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尽管随着疫情远离,经济已经逐渐复苏,然而收入结构改变转型的阵痛依旧困扰着我们。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为68.32%,比疫情前依旧要低了2-3个百分点。
消费减少,透露着民众钱包里的钱并不如往日那般丰厚了,甚至连作为消费主力军的90后00后年轻人,他们的日均支付次数也有所下降。
因为收入转型,缺钱这个问题几乎困扰了当下我们的劳动者,这场席卷各阶层的资金焦虑,正以五种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一、居民消费降级
当一个人收入减少,那么最直观的表现便是他的消费开始了不可避免地降级。
在收入增长放缓、债务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居民的消费行为从追求品牌转向注重性价比。
这一点从居民的购物倾向同样也能看出,以食品行业为例,疫情前人们总是希望购买各种大牌子的食品,并且大多购买的是刚出产不久的。
而在疫情后,随着收入减少,不少人逐渐开始更加倾向于购买临期食品,也即临近过期的食品。
尽管只要不过保质期,这些食品的质量和刚出厂的应该是一样的,但是若非收入减少,大部分人依旧希望购买全新的产品。
除了食品之外,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汽车、奢侈品等中高端消费需求萎缩。
在后疫情时代,大部分居民都已经深刻意识到持有大量现金的重要性,故而需要消耗大量流动资金的高端消费品的购买就被延后了。
当然,最重要的依旧是居民消费减少了这一点,因为收入减少,对高端商品的消费需求自然也就被迫减少了。
消费降级带来的另一点就是各大二手交易平台的发展。
在疫情前,二手交易市场的规模并不算大,而随着局面收入减少,有更大概率以低于销售价格获得消费品的二手交易平台便成为了不少人的心头好。
不过即便如此,二手交易平台的兴起虽然缓解了一定消费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就业岗位,但是终究也是消费降级的另一个侧写。
随着我国对消费的提振力度不断增大,或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居民消费依旧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而作为普通人,提前适应消费降级的生活,也是保障资产不缩水的重要一环。
二、劳动者兼职工作增加
为了应对收入降低,人们总是需要做出自我调整的,在当下,越来越多人为了应对收入降低,开始选择了兼职工作。
对一些白领来说,要想维持收入不降级,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往往还会利用下班时间跑跑网约车来获取额外的收入。
而除了兼职增多外,许多知识培训类课程也成为了不少就业者的选择之一。
收入减少了,这意味着工作更加重要,而有着额外的技能对于保证工作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使的不少从业者开始钻研除了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其它技能,如AI本地部署、视频剪辑、建模等。
就业者的这些选择,也让网络知识贩售有了一定的市场,越来越多专业知识网课开始涌现于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
利用闲暇时间获取额外收入是当下不少年轻劳动者的选择,但是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
劳动的本质是获取收入,而收入只有作用于消费,才能让经济产生循环,进而带动经济发展。
但是在当下,加班已成常态,劳动者的闲暇时间本就不多,而这些闲暇时间又用于了兼职劳作,消费又该从何谈起呢?
或许兼职狂热能体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是这终究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所带来的不得已而为之。
要想提高居民消费力度,靠兼职带来的收入终究只是一时之策。
但是即便如此,在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多一份兼职也是多一份收入保障。
因而在当下,我们更应该利用闲余时间,多学一份生存技能。
三、存款利率下降,储蓄意愿反升
尽管2024年银行存款利率创历史新低,居民储蓄总额却持续攀升,这一矛盾凸显了公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上文也已提到过,也即在疫情结束后,人们早已意识到充足的现金储备是提升个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凭证。
尽管随着疫情结束,消费者信心有所回升,但在惯性的作用下,预防性储蓄动机强烈。
甚至早些年经常被指责超前消费的青年群体中,存钱抗风险也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共识。
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因为疫情带来的伤疤尚未痊愈,与此同时,投资市场低迷共同驱动储蓄偏好。
此外,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压力进一步强化了储蓄必要性。
储蓄率上升的实质是普通民众对投资风险的被动回应,以及消费意愿下降的又一体现。
尽管政府连续出台消费补贴、购房优惠等刺激政策,但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局面并不是能通过这些政策马上扭转的。
或许单从理财的角度考虑,利率不断下降,储蓄的利息收入甚至难以应对通胀,把钱存入银行是无形间让自己的财富缩水。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楼市疲软加之股市的飘忽不定,常见投资渠道都难以让自己获利,甚至可能会让自己面临更大的资金亏损。
因而在这种大背景下,什么都不做将钱存入银行,反而成为了保障财富不缩水的最优解。
存款利率下降,储蓄意愿反升,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却也是普通人在缺钱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四、结婚意愿不断下跌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生育率是难以忽视的问题,毕竟财富的创造取决于人,人口增长放缓甚至倒退,都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
如今我国的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难以忽略的问题,与此同时,新生人口的不增反减,进一步增大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不结婚,原因很简单,那便是收入下降使得婚姻这件曾经的人生头等大事优先级也显得没那么高了。
毕竟对于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结婚的前提便是有房,居有定所是大多数人心中结婚的前提。
不过现在的楼市是什么价格大家都有目共睹,一套房子让一个人背负数十年的房债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而购房足以让一个人连同其背后的家庭掏空钱包,更别提婚后的各种花销了。
若在以前,居民收入增速稳定,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些问题或许没有那么尖锐。
但是自疫情之后,居民收入放缓,人们的钱包不如往日那般充裕,结婚便成了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
加之年轻人观念转变,大部分年轻人都以自身体验为最优先,婚姻意味着在收入锐减的同时还需要顾及对方的感受,故而结婚率进一步降低。
婚恋与否是个人选择,对于个人选择我们无法做出指责。
但是不可否认的时,随着“缺钱”越发普遍,未来结婚率低迷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对我们的经济健康长久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五、“鸡娃”浪潮的退却
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我们心目中的重中之重,知识改变命运是每一个人心目中的共识。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经济社会的变迁,知识或者说文凭的含金量在不断的下跌。
随着我国本科率的不断提高,曾经的本科文凭并不能给就业带来决定性的优势。
即便选择了考研读博,这条求学之路的难度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的,故而传统意义上的考大学改变命运早已不适用于现在的背景了。
与此同时,子女的教育成本却在不断提升,让孩子从幼儿园完成到本科的教育,往往会让父母背负极大的压力。
若算上各种给孩子锦上添花的兴趣班,那么父母的生活压力就更大了。
当钢琴课与编程班的账单开始挤压家庭生活品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投资的边际效益。
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收入预期下调,直接动摇了曾经“鸡娃”热潮的经济基础。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考虑在孩子的教育上缩减开支,学历贬值的现实则更进一步的消解父母为子女增添额外教育成本的念头。
随着越来越少的父母愿意“鸡娃”,各种兴趣班和教培机构的市场也在不断萎缩。
加之新生人口增加的颓势一时难以扭转,未来这些教培机构乃至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其收入寒冬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居民缺钱导致大部分人在子女教育上加大投入意兴阑珊,“鸡娃”浪潮的退却,也将进一步导致教育行业的市场萎缩。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复苏,在未来我们的收入水平终将能再上一个台阶。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经济转型的阵痛依旧存在,许多曾经不普遍的社会现象,如今却已成为了人们默认的新常态。
为了生存下去,提早适应常态,并且努力在这新常态中适应下去,是每一个普通人都需要去考虑的事情。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2024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2025年4月15日)》2025-04-1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闲鱼2024年循环订单量同比增长近50%》 网经社 2025年02月21日
《资讯速递||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5》 2025-03-05
《居民存款总额152万亿!人均超10万》科技金融在线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