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中性笔做一把枪”在校园风靡。3支普通的中性笔被拆解成笔杆、弹簧、笔芯、笔帽等零部件,经过重新组装便能做好一把迷你“笔枪”。
据《法治日报》报道,此类“笔枪”组装视频在社交平台人气火爆,点赞量最高的达40多万,评论过万条,有视频还刻意强调“在学校就能做”“好玩不伤人”。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西等地多所学校,许多中小学生喜欢模仿视频制作“笔枪”。
然而,“笔枪”的零部件虽然只来自笔,但具有如“枪”一般的攻击力。据测试,其射程有两米远,能轻易击倒矿泉水瓶、穿透作业本。学生们因此受伤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公开信息显示,有孩子在玩耍期间遭同学用“笔枪”弹射眼睛,被诊断为眼角膜破裂、评定为二级伤残,成年后还可能伴发青光眼。还有孩子的手掌被笔尖插入,眼角膜被射穿等。
极具危害性的“笔枪”,为何却能在校园内流行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它取材便利易制作,又契合了青少年对“技术流改造”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还是因为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在无形中放大着这种诱惑。博主炫酷的演示和“学校可做”的标签,变相鼓励着更多的青少年模仿“学习”,让“笔枪”变成校园里一种新的“社交货币”。
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风险评估和自我控制能力尚不成熟,缺乏对后果的全面预见能力。因此他们在接触这类短视频后,无法充分认识到其中潜藏的风险,就只剩强烈的模仿冲动。而当具有攻击性的“笔枪”被强行和“有趣”“创意”“手工制作”等正向标签关联在一起时,就更容易让未成年人形成错误认知,歪曲他们对攻击或暴力行为的理解。
因此,视频平台要不断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对涉及弹射装置、尖锐物改装等可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的视频,实施“未成年人屏蔽+家长弹窗”的双重过滤,同时追究创作者传播责任,对违规账号采取限流或封禁措施。如今,未成年人其实很难与短视频甚至是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完全割裂开来,因此创作者自身的行为约束和平台的有效监管缺一不可。
社交平台上的“组装教程”
其实,“笔枪”和之前在校园里流行的“养臭水”“萝卜刀”等游戏玩具有着同样的逻辑,即依靠其本身危险却易模仿的特点快速形成传播链,满足青少年对猎奇行为的试探欲。而青少年又可以通过这类玩具游戏满足自身情绪压力释放的需求,同时获得同伴的“身份认可”。
因此,这类在成年人看来很奇怪的游戏或玩具在校园内的流行,也在侧面给出一个提醒,那就是要正视青少年们探索新鲜事物的需求和娱乐社交的需求。就“笔枪”而言,我们显然不能因此就禁售中性笔。毕竟就算没有“笔枪”,未来也可能还会再出现其他的玩具吸引孩子们注意力。
因此家庭和学校要看到孩子们的需求并合理引导,同时通过更多的创客课程、体育竞技等活动,引导学生将创造力投向正向领域。教会他们如何从对危险事物的模仿转向建设性创造,或许远比收缴一个“笔枪”更有意义。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