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一场以音乐探索“不可言说之境”的音乐会——“语言的边界——无言之境”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音乐会由以“寻味”“云章”“土风”“神曲”为脉络,将作品主题化重组层层递进,既有雅致的艺术表达,也有质朴的民间元素等,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文人—民间—神灵”的多重载体。
作曲家瞿小松的作品《神曲》展现神话图腾中的精神涅槃,乐曲以屈原《九歌》为蓝本创作而成,乐团演奏家金锴、赵韵梦、王泽将通过笛、箫、排箫、埙、吐良、篪、埙等多种吹管乐器等多种吹管乐器的音色叠变,构建出天帝、河神、山鬼交织的奇幻世界。作曲家以现代技法解构祭神乐歌,让乐器成为与天地沟通的媒介。从第一乐章的“庄严”到第三乐章“礼魂”的升华,音乐最终超越具体意象,指向精神的永恒回归。尾声,所有声响渐隐于空气,唯余寂静——这一刻,音乐与沉默达成和解,语言的尽头,正是一场新生的开始。作曲家郭文景的《祭祀·火把·烈酒》(《滇西土风》第三乐章)则将听众带入滇西秘境,感受原始生命力的狂野觉醒。唢呐的嘶鸣、打击乐的躁动与笛箫的滑音交织,模拟出火把节的狂欢与祭祀仪式的神秘。音乐以原始的节奏与反复的民歌主题,展现人与自然共生的豪放。这一章不仅是听觉的冲击,更让我们思考远古先民如何用呼喊、节奏与自然对话,在那些最原始的声音里,藏着跨越时空的情感密码。
作曲家何占豪的阮协奏组曲《吟诗感怀》则以王维《山居秋暝》、杜牧《秋夕》、柳宗元《江雪》为灵感,阮演奏家李霖携手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少儿民乐团的孩子们与乐团演奏家们共同构筑出古代文人的精神桃源。 “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浪漫气质在作曲家王丹红的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中化作婉转音色,琵琶演奏家李胜男用琴声与管弦乐的对话如云卷花舒,诗乐共鸣,展开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作曲家李博禅《青青思念》以清丽旋律勾勒出对时光与爱人的眷恋,流淌着隽永的美感。作曲家李渊清的笙协奏曲《寻隐》,化用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的意境,通过笙演奏家赵臻与钢琴的音乐碰撞,诠释“寻”的五重精神图景——从神往、云游到沉思,音乐在寻觅中不断追问:隐者究竟是具体之人,还是答案本身?两曲以“寻”为基点,聚焦个人对记忆、隐逸的追寻,将听众引入语言难以言说的渴望之中。
音乐会创新融合多元艺术形式,艺术家陈巧巧、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的绘画及书法作品,在部分多媒体视觉中呈现,为音乐增添可感知的视觉韵律。
彭菲作为本场音乐会的指挥与策划,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张力,通过流动的情感串联起整场音乐会,赋予这场“无言之境”以鲜活的生命力。正如彭菲所言:“真正的无言,是语言在音乐中重获新生。”而真正的“无言之境”,并非沉默,而是万物在音乐中找到了共生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