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林
宋朝是一个出良母的时代,正如岳飞之母、欧阳修之母。今天我们讲的是北宋宰相陈尧叟三兄弟的母亲冯氏。冯氏有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其中,陈尧叟、陈尧咨兄弟状元及第,陈尧佐进士及第,最终三个儿子仕途皆达青云之巅,权倾朝野,桃李满天下。然而,这些成就离不开其母冯氏的谆谆教诲。母凭子贵,冯氏后来被封为燕国夫人。

陈氏三兄弟中有两个状元,一个进士,这在当时震惊蜀中。后来三兄弟中两个成为宰相,一个官至太尉,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屈指可数。陈氏一门到“三陈”时,已走到了巅峰。
陈氏祖上虽然也有当官的,但所任官职品级皆不高。真正地位显赫的当属陈氏三兄弟。宋朝皇帝碍于“三陈”的威望,追封其祖先,以衬托陈氏一门的地位。
“三陈”的父亲叫陈省华,家道中落后,只担任了县令、主簿、县丞这样的小吏。陈省华长年在外做官,培养儿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妻子冯氏身上。陈氏三兄弟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今南充市南部县大桥镇,如今在大桥镇附近,还能一睹陈氏三兄弟当年生活、读书留下的遗迹,如漱玉岩、金鱼桥、陈翔墓、瑞笋湾、思乡井、道子坪、慈光院等。漱玉岩的石头上还能看到“三陈”当年留下的刻字和诗词。
陈省华将父亲陈昭文葬于瑞笋湾祖坟林,三年守孝期满,又在祖坟林对面一里处逍遥山脚下的书岩湾中开一石室,石室取自天然石洞,陈省华略加开凿、平整,形成一月牙状石洞。洞宽九丈、高丈余,深二丈,洞中有泉,洞侧有瀑布数道,洞前小溪流淌。陈省华的妻子冯氏喜欢这个石洞,见岩上瀑布如帘,落珠流玉,称此洞为漱玉岩。
陈省华在洞前广植修竹,在小溪上架石桥一座,桥上刻龙,故称龙桥。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美不胜收。一切就绪,陈省华留家人仍住旧石室,为祖守坟,妻儿迁至漱玉洞中居住。冯氏一心教育孩儿,陈氏三兄弟在洞中悬梁刺股,饱受饥寒,十年苦读,终于不辱父命,最终金榜题名。
良母必然是严厉的,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和心得。漱玉岩的刻字上,还能清晰看到陈家家法十六条、家法十六戒。每当饭前,冯氏都会要求儿子背诵家规,让他们时刻铭记于心。
冯氏于饭前督子诵规,非徒以规束行,实乃深谙育儿之道,德才之间,德为先枢,故于见识、才能之塑前,更重人品之修。有一次,陈氏三兄弟偷了邻居家的五个鸡蛋,在竹林里挖坑煮蛋,被冯氏发现,她竟一天不给三个儿子吃饭,并且亲自带上三个儿子去向邻居道歉,得到邻居原谅,才让三个儿子回家。事后,冯氏又以几倍数量的鸡蛋赔给邻居。冯氏让三个儿子跪在石室里罚抄《孟子》。怒不可遏的冯氏,用藤条狠狠抽打了三个儿子。从那以后,三兄弟再不敢做那样的事,更加发奋读书。
宋史记载,陈尧佐少聪慧好学,生性善良节俭,见动物便戒左右勿杀。为官数十年,皆以百姓利益为重,在朝中独善其身。在党争最激烈的北宋,他恪守本分,被仁宗天子所器重。陈尧佐官拜宰相、太子太师致仕。陈尧叟官拜宰相、枢密使。小弟陈尧咨知开封府、封节度使,死后追赠太尉。三兄弟皆以清廉著称。
华夏素有“教不严,师之惰”之训,巴蜀之地亦流传“严教方能育贤良”之俗。正是在母亲冯氏这般严苛而深沉的教诲之下,大儿子陈尧叟、小儿子陈尧咨一举夺魁,高中状元,二儿子陈尧佐亦进士及第,此后出将入相,荣耀一时。冯夫人一手持戒尺,一手秉香烛,夜夜相伴儿侧,一边严加督促课业,一边焚香祈愿。《二十四孝图》中所载“冯母烧夜香”,描绘的正是冯氏这般虔诚陪读的动人故事。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