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我不要忘记点击“关注”,您的支持与分享,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
文丨汲影说
编辑丨汲影说
中国动画片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涉及的不仅仅是外在形象、服饰和动作表演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意识方面的问题。由于社会对女性形象存在既定的期待和规范,女性必须在受限制的范围内保持清醒以符合这些标准。
为了改变动画片中女性角色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角色适应社会,而且还需要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固化印象。当受众群体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标准发生改变时,也会促进女性角色有更广阔的发展机会,这将有助于中国动画片中女性角色在创新塑造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女性角色形象的立体化塑造
动画片中对女性角色形象的标准,各国的文化和审美标准有着显著的差异。东亚地区的动画片中,女性角色通常被塑造成温柔、柔弱、体态匀称等形象,这与东方文化中崇尚“阴柔”的审美观念有关。
例如,中国的女性动画角色通常被塑造成温顺善良、体态匀称、肤白貌美的形象;韩国的女性动画角色在早期往往被塑造成贤妻良母的形象。随着韩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开放,韩国女性形象也逐渐转变为个性鲜明、性感前卫的形象;日本的女性形象则较为多元化,既有纯情可爱的少女形象,也有大胆前卫的女性形象,也存在塑造成幼稚、天真、易于被保护的萝莉形象。
与此相比,在欧美地区的动画片中,女性角色通常被塑造成独立自主、自信坚强、性格多元的形象,这与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平等的价值观念有关。例如,美国动画片《冰雪奇缘》中艾莎面对困难充满信心,她的强大是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勇敢传说》中的梅莉达抗争被安排的命运束缚,用手中的弓箭与智慧为争取自己获得真爱的权利,她们身上散发着有智慧、有力量、有信心的气质。她们不仅有着普通女性的柔情和温暖,也有着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梦想。
在当今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中,国内观众普遍不愿意为丑陋或平凡的主要角色买单。例如,孙海鹏于2021年执导的动画影片《雄狮少年》中,角色形象大多具有小眼睛、单眼皮和塌鼻子等特征,被称为“眯眯眼”,女主角阿娟也有着同样小巧的五官、黝黑的健康肤色和短发,塑造出很质朴的人物形象。
虽然,女性形象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女性的特征,但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值得称赞,观众却对角色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其包容度仍有限制。1998年由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深受欢迎,但花木兰的形象与中国动画片的风格有所不同,这一角色形象成了最为熟悉的陌生人。花木兰的柳叶眉、吊梢眼和厚唇搭配的形象,充满了欧美女性的性感,却缺乏中国女性的温婉雅静。即便没有出众的容貌,但在剧情与风格的加持下,花木兰依然受到了很多粉丝的喜爱。
再对比其他国家的动画片,宫崎骏导演的《千与千寻》中的女主角千寻,她扎着小马尾辫,五官不算精致,脸上的刘海参差不齐。在剧情的塑造下,普通的外貌依然很受欢迎。美国迪士尼·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电影《勇敢传说》中,梅莉达顶着一头爆炸凌乱的橘红色波浪卷发,圆圆的脸上有一颗不起眼的鼻子和嘴巴,圆润的蓝眼睛下还有可爱的小雀斑。尽管她没有“公主”应有的貌美长相,可是她的勇敢与担当已经足以支撑起整个角色,因此不需要外表加分的容貌。
受众对国内女性角色的标准存在误解,导致期待与幻想的女性动画角色脱离现实。近年的中国动画片中女性角色普遍具有“漫画脸”,这种印象扭曲了人们对美的定义。在现实生活中,完美的人设并不常见,动画片是为观众观看而制作的,观众从角色中寻求共鸣,才能有更好的观影体验。然而,当下主旋律出现的“大女主”形象是不够真实存在。“大女主”影视剧的界定为“以女性角色作为核心主导,完整呈现女主角在经历事业、情感等人生波折之后,获得成长蜕变的类型化电视剧。”
女性既有强大的一面,也有柔弱的一面,如果“大女主”强大过于虚幻,超越现实范围的人设,就会失去真实性。尽管“大女主”可能是为了突破女性角色的固化印象,或缓解男性英雄、精英形象的审美疲劳,但却只展现了极少数女性的生活状态。
这种不真实的女性角色形象有利有弊,其中的好处在于,观众憧憬着女性角色的生存现状,并以此为目标而努力奋斗,从而使两性之间的发展趋于平衡。而坏处则在于观众争相模仿,后果难以预料。盲目追求动画中女性角色的身材和外貌标准,会使不合适的审美标准被放于自身,从而导致容貌焦虑和身材焦虑。因此,中国动画片的女性形象仍应该取自现实,适度夸大而不是与现实的女性形象偏差过大。
中国动画片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塑造呈现扁平化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对外表的定义上,这些角色始终无法完全摆脱“美”的标签。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从观众的需求入手,打开更广阔的空间,使女性角色能够展现出更为细腻的情感、温良真诚的表达以及精神魅力。
为了摆脱长期以来受众对女性角色形象的固有审美标准,需要增加多元化的女性角色形象,不仅要增加女性角色的身份类型,还需要在角色的外表容貌上更具包容性,这样才能打破审美疲劳的困境,提高观众的认可度。在塑造积极、真实、多样的女性形象方面,需要打破固化印象,让女性角色具备清晰的自我意识,并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避免被视为被动的消费品。
同时,更应该保持活力和自由,相信女性角色的潜在可能性。在探索女性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应该避免过度宣扬不切实际的形象标准,而应该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此外,需要避免将性别比较作为唯一的标准,应该让每个人都散发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实现性别间的良性平衡。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需要打破审美标准的扁平化,为立体化的女性动画角色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塑造可能性。
