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香港有几个国际巨星?
大概就从李小龙开始数,后面有成龙、周润发和李连杰,又至多再加上一个或需斟酌的甄子丹,就可以截止了。
这条路很难。
它不但要考究演员的禀赋,更需天时、地利与人和。
天王郭富城,也曾昂然踏足。
唯欠时运。
郭富城并不是纯粹的演员。
他一开始醉心舞蹈,后来被无线艺员部高层看中,转入电视艺员培训班,经过短暂龙套生涯,开始接拍电影,又一年后,在台湾乐坛出道,红遍整个华语世界,而后回香港乐坛封王,再证位舞王、广告天王和影帝。
这当然是一个奇才。
就印象来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是《三岔口》。
但实际上,《三岔口》及后,郭富城走向的是表演艺术探寻的路途,而在此前,如上文所言,他曾经踏足过,通往国际巨星之路。
这条路的起点,是《赤脚小子》。
它是杜琪峰转型之作。
关于这部电影,有很多误读,其中尤其甚嚣尘上的一个传言,指该片上映一天就下线,票房只有1010元。
真实情况是,电影上映十二天后,因与院线的纠纷下线,总票房397万。
纠纷何来?
不知。
但为何说,这部《赤脚小子》,是郭富城通往国际巨星之路的起点?
很简单,有全球发行实力的邵氏电影,转型将成、有大将之风的杜琪峰,再加上出道就红遍整个亚洲的郭富城。
这样一个组合,绝不会仅仅瞄准香港市场。
所以,该片设计了包括港台、日本、韩国、美国和法国等多个地区在内的不同版本海报,野心一望而知。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笔者孤陋寡闻。
以这部电影绝对过硬的阵容和品质,却居然除了397万这一个香港本土票房,再也查不到其余任何地区的票房数据。
感觉颇为诡异。
对郭富城来讲,这件事过了就算。
因为他本身不但身在合约纠纷的漩涡,也要忙于歌路风格的探寻和转型,同时还要面对香港乐坛的“天王争霸”。
实在无暇分心。
但仅两年后,他就腾出手来。
转投华纳唱片,连续交出《狂野之城》、《铁幕诱惑》和《纯真传说》、《备忘录》等风格前卫、曲风各异的“超级”大碟,初登红馆就被称作“红馆的主人”。
郭富城在乐坛已站稳脚跟。
所以在一九九六年,他接拍了电影《浪漫风暴》。
有如龙吟。
故事颇有“浪子回头”的意味。
叛逆的年轻人阿肯,因为爱情,转而以“亚洲拳王”为目标,投身拳坛,以不死不歇和自强不息的香港精神,冲破重重阻碍,经历难言之痛,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将“亚洲拳王”的金腰带,留在了香港。
电影风格硬朗、拳拳到肉,写实而残酷,宛若实况转播的拳赛。
可能有人会认为,不就是演个拳击手吗,有什么了不起?
不好意思。
这还当真不一般。
坦白说。
李小龙本身就是武道中人、洪金宝和成龙戏剧出身、李连杰自幼练习传武,他们愿意打、能打甚至必须去打,这不奇怪,也不意外。
但郭富城不一样。
他本身是如日中天、样貌不凡的时尚与乐坛超级偶像,能做到亲身上阵、拳拳搏命,需要何等魄力与胆略?
而且他在表演方面的潜力和成长性,更众目皆见,如大日煌煌。
此前《赤脚小子》一片,他就赢尽坊间赞誉,杜琪峰更言,郭富城的共情力,可以让摄影机跟着他一起哭,又以《浪漫风暴》来讲,只看他一身健硕肌肉,就该知道,为了这部电影,他下了多少苦功。
所以嘉禾电影元老之一、当年亲自签下李小龙和成龙的何冠昌,拍板签下郭富城,他说,郭富城有胆量、有魄力,具备成为一个功夫巨星的基本条件。
他们许给郭富城的远景,是“香港第三代功夫巨星”。
这个定位极高。
签下郭富城,就有了《风云雄霸天下》。
这部电影,则并不仅仅是“漫改”那么简单,它也不但“触电”了内地市场,更以超大规模的计算机特效应用,拉开了华语电影“工业革命”的序幕。
郭富城摇身而为“不哭死神”。
无论从形象、体魄和气质,他都是整个香港影坛的唯一之选。
而就这部电影来讲,从惊瀑亮相、独坐房檐、夜屠无双城,到夜入孔慈闺房、抢婚、风云大战、闯侠王陵、葬孔慈、断臂逃生、植麒麟臂和大战雄霸,电影虽名为双雄,却几乎就是步惊云的“大男主”戏。
电影大获成功。
它以4153万,在香港打败双周一成和李连杰,夺得票房年冠,在内地列年度第八名,但该数据未必准确,而在台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是华语片年亚。
是役,撼动香港影坛。
但世事难料。
按常态逻辑来说,郭富城与嘉禾电影之间,本该携手再创新篇。
却转而传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
有媒体指二者之间生出嫌隙,导致郭富城拒拍《风云雄霸天下》续集,而嘉禾电影方面,干脆启用郑伊健,投拍了另外一部特效大片《中华英雄》。
内情究竟如何,不知。
不过,香港电影的市道,显见衰微。
1999年,周星驰卷土重来,时隔五年,以《喜剧之王》,再夺香港票房年冠,但其票房未破三千万。
郑伊健这部《中华英雄》,更仅堪堪破了两千万票房。
这一年,郭富城无电影上画,但续约华纳唱片,称“世纪之盟”。
乐坛依旧风光。
新世纪到来。
在这一年,郭富城连续推出了两部超级大制作,一者是陈嘉上执导的《公元2000》,瞄准新加坡市场,一者是唐季礼执导的《雷霆战警》,欲进军国际市场。
香港电影实则小成本电影居多。
以枪战来说,在庙街开开枪、爬爬脚手架,再追一下车,有点打斗场面,就已经算是标准的港式商业制作了。
而郭富城这两部电影,动辄吊到二、三十层楼高,又或者是跳到悬在高空的玻璃上,还要各种打斗,甚至是将方程式赛车开到闹市区。
种种惊险,扣人心弦。
所以这两部电影的片方,分别给郭富城投了一千万和一亿美元的巨额保费。
亲身上阵的郭富城,则是不但惊心动魄,更每天都新伤不断。
尤其《雷霆战警》,更众所瞩目。
电影或有过度倾向打斗、剧情略显单薄等不足,但其娱乐元素之丰富、气质和手法的“国际化”,毋庸置疑。
回头想想。
这部《雷霆战警》,投资接近千万美元,而两年之后的《无间道》,两大巨星主演,也仅投资两千万港币,够不够震撼?
惜乎,香港影坛至此衰落。
进而,郭富城这条通往“国际巨星”之路,也就到此为止。
他转身踏上了艺术之旅。
亦成就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