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出海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的打造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美国向我国发起关税战的时代大背景下。
目前我国企业出海的模式丰富多样,涵盖了规避贸易壁垒、市场多元化与需求升级、技术合作与创新追赶、品牌国际化与标准制定以及供应链安全等多个方面。小米手机通过在印度本地化生产,不仅成功规避了关税,还获得了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青睐。欧美技术封锁促使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和研发中心布局合作研发尖端技术,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实现了技术跃升。品牌国际化与标准制定也是企业出海的重要方向。海尔通过并购ge家电,成功打入欧美高端市场,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这不仅提升了海尔的全球品牌影响力,也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供应链安全同样是企业出海的重要考量。宁德时代在德国建电池工厂,贴近欧洲电动车市场,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保障了供应链安全。
企业出海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贸易战促使企业的全球化布局逐渐以区域化与近岸化为主,如北美、欧洲和亚洲逐渐形成的区域性供应链闭环,既减少了对单一国家的依赖,也大大降低了地缘政治风险。汽车制造业从“全球采购零部件”转向“区域内集群化生产”,既提升了供应链的韧性,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企业出海促进了技术驱动的价值链升级。数字化转型(如工业物联网、3d打印)削弱了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推动价值链向技术密集型环节如研发、设计的集中。碳中和目标推动企业重新评估高碳排放的全球分工模式,绿色价值链(如新能源产业)成为重构重点。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追求,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企业出海模式正在不断创新并呈现出战略转型态势。区位选择模式上,从早期的东南亚低劳动力成本地区为主,向更侧重技术密集区域如欧洲与拉美消费市场转移。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出海模式创新方面,数字化出海成为新的趋势。shein等跨境电商和敦煌网、小红书等数字服务打破了传统贸易壁垒,直接触达海外消费者。绿色出海也成为企业出海的重要方向。新能源企业(如比亚迪、隆基)依托低碳技术优势,不断获得全球绿色基建市场。上述模式不仅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也为中国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在组织形态上,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协同。华为等头部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体出海,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强大的制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以及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共同构筑起中国新时代企业出海的亮丽风景线。新兴市场的广阔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关税战促使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步伐,推动企业从传统的低成本竞争向创新驱动、品牌竞争转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渐乱交织的全球经济格局调整背景下,中国企业正在与更多国家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关税战带来的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不可否认,当前企业出海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在拥抱出海新机遇的同时,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波动以及国际市场的复杂性,正给出海企业带来巨大挑战。文化冲突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挑战对企业出海不容忽视。最为普遍的问题是税务合规。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收法规差异巨大,且频繁变化;各国之间的税收协定不断更新;全球最低税以及单边数字化税收的兴起,使国际税收处于多变且复杂的环境中,企业税务合规成本高昂。另外制造业出海呼唤服务业的出海,这方面企业步伐尚显蹒跚。
美国挑起的关税战促使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签署了一系列“一带一路”倡议、rcep协定等国际合作协议和框架,为企业出海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参与维护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的谈判和协商,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透明的国际服务贸易规则体系。通过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推动国内标准的国际化。我国还不断促进自贸试验区提供跨境金融、税收便利等制度创新,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设,保障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此外,通过财政专项、海外研发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跨境服务增值税退税、低息贷款等方式努力降低企业的贸易成本。
关税战风雨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从未停止。风雨过后是彩虹,挑战之中有机遇。中国企业正以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精神,积极应对关税战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的事实证明,在高水平开放的道路上,中国企业有信心有理由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贸学院国际税收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