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周明演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世界的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在中国经济面临多重困难的当下,我们同样需要一支突围的力量。他们都“四十”未满,但他们都能征惯战;他们都成长于富足的时代,但他们又都直面眼前的困境。他们是新生代的创业者,也是中国经济的生力军!在这特殊的时刻,他们将如何破局而立向新而生?潮新闻、《浙商》杂志特别推出“关键时刻-40岁以下创业者的抉择”大型系列报道。
今天,与我们见面的是屋里咖啡创始人,35岁的杨泱。

没有营业员,没有咖啡师,只需扫描咖啡机上的二维码并下单,稍候片刻,一杯香醇可口的现磨咖啡便做好了。
8月24日,屋里咖啡创始人杨泱向记者展示了一杯无人咖啡的制作过程。如今,在杭州近千家大中型政企单位内,你都能喝到这样一杯平价现磨咖啡。
瞄准咖啡行业的“基础设施”
屋里咖啡并不是杨泱的第一个创业项目。2014年,适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期,26岁的杨泱正在浙江大学读研一,他把目光投向了校园里的陌生人交友,推出校园社交APP“11点11分”、硬件产品“微相框”,获得千万级风险融资。但逐渐地,他发现校园社交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的瞬时需求,用户留存率不稳定。
从创业探索中总结经验,杨泱认为,要选择一个穿越经济周期的需求,做长生命周期的事情。拥有400年历史的咖啡行业,成为他选定的新赛道。
咖啡饮用市场是一道长长的坡,积着厚厚的雪。“咖啡因和糖一样,是人类基因中的必需品。做咖啡的‘基础设施’,把农产品转化成工业品和服务,这一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会带来资本的增值。我看到了这一长期赛道的创新空间、想象空间,蕴藏着极大的市场增量。”
2017年,杨泱创办屋里咖啡,主要为企业配置全自动智能现磨咖啡机,提供鲜奶、咖啡等系列产品,并通过自主研发软硬件系统,输出品质稳定的办公室现磨咖啡,目前以杭州为中心,已在全国入驻超过1000家大中型政企单位。
“我们进入咖啡行业时,这一赛道的人才密度极低,处于‘野蛮生长’的巨大红利期。背靠行业的自然增长周期和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伴随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和生活方式转型,公司越做越大。”杨泱说。
早期的商业洞察也使公司较平稳地穿越了疫情周期。杨泱介绍:“咖啡进入办公室,其消费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这其实是一个不需要引流的生意。”
以中国咖啡饮用市场的两大巨头为例,2022年,瑞幸实现营收132.9亿元,同比增长66.9%;星巴克实现营收322.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9%。“中国咖啡豆的进口量和消耗量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终端零售额以每年15%到20%的速度增长,这两组数据的双成长是非常‘可怕’的。”在杨泱看来,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之下,咖啡行业依然是一个又传统又新兴的赛道,值得长期深耕。
做大中国办公室咖啡市场
大变局之下,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对行业带来哪些影响?杨泱表示,中国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咖啡豆都依赖进口,近期人民币贬值抬高了公司的原材料采购成本,甚至对冲了原本国际咖啡豆期货价格降低带来的成本优化局面;与此同时,欧洲进口牛奶的价格也以20%到30%的涨幅攀升,咖啡行业的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
“创业者遇到问题是非常兴奋的,问题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杨泱介绍,咖啡行业的成本结构包含原材料、营销、场租、人工和水电等。“我们通过科技创新探索‘无人咖啡’模式,至少改变了场租、人工和水电三项成本。改变成本结构后,原来的咖啡公司‘变身’为一家新零售或者说新型的科技型办公室服务公司,这一创新模式坚持到现在,构成了公司整体业务的基础。”
科技创新不止于业务模式,同样存在于产品品质的至臻至善。奶管反冲、外排渣盒、用户自主换奶的装置和系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杨泱团队凭借科技创新收获了诸多专利,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产品同质化只会越走越差,只有创新效率高于别人的资本累加效率,企业才不会被淘汰。”
或许正是这份底气加持,当谈及创业路上的困难与前景时,这位年轻的创业者始终不改意气风发。
杨泱表示,如今年近“6岁”的屋里咖啡正站在业务模式复制的关键时刻。“今年,公司将着力把杭州模式推向全国市场。‘无人咖啡’模式分为人、机、货、场、云五大生产要素,我们把机和云拆出来,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再把人、货、场交给当地的经销商。原来我们做卖咖啡的生意,如今转型做咖啡机的品牌和技术支撑,以更轻的商业模型把中国办公室咖啡市场做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