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发|品牌官
- 作者|品牌官
最近,大润发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原因竟是因为关店!
消息一出,网友纷纷炸锅:实体经济终究是干不过电商了。
你想一想,大润发是谁?它是曾经国内的“超市一哥”,是国内零售店的标杆企业,曾经19年不曾关闭过一家门店,而在电商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它也终于抵不过这暴风雪的压迫,被阿里收购,收购后还是陷入闭店潮。
零售业巨变,关店潮来袭
开年后,曾连续19年不关闭一个门店的大润发突然传出闭店的消息,大润发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区域经营策略调整,都是正常的经营动作。对你来说是正常了,但是对于线下门店的商超领域来说,似乎早有预兆。
这两年,直播带货成为主流,电商经济不断崛起,更多的小众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让不少线下实体店苦不堪言。就连大润发也不得不选择以关闭线下门店来调整企业战略。
其实这两年,大润发早就不如当初,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少消费者称它的消费比不上线上,虽然大润发也在走线上的电商经济,但是销售和盈利,似乎总是差强人意。
1997年,台湾润泰集团尹衍梁创立了大润发,目的是将纺织这个夕阳产业寻求转型之路,大润发也因此而成立。
大润发在商场领域确实被人们普遍视为沃尔玛的翻版,两者的运营模式相似,都属于大型综合性零售商。然而,大润发并非仅仅是复制沃尔玛的成功经验,而是在中国市场通过一系列创新和适应性措施实现了自身的辉煌。
大润发在进入中国市场后能够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部分原因是其灵活的经营策略。中国市场与西方市场存在很多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差异,大润发在产品选择、价格策略和服务上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这种对市场的敏感性使得大润发能够更好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与沃尔玛在全球运营中的标准化策略有所不同。
大润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巨大的营收增长,超越了一些竞争对手。这可能与其在业务拓展方面的迅速行动有关,包括开设新门店、拓展产品线、以及与国内电商平台的合作。这种多方面的拓展战略为大润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助于吸引更多消费者。
此外,大润发在内地市场广泛铺设了门店,形成了强大的销售网络。这种战略性的布局使得大润发能够更好地覆盖中国各地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确保了其在竞争激烈的零售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在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来,大润发一路高歌猛进,2年拿下240亿营收,10年后营收超过400亿,超过家乐福等零售商店成为中国百货零售老大。在内地的版图上,大润发的足迹也慢慢遍布全国各地。尽管被称为沃尔玛的翻版,然而在大润发的鼎盛时期,其取得的业绩似乎比沃尔玛还更加令人瞩目。
然而随着马云带火了电商经济,线下商超受到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在这种风口上,大润发主理人黄明端仍然专注自己的线下业务,对于电商方面的发展不屑一顾,大润发也因此迎来了当头一棒。等到黄明端反应过来时,只能是悔恨。正如黄明端所说:“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之后的大润发,被阿里收购,被马云大刀阔斧的改造。两个商业传奇的结合,让许多人都很期待最后的结果。在马云收购大润发之后,他充分发挥电商优势,让大润发同时拥有了两个购物平台。
在大润发以为自己得救了,赶上好时代的时候,现实却是给了它当头一棒。销售利润降低,大润发再一次迎来了自己的低谷时期。
这一次,大润发是否还能掌控时代的流量密码,让更多消费者愿意为它买单?
落败英雄的背后,是时代的抛弃
不得不说,人们的消费观念在这两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觉得商超实体店批发多么便宜,现在对比各大网络门店的价格,感觉以前吃了不少的哑巴亏。因为有了电商经济,所以产品的价格变得更公开透明化。
要想消费者愿意为你买单,首先要有你自己的特别之处。
大润发作为涵盖几乎所有类型商品的零售企业,在它的线下门店,消费者不会去注意它的产品来源,只是会拿它的价格和网上的对比,久而久之,大润发也不再吃香,也不是众人眼中特殊的批发超市了。
其实大润发一直走的路线都是高端品牌发展路线,产品是进口的,价格是高的,这也让它的目标群体对标的是高收入群体。在没有走电商经济之前,大家对于线下大润发的感觉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自从结合了电商,就让这个不那么平易近人的品牌变得更亲近了一些,这真的是好事吗?
在这个电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大润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它的故事,就像一部关于创新、挑战和适应变化的史诗。
从一开始,大润发就以其无与伦比的产品质量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坚实的形象。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虽然让它的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但也赢得了一批忠实的顾客。然而,随着电商时代的来临,消费者开始拥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他们开始在不同的平台上寻找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这让大润发的市场优势受到了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大润发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地迈向电商领域。它与淘鲜达的合作,正是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这一合作,本应是双方资源的完美结合,为大润发带来线上销售的新机遇。然而,现实总是充满挑战。由于初期投入巨大,加之电商市场的激烈竞争,大润发想要迅速从这一投资中看到回报,难度加大。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大润发的价格策略开始受到质疑。消费者可以轻易地在各大平台上比较价格,这让大润发的高价策略显得尤为突出。久而久之,它开始失去了一部分寻求高性价比商品的顾客群体,客流量自然也开始下滑。
大润发为了找出原因,甚至还有门店专门设计了顾客满意度调查表,以此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大润发更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和战略的需求。质量和价格,这对商界永恒的双生子,对于大润发来说,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既保持其作为高质量商品提供者的形象,又能在价格上吸引寻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成为了它必须解决的问题。
故事还在继续,大润发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充满了可能。在电商经济的大潮中,它如何调整航向,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挑战中寻找新的生机,这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大润发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故事,也是关于市场变迁、消费心理和品牌适应性的故事。
多业态转型困难,大润发何去何从?
大润发在2023年以来,经历了一系列门店关闭的举措,这十多家门店的关闭虽然给外界带来了震动,但实际上,这正是大润发在应对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部分。尽管门店关闭,但大润发的营业模式却在悄然向着多元化转变。这一举措旨在更好地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零售市场,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然而,尽管大润发采取了这些调整措施,但天公不作美,其销售额仍然在持续下滑。这一情况使得大润发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次关店潮再次将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如果没有这次门店关闭,或许大润发的名字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了。
作为被阿里收购后的企业,大润发在阿里电商经济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它参与了盒马生鲜等新电商业务的开启,为阿里生态系统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这些举措使得大润发成为了电商时代的新生力量,重新焕发了其品牌的活力。
而这次关店潮,或许对于大润发来说,是一个新的拐点。它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电商经济时代下,大型零售商超们的日子普遍不好过,大润发也不例外。然而,正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所显示的那样,超市门店数量的下降并不意味着零售业的衰退,而是零售业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中的产物。
因此,大润发在未来应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或许战略转型是必然的选择,但具体的走向还需根据市场情况和消费者需求进行精准调整。无论如何,大润发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寻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和服务。
写在最后
传统商超想要打开新的出路,走电商经济是必要的,但是,在众多小众品牌也随着电商经济崛起诞生的时候,大润发要如何自处?如何找准自己在大众心中的位置,如何打破传统,打造属于自己的经济体,则是新的问题。
没有永远的对手和敌人,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够成为别人的对手和敌人。
您对大润发接连关店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和看法。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每日为您探索品牌秘密,读懂国内外消费市场!关注品牌营销、新科技、新消费,欢迎关注@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