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我们整理六大关键词,邀请专家全方位解读一揽子金融政策。
关键词一
降息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介绍,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并降低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
本次降息是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的体现。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业内权威人士解读称,此次降息充分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有力举措。
降息充分体现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本次降息不仅政策利率下降,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等也一同降低。预计政策利率下降将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有利于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稳定,同时通过利率传导,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巩固经济基本面。
关键词二
降准
会上披露,此次降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大型银行和中型银行降准0.5个百分点,可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另一部分是完善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制度,阶段性将其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调降至0%。
降准0.5个百分点有效满足了长期流动性资金需求。当前市场流动性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的,为保持流动性充裕,人民银行短期流动性投放每天开展操作,且操作规模较大。市场人士分析,此次降准可以调整市场流动性结构,相应适当减少短期流动性工具的滚动续作,加大中长期流动性供给,同时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增强银行负债稳定性,弱化银行高息揽存动力,压缩非银机构资金空转套利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整同步完善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不属于存款类金融机构,不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在央行开立的准备金账户不能用于清算,清算职能由开设银行的同业存款账户实际承担,其货币创造机制与银行有本质不同,业内人士认为,对此类机构大幅降准是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重要举措。此外,这两类机构直接面向汽车消费、设备更新投资领域提供金融支持,其存款准备金率很早就低于大型银行和中型银行。
“这次再阶段性大幅降低其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降低这些机构的负债成本,提高负债稳定性,增强对特定领域的信贷供给能力。”业内人士表示。
关键词三
降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潘功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宣布,将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其他期限的利率同步调整。
据悉,此次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调整范围既包括新发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也包括存量住房公积金贷款。此次利率下调后,新发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将执行新的利率,此前已发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将在2026年1月1日起下调。
此次利率下调后,居民申请公积金贷款,月供将降低多少元?以一笔金额100万元、期限30年、等额本息还款的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为例,按公积金首套利率2.85%计算,月供4136元,总利息48.88万元;按新利率2.6%计算,月供4003元,总利息44.12万元,月供少133元,总利息减少4.76万元。
上一轮调整公积金放贷利率是2024年5月17日,当时央行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以上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调整为2.85%。
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有助于支持消费。此前,中办、国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已提出“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是人民银行推动提振消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的有力举措。
业内专家认为,住房公积金利率下调,能够有效降低居民购房门槛,充分体现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优惠力度,激发居民住房消费积极性,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也减少了此前公积金贷款和商贷方面利差的问题,进一步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支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四
结构性货币政策
会上披露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包括数量型政策、价格型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备受业内关注。
具体来看,人民银行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公布利率0.25个百分点,包括各类专项结构性政策利率、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据了解,此次是人民银行首次全方面下调各项结构性政策工具利率,既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长期性工具,也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阶段性工具。
结构性降息也是降息,有利于强化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激励作用。央行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季度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5.9万亿元,是央行重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此次降低利率0.25个百分点,有利于强化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激励,进一步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的牵引带动作用,激励商业银行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
此外,人民银行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由目前的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持续支持“两新”政策实施;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与调降再贷款利率的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据了解,支农支小再贷款是人民银行支持普惠金融领域的长期工具。今年年初,人民银行将支农和支小再贷款两个工具合并管理,并改革了管理方式,更高效地激励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此次增加额度是改革后首次增加额度,有望进一步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对普惠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五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会上宣布将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加大消费重点领域低成本资金支持。
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已明确要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业内专家表示,新政策工具将激发服务消费和养老市场活力:一方面,可进一步激发国内服务消费潜力,促进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提振服务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也有利于完善养老保障,在更长期限中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新政策工具是对前期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的扩容和升级。2022年4月,人民银行设立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额度400亿元,先期以试点方式开展,后拓展至全国。新政策工具额度更大,支持领域更广,利率更低,在全国范围内均适用,是对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的扩容升级,体现了货币政策对消费、养老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六
支持资本市场两项工具
会上宣布,将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8000亿元。
2024年10月,为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创设了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即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分别为5000亿元和3000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两项工具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效提升了上市公司和行业机构融资和投资能力,有利于发挥好这些机构市值管理责任和维护市场稳定作用,也体现了中央银行对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拓展和探索。
“两项工具内嵌逆周期调节属性,主要发挥托底作用。”专业人士表示,在资本市场被明显低估时,证券业机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将有更强的意愿使用两项工具提供的低成本资金去购买股票,阻断市场走弱的负向循环。
例如,去年11月、今年元旦前后以及4月初美滥施关税带来冲击时,互换便利使用量明显增加,上市公司回购增持也较为踊跃。由此建立的内在稳定机制,发挥了两项工具校正资本市场超调、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
截至目前,互换便利已开展2次操作、总金额1050亿元;超500家上市公司公告使用贷款回购增持股票,贷款总金额近3000亿元。
此次发布会上,人民银行宣布将两项工具总额度8000亿元合并使用,以提升工具使用的便利性、灵活性,更好满足不同类型机构的市场需求。两项工具创设后受到市场广泛欢迎,业务规模和响应速度都较为理想,人民银行将两项工具额度合并使用,能够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拓宽单项工具的额度上限,从而提升工具使用的便利性、灵活性,更好满足不同类型机构需求。
两项工具政策要素将不断完善,持续发挥对资本市场的托底作用。政策实施过程中,人民银行总结实践经验,结合各方建议,已在参与机构支持范围、贷款期限和自有资金比例等方面优化了工具政策要素。
具体而言,互换便利方面将参与机构范围由首批20家券商基金扩大至40家的备选机构池,质押品范围纳入港股、限售股等,并指导金融基础设施降低业务收费标准。
回购增持再贷款方面,也将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至3年,鼓励银行发放信用贷款,将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股票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下调至10%。另外,中国诚通控股和中国国新控股等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纳入支持范围,两家公司已经宣布拟使用工具资金合计1800亿元,用于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业内专家预计,未来相关部门还将根据具体业务开展情况和市场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更好发挥两项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作用。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团队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此次发布会上,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均提出积极政策措施,既强化风险预防,又强化科技导向。在美国激进加征关税背景下,积极采取金融动作,有利于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提前预防金融市场动荡,有利于维护中国的汇市、债市、股市等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