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民企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但是随着增长引擎的熄火,许多民企就像无源之水一样,陷入了困境。
民企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土外贸企业为跨国企业提供配套,地产链条多数是民企,教培、餐饮、旅游等服务业也普遍由民企主导。然而,民企面临的不仅是营商环境不佳和信心缺失的问题,更是增长引擎熄火的挑战。
地产、基建、互联网等产业领域,以及外贸和服务业都是民企的基石。然而,地产和基建被债务裹挟失去动力,互联网江河日下,外贸出口正面临订单和供应链调整,普通服务业苟延残喘。在这种情况下,民企如何发展,成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大型经济体增长动能主要依靠消费,但是在中国,消费一直相对虚弱。这也是民企增长引擎熄火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地产、基建和外贸成为驱动增长引擎时,这种发展路径本就是不可持续的。叠加由于深层次因素导致的迷茫,民企面临的困境更加严峻。
当失去增长引擎后,民企如何发展?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能否大幅减税?能否打破市场准入?能否真正完善融资环境?能否对以往做到纠偏?能否恢复外部环境?能否保障基本福利扩展消费?庞大债务透支消费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企业信心。企业信心是几十年来逐渐积累的,一旦受到破坏,恢复起来就非常困难。法治和契约是商业文明的底绳,一旦断裂就很难修复。加上所有增长引擎熄火的现实环境,这或许就是目前民企面临的最大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让民企重新找到增长引擎?如何解决民企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如何恢复企业信心?这些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从政策、制度和法律等方面出发,为民企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民企脱离困境,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