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随着新冠肺炎儿童感染病例的出现,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儿科进入临战状态:通知全科医护人员24小时在线,随时听命,人员开始进行应急、抢救演练,主任、护士长开始进行人员编组待命;重症监护病房以及普通儿童病房加强院感防控,各类急救设备物资进行检查预领……
1月31日,临时儿科发热门诊成立,儿科副主任李俊华带队,由吴爱萍、秦建品及赵旭组成医疗小组负责儿童发热门诊的筛查诊疗工作。恐惧不是来自已知而是来自未知,由于当时对新冠病毒了解甚少,无太多诊疗经验,担忧和害怕在所难免,但是儿科“战士”毫不退缩,每天做好三级防护,工作的几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也挠不了“痒痒”,下班后他们也不敢回家,指定点隔离,毅然决然地把守着儿科第一道“防线”。
2月5日,疫情日趋严重,儿童疑似及确诊病例逐渐增多,东津院区发热病房压力剧增,医务处主任兼儿科主任潘睿接到医院通知,开设儿童发热病房,经过短暂的儿科科内会议达成一致:由儿科副主任李俊华、护士长徐倩带领第一梯队当日下午立即奔赴东津院区开设儿科发热病房,其他主任护士长留守并随时准备支援。2月5日下午,儿科第一梯队人员(陈明、杨蓉、黄杰、方秋豪、 陈海华)整装出发,到达东津院区,跟护理团队一起(护理人员较多,名单不一一罗列)接手2号楼5楼两个病区,在医护共同努力之下短短3小时左右完成病房设置,并第一时间开始收治患儿,次日下午两个病区收满。
2月7日,儿科第二梯队增援队伍到达(吴爱萍、秦建品、郭俊、尚毅),迅速成立两个儿科病区,当晚投入救治工作。
2月9日,儿科第三梯队增援队伍(沈文婷、邴小三、李文耀、孙俊杰)当日到达并火速投入工作,有效缓解了儿童患者入住难的问题,也有效改善了家长们的恐惧、焦虑情绪。
此次参与抗疫的儿科一线护理人员队伍更是庞大,来自不同院区不同病区,大家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更多家庭的团圆幸福,毅然而然的自愿申请来一线工作。护士长徐倩自2月5日来一线,已连续20多天未回家,9岁的女儿思念妈妈,画了一幅妈妈脱下连衣裙穿上防护服去战斗的画,并写上“妈妈加油!等你回家!”;原儿科急诊护士曹珊珊是科室的技术骨干,将从小未离开过身边的女儿送回了奶奶家。每次视频,孩子总是带着哭腔说:“ 妈妈,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接我回家?”她总是笑着回答:“ 宝贝乖,妈妈在打病毒,等妈妈把病毒都打死了,就接你回家。”但每次挂了电话,她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这样的人也比比皆是,在此次抗疫工作中,儿科护理部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儿科住院部的徐木珍、胡孙裔更是成为儿科“最忙碌”的人,他们不分昼夜地奔波在门诊、产科、手术室、儿科ICU,疫情期间,没有哪个科室是绝对安全的,他们不知不觉将自己暴露在感染的风险之中,但他们义不容辞,呼之即来,有求必应!
虽然大批一线医生“出征”到东津,但是南院区儿科总部的工作依然有条不紊地开展,一群儿科“老将”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日常工作,他们分别是黄少武、陈霞、肖菊新、朱斌、侯燕。同样坚守在南院区儿科门诊、病房的医生护士们,他们依然辛勤工作,默默付出,坚守着儿科最后一道防线。
疫情到了攻坚时刻,辽宁盛京医院儿科医疗团队和襄阳市妇幼保健院增援团队的到来,带给大家更大力量和必胜的信心,工作负荷得到减轻,身心压力得到缓解。虽然儿童危重症病例不多,但是小儿病情变化迅速,而且目前缺乏特效药物,没有太多儿童诊疗经验,盛京医院的专家和我们的儿科团队团结一心,群策群力,毫无保留地对待每一位患儿,部分重症患儿也在细心的观察和精湛的治疗下很快控制缓解。
疫情无情人有情,儿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团结一心,统筹安排,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了50余名骨干医护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遏制病毒的坚强堡垒!
来源:附属医院
初审:周丹
终审:聂军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湖北文理学院,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教育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