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国加速收紧对中概股的监管,中概股纷纷大跌。尽管8月26日,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PCAOB签署了审计监管合作协议,未来中概股退市或寻求多元化上市仍是大势所趋。
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20年12月,特朗普签署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根据规定上市的外国公司须在每年发布年报之前,提交文件证明其不属于也不受控于其聘请审计师事务所所在管辖区域内的政府组织。此外,年报必须披露以下信息:
最快2022财年年报公布后、最慢2023财年年报公布后,无法满足条件的中概股将被迫退市。若《加速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通过,交易禁令或被提前至2022年财年年报公布后。因此,很多中概股开始探索美国以外的上市选择。
中概股预摘牌名单:
一、中概股赴美上市的三个阶段。
阶段①:1990-1999年。国企私有化改制,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结构单一、多为大型国企及传统企业。借由香港或纽约上市,推行企业治理标准并组建管理基础架构,企业职能也因此得以完善。
阶段②:2000-2011年。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赴美上市,当时的美国市场对科技公司估值较高,也非常认可。新浪、网易、搜狐、中国联通等以普通股或ADR的形式上市。
阶段③:2021-2021年。2012年底,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申报文案及审核程序的监管指引》,废除了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诸多条件,鼓励大量中小企业赴境外上市。近500家平均市值不足 50亿元的企业先后实现海外融资。
2021年之后,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骤减,美国对中概股上市全面收紧。2022年3月以来,先后有约150家中概股企业被列入“预摘牌名单”,市场对于监管收紧加速的预期逐渐强化。
二、中概股的未来走向。
退市风险下中概股无外乎面临三种结果:
①无需退市,
②在其他地区上市,
③私有化等方式退市。
其中路径二的关注度较高,但这涉及对这些企业的重新估值,还要考虑这些企业对当地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三、中概率市值分布情况。
从市值分布来看,中概股呈现“哑铃型”分布,且中概股市值不均匀程度显著大于港股。既有很多流通市值在20亿人民币以下的微型股,也存在较多流通市值1000亿以上的超大型股;港股同样呈现“哑铃型”分布,但其不均匀程度低于中概股;A 股流通市值则呈现“N”型分布,公司数量峰值集中在20-100亿的小盘股和中盘股。
很多20亿以下的中概股原来也是50亿甚至100亿的中小型股,一直跌成了微型股,比如新东方。另一方面,也说明A股对“垃圾公司”的包容度更高。港股市值排名在80%分位数以下的公司累计市值占比在6%左右,A股在26%左右,而中概股仅为3%。
问题①:这些股票若要在香港、A股上市,必然涉及重新估值的问题。若按美股当前的标准,给的估值很低,则势必拉低市场对现存“垃圾公司”们的估值。
问题②:中概股里面还是有很多优质企业的,给这些公司低估或合理的估值,则必然吸走市场本就稀缺的流动性。特别是港股,在美联储加息且要保港币汇率的情况下,流动性十分有限。
四、未来股市可能遭受的影响。
影响①:被动减持造成港股股价下跌。中概股退市,部分外国投资者不能或不愿持有A股或港股,将不得不被动减持。他们也许认可阿里、B站是好公司,但不愿持有海外的股票,只好卖出。与之相关的ETF、机构也会进行减持,造成中概股港股股价承压。
影响②:短期流动性枯竭。若一大批中概股集中回归,势必大大占据A股、港股的流动性,产生吸血效应。2022年港交所主板的日均交易额仅为1284亿港元,当回归的中概股分流走了一部分资金,鱼多了一大筐,水就更少了。
影响③:整体指数下跌。影响①+影响②,必然导致整体指数的下跌,同时带动其他股票的股价下降。但这是一个好机会,优质企业本身经营基本面不变,现在因外部原因出现了一个更好的价格,是值得高兴的事。
从过往经验来看,从阿里、网易、京东、百度赴港二次上市前后港交所换手率上看,中概股回归对交易流动性可能存在短期冲击,但随后市场仍会快速回暖,且人气越来越高。
影响④:回购潮。已经在美国、香港、内地上市的企业,若现金充裕则会进行回购。若未来回购注销,则相当于对股东进行变相分红。当然只有有实力的企业才会这么做,圈钱公司是不可能回购的。
综上,若未来中概率集体退市或集体回归,可能对市场流动性造成冲击。短期来看,市场会有下跌压力,但从长期看这是一个以合理价位买入优质企业股权的好机会。
祝大家生活愉快。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99Deg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