想到了一个最佳的答案——北上广州创业。

  出于对创业成本的考虑,史提芬在店面租金上花了不少功夫。

  广州市越秀区东华西路182号,是史提芬创业的起点。在当时“早c晚a”(日咖夜酒)风潮兴起之时,史提芬与酒吧合作租下“半个店铺”,在白天做起了咖啡,由此节省了一笔不小的租金费用。

  通过近一年对于广州咖啡市场的摸索,史提芬决定自立门户,选择在广州天河区繁华闹市中的一个居民社区里经营他的咖啡店2.0。

  “近20万元的起步资金,其中一半是机器成本,因为这是能让客户获得更好咖啡体验的根本所在。”史提芬笑言,选择一个相对低的投入成本开咖啡店是因为没那么多钱。“我们选址在市中心的居民区里,租金就节省了三分之一。在装修上,选择了相对简约的风格,想给客户更舒适的体验。”史提芬表示,在对创业成本的把控上,创业者应明确自己的重点是什么,遇到非必需的开支就果断“say no”。

  “看网上那些说5万元就能开咖啡店的,几乎都是骗人的噱头。我在行业里这些年,大体摸清开店基础成本有多少,相对能保障品质稳定的一套咖啡制作设备都要近10万元。有时候客人和我说想开咖啡店,我说你想清楚先,拿这笔钱出去旅游玩一下可能更开心。”史提芬说。

  凭借对于咖啡创业的清晰认知,史提芬的咖啡店保持着每年近30%的效益增长,其个人的月收入也有两三万元。可以说,史提芬以相对小的成本达到了理想的收益。

  除了卖咖啡还输出咖啡“干货”

  5.8米长的吧台、满墙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豆包装陈列、温馨的暖光搭配白色调为主的装修设计……史提芬的咖啡店2.0正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手冲服务,绘就“世界咖啡地图”。

  让客户感受到世界不同地方的咖啡豆风味,是史提芬对于这间社区咖啡店的经营思路,也是他充分发挥自身外语优势做出的别具一格的选择。通过在香港咖啡行业沉淀积累下的人脉资源,史提芬的咖啡触角伸向了更多海外的烘焙商。

  在c stands for咖啡店季度更新的豆单上,有来自加拿大、日本、瑞士、丹麦、挪威等地的咖啡豆,根据豆子的稀缺性,售价由40元至上百元不等。史提芬介绍,因为是以社区咖啡店和手冲咖啡为主的定位,门店的翻台率相对低,日出杯量维持在工作日50杯、节假日70至80杯。

  海外烘焙商连接的丰富程度注定带来成本的提升,但史提芬通过对国际物流成本的把控,以及“把咖啡知识注入咖啡体验里”的方式,吸引了不少咖啡爱好者慕名前来消费。

  “来店里喝手冲的很多是咖啡小白,多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在这里喝到喜欢的味道后,会进一步在网上搜集咖啡豆的资料,我们只是帮他们打开了这扇门。”史提芬介绍,每次收到新的咖啡豆,他会与咖啡师一起熟悉其背景资料,不断测试风味并将味蕾感受记录在册,以筛选最佳风味的咖啡豆、确定最佳的冲煮方法,连同咖啡科普“干货”一起输出给消费者。

  91℃、225克的水,分四段以每秒3克的速度注入15克且研磨度相对粗的咖啡粉中,这是史提芬通过不断积累尝试最终选定的常规手冲方案。“我要确保从我们店不同咖啡师手中冲出的咖啡风味是一样的,客人可以喝到一杯很平衡的咖啡。”

  为了满足客人对咖啡的求知欲,史提芬在门店特设了一个5.8米长的吧台。“我希望拉近咖啡师与客人的距离,面对面交流,也能更直接地了解到客人的喜好。”史提芬充分尊重客户的特殊定制需求:“他点了一杯黑咖啡,就想加点牛奶,可能有些咖啡师会拒绝,觉得口感不好,会影响咖啡风味,但是我会很愿意去加,因为我想制作的是一杯客人喜欢的咖啡。”

  通过咖啡版“omakase”(主厨根据当日食材和顾客喜好定制出品)的形式,史提芬将最佳咖啡风味和充实的咖啡知识传递给消费者,“有时候客户要外出旅游,都会来问我们推荐去哪个地方喝咖啡”。

面对“内卷”

  深耕行业七年多 专注手冲赛道

  “香港流行快节奏咖啡,广州的朋友们则更喜欢慢条斯理地去尝试不同类型的咖啡。国内烘焙的咖啡豆偏深烘,口感相对重,国外的咖啡豆则偏浅烘,因为老外常把咖啡当水喝。”通过七年有余在大湾区辗转深耕咖啡行业,史提芬也逐渐摸清了不同地区咖啡市场的发展情况。

  9.9元的快消咖啡价格战、超百元一杯的咖啡特调……对于内地咖啡市场的花样“内卷”,史提芬认为,目前仍在发展初期,所以消费者追求更丰富的味蕾体验,通过为不同类型的咖啡“买单”,找寻并确认自己的咖啡喜好。而在穗港深耕咖啡行业多年的他,选择以手冲为主的赛道,致力于带给客人最纯粹的咖啡体验,并根据内地咖啡市场的快速变化,适时推出了如咖啡combo(一豆两喝)、冷萃特调等产品。

  同时,在内地的咖啡市场中,也有越来越多咖啡活动落地。史提芬表示,平时店里会不定期办手冲交流活动,邀请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咖啡师来“客座”,自己也会留意行业资讯,通过参与咖啡节、咖啡展,不断更新咖啡知识储备,并传递给客户。

  从咖啡“打工人”变成咖啡创业者,史提芬以一间温馨的社区店在咖啡行业逐梦。“刚开始还是打工的心态,下班就想休息,现在变成了想要把握一切时间去运营好这间店。”

  作为一名香港青年,史提芬早已融入大湾区,穗港“双城记”照进他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里。“我觉得广州的生活非常舒服,创业成本也比香港低很多。我平时常回香港,有时也会到深圳去看望亲戚,出行都非常便捷。”史提芬表示,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互融互通的开放环境,自己可以在这片热土上发挥所长。“我希望可以为客户打造出世界咖啡地图,未来将一如既往在咖啡领域,为大湾区的咖啡爱好者带来更丰富且平衡的咖啡味蕾体验。”

  南都、n视频《创业多巴胺》

  统筹:陈蓓蕾 陈成效 执行统筹:陈艺丹

  采写:南都记者 陈艺丹 实习生 万含藻

  摄影:南都记者 伊凯文 陈艺丹 实习生 孙路桦 江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