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报和回应,永远不要以公众的常情、常理、常识感为敌,这种高温天气环境下,闷罐场景中让人衡量“是否到了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这是反常情常理的。这样的通报,是卡在公众嗓子中的一根刺。舆情是什么?舆情就是卡在舆论嗓子中不吐不快的刺儿。

吐槽青年出品
k1373次列车旅客砸窗事件,铁路部门的两次官方通报,并没有让舆论和人心成功“开窗通风”,而是让人感觉更憋闷——尤其是一句“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让公众很是反感,这种高温天气下,如此闷罐且危险的持续场景下,以谁的闷热感受为准?谁来判断可破窗的紧急程度?又有谁来为乘客当时窒息般的感受负责?
两份通报可能都过于站在铁路中心,而缺乏服务者在给乘客带来了不适感受后的歉意——其实,最重要的首先不是对“砸窗”的态度,而是对滞留给乘客带来极度不适感受与情绪的官方态度,这是问题的关键,“砸窗通风”也是因此而起。
如果让我来写这份通报,我会这么写:
首先对滞留给乘客带来的不便表示深深的歉意。虽然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但特别理解乘客闷热下的不适感受。虽然乘客砸窗行为在这种情境下不被鼓励,但鉴于起因是突发事故和滞留给乘客带来的种种不便,我们会认真反思,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强化安全底线,避免出现类似将乘客置于闷热不适场景的事件。
“人话”与“官腔”的区别就在于,如何用“虽然”和“但是”——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破窗紧急程度,一句“虽然闷热”,隐含着将乘客的闷热感受置于次要位置的潜意识,用“但没有”彰显了一种判断的权力,由我来判断破窗的紧急程度,而不是你的闷热感受。而换个语序,说“虽然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则能显现一种以乘客为中心的价值排序,谦逊地将“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置于尊重和体贴乘客之下。
这不是公关话术,也不是什么危机应对的策略,而是一种服务者应有的理念,给乘客带来不便,置乘客于此种困境、险境、闷境与极不舒适的境地,应有起码的歉意。再说一次,这个事件中最重要的、需要回应的其实不是“破窗问题”,而是“置乘客于如此长的闷热环境”的问题——“破窗通风”只是由此而生。通报与回应,不能失焦。纠缠于“破窗正不正当”“是否到破窗紧急程度”“砸窗的是英雄还是破坏秩序者”,是自己带错了节奏,也掉进了破窗的话题陷阱。
我理解,铁路之所以如此纠结于“破窗问题”,是想捍卫一种秩序权威——倒不是心疼被破的窗,一来是怕破窗破坏了火车秩序,人在车上,安全是可以控制的,而一旦出现诸多失控的破窗,两侧无站台,车门比地铁高很多,又是夜晚,那种情境之下,会带来很大的不安全。二来是怕“破窗效应”,如果这一次破窗行为被纵容了,可能以后会导致更多的窗被破坏。
我觉得,铁路不必担心“破窗效应”——思考问题的逻辑应该是,提升运行安全,避免出现类似的事故,避免让乘客以这种方式滞留。而不是出现这种事件或事故后防止乘客砸窗。也就是说,首先努力要做的应该是“避免出现闷得让乘客砸窗通风的事件或事故”,而不是“出现类似事故后避免乘客砸窗”。法治社会,哪个乘客没事儿会去乱砸火车的窗户?
不是总想着摁着乘客的头反思,何种闷热情况才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而是自己主动去反思,何以置乘客于此种险境和闷境。
通报和回应,永远不要以公众的常情、常理、常识感为敌,这种高温天气环境下,闷罐场景中让人衡量“是否到了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这是反常情常理的。这样的通报,是卡在公众嗓子中的一根刺。舆情是什么?舆情就是卡在舆论嗓子中不吐不快的刺儿。
面对砸窗自救,铁路不要怕什么“破窗效应”——这是一个伪问题。应该担心的是,“没有到破窗应急的紧急程度”这根刺儿卡在舆论这里,形成一种“破相效应”,破坏了铁路的公共服务形象,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窗为本。
这本《时评中国5:用批判性思维阻断庸常》,如书名所呈现,就是分享深度观点表达的一些思维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理所当然”,太多“理所当然”冻结在丝滑的判断中,让我们的很多写作停留于肤浅的表面,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相比前面几本“时评中国”,本书更重视阅读积累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何有效率地阅读,如何在阅读中形成积累,如何在日常养成批判性思维方法,如何找到有竞争力的角度,如何让表达既有深度又有美感,让时评和议论文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本书每一章前特别增加了“10个阅读与积累技巧”“10种让角度与众不同的方法”“增加语言感染力的10个途径”“迅速提升写作流畅感的10个步骤”等方法卡片,提升快思、快写、快传的写作实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