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真的来了!AI已经强大到我们太多太多的写作已经毫无意义了?

2025年03月20日14:00:24 娱乐 8355

“狼”真的来了!AI已经强大到我们太多太多的写作已经毫无意义了? - 天天要闻

“狼”真的来了!AI已经强大到我们太多太多的写作已经毫无意义了? - 天天要闻

人工智能的进展一年比一年惊人,deepseek又一次让人类的文学创作者面临“困境”。例如,《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在朋友圈发布“告诗人”声明,对ai诗歌投稿发出警告,将已发现的使用ai写作的投稿者拉入黑名单。此前不久,《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也在朋友圈中写道:“ai已给诗歌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不知道现在的诗歌是不是进入了末路,但是,现阶段的ai已经强大到我们太多太多的写作已经毫无意义了。”文学界觉察到“狼”真的来了,感知并应对ai对文学创作一线的冲击、影响,这样的深入思考看来已刻不容缓。

当1959年最早的机器作诗程序“随机文本”(stochastische texte)诞生,危机的种子就已埋下。机器作诗之所以让人“引起警惕”,是因为作诗就像是一个堡垒,象征着人类的精神与智慧。在象征层面保护着“人”,一旦它被机器突破,“人”就开始破碎了。开始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说它们写得极差,一眼就能识别,但如今作品层面的区分已经越来越困难。

曾有人让deepseek模仿王菲歌曲《世界赠予我的》创作一首歌词,要求内容既要反映中年人的日常艰辛,又要落脚到光明而给人希望的主题。deepseek给出的歌词,其中的句子如“借一盏微光 暖整夜风清 笑一笑对自己说还行 赶路人踏碎月光 有晨星回应”,有文学刊物编辑点评说,这位“创作者”已非常老到,许多描写的细节已是成熟的写作者才会注意到的,且整篇感觉使人耳目一新。看起来,deepseek已经阅读了足够多的诗歌和文学作品,知道好作品的语言、立意是怎么样的。

伴随着人类深深的失落感,诗人、作家已经开始用ai“打草稿”,或者与ai合作创作。有经验的读者虽然难以给出明确的评判尺度,但还是可以做出一些判断,即认出最好的诗、次好的诗,略差一点的诗以及平平无奇的诗。

到目前为止,讲究格律的中国古典诗词还是ai的“空门”。今年春节期间,学者易中天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网络斗诗活动,其中一项是他写了一首古诗的前三句——“顺风顺水替龙王,也献灵珠也献光。色本为空空亦色,”邀请网友续作。他同时也尝试ai创作,ai交的答卷是:“心原向善善能长。”易先生认为,句子根本没对上。因为他前几句讲的是矛盾对立、统一和转化,如“色”与“空”原本对立。但ai所写的“心”与“善”,却没有对立关系。他用ai尝试多次,认为其写出的句子都是套话,了无意蕴,且平仄也不合格律,还有几句干脆出了韵。他最后选了网友所作的佳句“常原是变变犹常”。易先生说:“传承中华文明,还得靠人,不能靠ai。”

几乎可以确定,ai几乎写不出最好的诗,次好的诗也很少。问题恰好出在此处,最好的诗与次好的诗,相对于诗的总体是很少的。如果量化一下,绝大部分诗人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只是90分以下的诗,如今ai之诗大多已能达七八十分,如此,大部分人类诗歌与ai诗歌不仅难以区分,而且可能还不如ai写得好。

这是摆在当代诗人面前的真实困境。通过直接强调“情感”或类似的要素似乎也难以破局,因为“情感机器”对情感的模拟是可能的。更深入地看,写诗不仅仅是“写”诗,它意味着更多东西,就像人类之间的交流不能还原为图灵测试,而包含语言、肢体语言、社会环境和集体意志等。《诗经》总序《毛诗序》中的经典名句可以在此获得新的诠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好诗之所以动人,往往不是因为形式、修辞上如何完美,而是因为其内蕴的人类历史进程与诗人的生命体验。而对它的接受,同样离不开人类历史进程与读者的生命体验。

今天,我们需要重审我们的诗歌与艺术观念。我们的诗歌观念,需要把诗歌从作品中解放出来,重新把诗歌放在整个的人类行动世界中去理解。在这个人类行动世界中,历史进程与生命体验,对于诗人和读者都是至关重要的。从具体的一部作品来看,人和人工智能的作品或许难以区分,但把视野扩大成一个“面”,人和人工智能作品的差别就会直观显现出来。

同样,我们也可以重新理解诗与普通诗人的关系,诗人写作对个体而言是一种“修身”,对于社会而言,则是要介入广大的行动世界之中。就算不是大诗人,没有写出伟大的作品,也依然进行着真实的生命体验,参与着历史的进程。我们不仅是“语言的人”“理性的人”,也是公共的行动世界中“实践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写作能力可以与人工智能一起进步。“人机协作”或许是一个机遇,它让文本质量快速迭代,帮助人激发更大的创造力、打开更大的创作空间、形成新的创作格局,进而出现一个新的创作高潮。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00后治沙少年被指摆拍立人设,拍沙漠种树视频1个月账号粉丝214万,合伙人回应 - 天天要闻

00后治沙少年被指摆拍立人设,拍沙漠种树视频1个月账号粉丝214万,合伙人回应

极目新闻记者 郭迩近期,00后异瞳男生王金在沙漠种树治沙的视频走红。从4月9日发布第一条视频,截至5月9日,他的账号有214万粉丝。这位“治沙少年”短时间内火出圈,其背后是否有团队和公司包装的话题引发热议后,有团队称其为摆拍、立人设。据封面新闻报道,与王金有过短期合作的杨先生告诉记者,王金的多期治沙视频并非独...
5月古装多爆款《赴山海》《藏海传》《韶华若锦》,谁是必追Top1 - 天天要闻

5月古装多爆款《赴山海》《藏海传》《韶华若锦》,谁是必追Top1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古装剧《淮水竹亭》《榜上佳婿》《落花时节又逢君》正在各平台热播中,新一波古装大剧又将来袭,5月待播古装剧集多爆款,《赴山海》《藏海传》《烽影燃梅香》《韶华若锦》《夜不收》《华山论剑》等古装剧将陆续来袭,谁又是你心中的必追剧
特朗普对外国电影征税,或影响美国文化霸权 - 天天要闻

特朗普对外国电影征税,或影响美国文化霸权

文娱行业也逃不掉!特朗普大手一挥,不针对制造业,调转枪口,对美国电影业“开火”了:所有在外国制作的电影都将要征收100%关税。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5月4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声称,....
预警研学开讲啦!成都七中同学们的提问让海归博士直呼“有水平” - 天天要闻

预警研学开讲啦!成都七中同学们的提问让海归博士直呼“有水平”

今天上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迎来了一群特别的"访客"——来自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39名师生。他们带着对防灾减灾科技、灾害预警安全的好奇心,开启了一场充满科技与趣味的研学之旅。Part 1:初印象 — "原来预警技术这么酷!"活动一开始,科技成果转化部杨主任为同学们做了"自我介绍"。从减灾所的成立初心,到地震预警发展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