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一部懂得“心疼”二字的高雅影片



今早我六点蹑手蹑脚起来,一边在运动房落地窗前蓝色瑜伽垫上“装模作样”做拉伸运动,一边悄悄看了电影《隐入尘烟》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

因这几日不断看到该片的部分剧透和宣告,看到网友写的动心文案“全剧不言苦字,却苦到极致,全剧不言爱字,却爱到骨子里”,对于职业从事艺术工作的我,自然被勾起了些许兴趣——什么样的片子值得这样的赞誉?然后我看到的是对中国最底层的农民爱情与婚姻的不一样的历史叙事,含蓄而内敛,沉重而丰富,喜爱看片的我已然心头直发痒。

但尚处于七天居家观察期间,故只好在网上搜相关介绍,不料竟然搜到了免费片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经过出品方授权—— 对于导演和演员来讲,很是抱歉,本应去电影院观看才对得住这么好的作品,支持理应给予实际票房的惠顾。

毕竟保护知识版权,尊重编剧、导演、演员的付出,才能使得行业健康发展——有饭吃才会使得人愿意持续创作下去,尤其对于刚从事这个行当的新导演新演员。不能一边高喊没有好片看,一边又只想免费看,“光想驴干活,又不让驴吃草”。

当然,我这有吃着奶骂娘的嫌疑,对于免费网站来说,他们势必很是讨厌这类“两面三刀”,毕竟看到了免费片源后再“卖乖”。

《隐入尘烟 》是由李睿珺导演,演绎过无数女性形象的职业演员海清饰演女主曹贵英,导演李睿珺的农村姨父武仁林,饰演大龄单身汉男主老四马有铁——据说武仁林在此之前从未演过戏,“演技炸裂,一下将半个华人演艺圈的男演员比下去了”。

“影片讲述西北农村,两个被各自家庭抛弃的孤独个体,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相濡以沫的故事,武仁林与海清展现了一对底层农民夫妇从陌生到熟悉,从相知到相守的心路历程”。


整部片子我一个人待在静室里静静地看完。


片子的叙事物镜、情境和意境是多重性的,用上了文学复调的艺术表现手法。里面充满了诸多隐喻。沙漠、黄土、麦子、草垛、苞谷、沟渠、土房子、鸡、驴子、燕子等组成了一幅幅陕北农村春、夏、秋、冬流逝的物理镜像。


这些镜象绝不拘泥于本身的物理意义,不是简单的物体存在,而是一个个受过男主和女主尊重与心疼着的生命体。不仅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多层次与复杂性,也展现人物内心丰富情感的波澜——不得不说,整部片子最为关键的是,导演是个懂得“心疼”二字分量的人。

好的文学影视艺术,必然要懂得心疼。

如果一部片子,内容里面从头至尾没有看出“心疼”二字,那这部片子直接可以判为烂片。因为它缺乏了人性的温度,也就失去了思想的深度,同时失去了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亦是,如果小说、传记、回忆录等作品里看不到“心疼”二字,那么这个作者就绝对不是一个优秀作者,更别谈伟大。

这部《隐入尘烟》电影,导演在镜头画面里将心疼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心疼自己的女人,女人也心疼他。他在市场上把仅有的钱为女人买了衣服,女人为他在村口一遍遍用身体的体温暖热水。

他自己日子拮据难过,但又最终心疼生命,在村人的嘲笑中给村里开宝马的富商输熊猫血治病,还不计前嫌替那些嘲笑他的村里人,为他们向富商老板说情,讨拖欠的工资和款项。在这期间,女人心疼男人不断抽血,一次次苦求医生别抽了。

他的老房子要拆了,他心疼屋檐下的燕子,给它们在新家搭了新窝,还赶到推土机拆房前,将老房子屋檐下燕子窝里的燕子都赶走,生怕它们被砸落的墙瓦压死了。

生前,他从不坐在心爱的驴车上——也只舍得让他心窝上的女人坐。但生病头晕的女人在给他送吃的路上失足溺水死了。最疼爱的人儿走了,他的心也就被掏空了。他要跟随着女人走了,在走之前,他放走了陪伴了他多年的瘦驴,心疼它一辈子给人使唤的命运。

驴子也没有立即跑走,通人性的驻足徘徊在他身边。它心疼他。男人走后,也只有驴子和救过的人心疼地守在要拆掉的新房前,那是他在人世最后的印迹。

诸如此等心疼的细节,随处可见。

那是对于苦难和命运的高度觉知,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人自我的关照。

把生活于身边的物当作有情的生命对待,这是一种常人体现不出来的大爱与境界。

我便看到导演与演员将这些自然和生活中的意象存在与男女主的人生历程融于一体,组成了夫妇俩苦难与幸福中的人生底色,在晨风暮阳中滋养着他们的灵魂。

回顾整个片子,男女主马有铁曹贵英都不是普通的常人,他们是自以为要打光棍一生的人,是六亲不爱狗都嫌弃的人,是亲戚酒席上不得台面的人,是被村里人嘲笑“还当作什么国宝”的人,但两个人却意外地组成了家,终于在这孤冷的人世间体会到何谓疼惜,何谓温暖,何谓真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随”。

有一种苦,叫生活苦,有一种甜,叫心甜。这两个人在一起的甜,赛过曾经生活给予的一切苦。尽管日子短促,却成就了永恒和不朽。

给过甜蜜真爱的人走了,活着已经不是必要的了。

因为还有一种苦,叫精神苦。他抵挡不住日夜的思念,也抵挡不住内心深处日益加重的凄凉。举头不识春风面,俯身不闻麦子香。

影片中的男主有一种修养,就是欠了就还,一码归一码,绝不贪图小便宜。

他还了他该还的一切,然后给自己烧了一盆纸钱,吃了一个煮鸡蛋,深情地望一眼墙上这一世深爱过的女人,独自躺下悄然离去。

离去之后,新房被人拆了,换了一万五千块拆迁款。

夫妻俩什么痕迹也都没有留下,隐入尘烟。

片子末尾什么也不说,似乎什么也说了。

这部片子的意蕴是多样性的。在我看来,体现了千百年来传统农耕生活下形成的中国农民的文化性格,含蓄内敛,朴实无华,以及传统农民在城镇化和现代化面前的尴尬的人生境遇——像主人公夫妇那样朴素的温情画面,渐渐消失殆尽,留下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追问:在物质十分丰盈的当下,人的内心是否充盈?人生是否被另一半真正心疼温暖过?

这样低成本的文艺好片,比很多动辄十几亿票房的商业电影要有质感得多。

至少打动了我这个在文艺道路上摸爬滚打多年之后,方才懂得何谓艺术上的心疼二字,到了一定年纪看片不再舍得说好的人”:不想丢了文艺的价值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