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人寿在丹东,机构筹建的速度很快。人马齐备,经过一周的培训,就等待进入渠道作业。但是,当时,根据辽宁国华人寿签约和代理渠道推进的情况,能够进入的代理渠道只有农行。来自上级公司的消息,工行、建行都是很快能够进入作业。
农行的情况也不乐观,年度内只能在市内部分网点作业。而当时,丹东国华人寿招募的客户经理队伍在建行网点作业相对比较成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其他渠道的网点从来没有过从业的经历。
摆在当时的任务:一是尽快开拓建行渠道,迅速产生业绩;二是急需开拓新的渠道,拉动业绩增长;三是在产能较高和费用宽松的渠道产生业绩,维系队伍的生存。
由于受签约主体单位的约束,渠道方面的问题只有等上级公司的消息。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在有限的资源上挖潜。把所有的客户经理全部充实到网点,同时,启动自营业务,边做边等,等待作业面的拓宽。
年度内客户经理没有考核,转眼到了一季度,渠道开拓一点儿信息都没有。我急忙找到李涛,求助已经不做业务工作的李涛能够帮助开通建行渠道,确保客户经理能够快速进入网点获取收益。
李涛老哥也是拼了老命,在离职的前两天,把建行准入的障碍打通了。我们兴高采烈地和丹东市行对接,一看签约的费用已经到了极限,费用不支持队伍在建行作业。
工行准入迟迟没有消息。其它渠道省对省有没有签约。只得通过省工行的赵处找到省信合的领导,力争签约,以求生存。
去了一趟省联社,与省信合签约谈得很顺利,等待总对总系统对接。
很快,一季度结束了,队伍在农行的单一渠道经营,生存空间很小,纷纷跳槽。银保部就剩下内勤两个人。
队伍的离散并没有影响我们继续做下去的信心。不久,工行的准入没有问题了。我们重打鼓另开张,再招人马。
可是,这次的阻力来自总公司的银保事业中心,总部的意见是先做业务后招人。小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得把内勤员工充实到一线啦。
不久,有大部分内勤先后离职,公司的前景出现危机,可是我们依然没有丧失信心。
天无绝人之路,国华人寿的在工行率先开通了终端机销售保险产品业务,也是工行兄弟姐妹们给力,几经沟通,费尽口舌。万能险销售在工行大获全胜。有了费用的积累,招募客户经理的禁令解除,2014年底招募了两个客户经理,短短的几个月,保费突破4500万元。在辽宁国华人寿排名第一位。
2015年开始,丹东国华人寿新单保费收入开始过亿元,2017年新单保费更是接近5亿元。
国华人寿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丹东基本上站稳脚跟。而今,我已经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就萌生退意。
年轻时,我比较早地做管理工作,见过太多临近退休的干部不舍得离开工作岗位。作为一个共青团干部出身的老同志,我坚信一代更比一代强,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我们的事业会更加生机勃勃。我非常愿意提前退休,把工作岗位腾出来,给年轻人以机会,把工作和事业搞得红红火火。
我已经有计划地选择几个专题,趁着我的记忆力还没有减退,写写我记忆中的事情,写写我生活过、熟悉的每一个大院、每一条小巷,每一个学校、工厂、商店、饭店和小商铺…… 把对这片热土的挚爱倾诉出来。条件,组织个读书会,把有过共同爱好和回忆的人聚在一起,学习、讨论,办办讲座。
生活在美好的回忆中,也是一种幸福。
见惯秋月春风,不再大惊小怪;历尽是非成败,不再愤愤不平。
恨过爱过,都成经过。
好事坏事,终成往事。
静等退休,此生无憾。
《丹东:说说那过去的事情》就此收笔,感谢热心读者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