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发债9万亿创新高,半数用于偿还旧债,如何看这一现象?

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据公开数据,今年前11个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总计约9.14万亿元,突破了9万亿元的大关,这一数据远远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发债规模,也相当于今年前三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的总和。

地方政府借钱的合法渠道主要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而这些债券按用途可以分为新增债券和再融资债券。新增债券主要用于公益性项目的建设,是地方政府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而再融资债券则主要用于偿还到期的政府债券本金或存量政府债务,简单来说,就是借新还旧。

那么,面对地方政府债务创新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并非完全是坏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扩大投资,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在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对于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并非没有风险。如果债务规模过大,超过了地方的偿还能力,就会引发债务风险。此外,借新还旧的方式也并非长久之计,如果债务滚动持续,可能会导致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债务创新高这一现象,我们既要看到其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未来的发展中,地方政府需要合理安排债务规模,确保债务的可持续性,同时加强对债务风险的防控,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地方政府债务创新高,一半用于偿债,既是地方政府扩大投资、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暴露出债务风险的隐患。在未来的发展中,地方政府需要合理安排债务规模,加强对债务风险的防控,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