追根溯源设计“服化道”
在当今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能够创作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变得尤为重要。从二十世纪开始日本和美国的动画作品的传入,使得我国80后、90后以及00后的青少年群体的审美观念受到了异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日本女性动画角色形象的迷恋,给中国动画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创造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角色形象,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十世纪的中国动画片因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动画领域中独具一格。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族多元的国家,中国动画片受到了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影响,因此在动画片的审美风格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其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传统服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通过服饰表现得淋漓尽致。服饰不仅在形式上各有不同,还在花纹图案、色彩搭配等方面各具特色。
服装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体现,不同时期的服装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趋势。道具作为反映社会历史朝代的发展的直接表现,也在动画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动画片中,女性角色常常搭配着精美的服饰和道具设计,这些设计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美好享受。服饰、道具的设计结合当代审美,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提升其思想境界和审美标准。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姜子牙》《新神榜:杨戬》备受瞩目,它们的剧本常常设定在古代,对角色的服饰也有着较高要求。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动画片制作人根据符合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来重塑服饰与道具,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升角色形象的设计感,以新颖的角色形象来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角色服饰设计时,必须明确角色的形象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设计师需要对服饰的纹样和样式负责任。整个中国动画行业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共同为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而努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迈克·费瑟斯通在其著作《消解文化》中所说:“全球化不是指文化的整齐划一的单调与统治,而是不同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互相交流与碰撞的差异化共存”。通过做好中国动画片角色形象的塑造,服饰的设计要追根溯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到文化输出,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
在服饰设计中,服装的样式和色彩同等重要。色彩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它是能够唤起人类情感的视觉元素之一。动画片中色彩的高度主观性能够丰富角色的表现,为塑造角色性格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能在视觉上表达角色的个性和浪漫。早期中国学派的动画制作在民族风格色彩的运用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借鉴传统艺术色彩,如赤、黄、青、黑等,结合了民间色彩和传统中国风格,传承并传播了民族艺术色彩。动画片中色彩的设计价值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推进和情感氛围渲染等方面。可以将不同色调、纯度和明度的色彩元素进行多样化的搭配,以促进角色个性化塑造,引起观众的关注并激发思考。
因此,色彩在动画影片中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具有规律的节奏和主旋律,是影片中的灵魂所在,传达思想与情感的关键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受众需求的变化,为了满足观众对动画作品的不同要求,应该不断地创新并巧妙地融入受众喜欢的色彩搭配和中国传统元素,从而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在角色创造方面,创造出更具个性和多样性的女性动画角色,进而表达出角色的性格和特点。在传统文化元素方面,不仅应该将图案和元素应用于服饰和场景的表现中,更应该汲取其中的精华,将民族文化、信仰和智慧融入到中国动画片中,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展现中华民族的形象,让女性动画角色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的魅力。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派”艺术家们一直致力于制作中国的动画片,他们努力让中国动画片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 徐佳佳.国产动画片的发展现状探究[J].电影评介,2012,No.447(10).
- 李三强,黄健云.国产电视动画片的创作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电视, 2008,No.2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