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时刻》中暗黑风格中加入了潮湿感和黄红色调,在阴暗混沌中蕴含了力量;《黑暗骑士》中暗黑风格加入了建筑外层的灰色,时代感增强,蕴含了迷惘的色彩;《黑暗骑士崛起》中暗黑风格呈现出蓝黑的色调,渲染了英雄主义的悲壮色彩。
该系列中“哥谭世界”的外在风格在稳定化的沉郁写实风格的基础上合理地加入新的元素与感情色彩,并呈现出自然化的阶段性特质,使得“蝙蝠侠世界”的基调和谐统一且灵动变化,在维系观者审美惯性的同时也制造了更为丰富微妙的审美体验。
这种稳中有变的“世界观”风格使系列化的创作更具有张力和“持续性”,在观者的审美接受层面构建了更为具体化的“蝙蝠侠世界”的概念。
系列化创作对角色图像化符号的塑造一部优秀的系列电影必须围绕作品的代表性角色进行图像化符号塑造。
单部的电影作品如果没有着力深入的符号化塑造,依然可以通过影片的故事性、美术风格、思想文化特质以及其他元素来实现作品传播的成功。
但系列电影,少则上下两部,多则类似《007詹姆斯·邦德》系列的20余部并且仍未完结,围绕代表性人物的图像化塑造必不可少,直接决定了影片的生命力,图像化符号的塑造是维系观者审美机制和延续性的关键,观者对系列作品的追随正是源于对符号化人物及其他元素的审美认可和心理期待。
正如蝙蝠侠之于《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杰森·伯恩之于《谍影重重》,杰克船长之于《加勒比海盗》等。
相比较《饥饿游戏》中身着紧身黑衣、手持弓箭的凯特尼斯以及燃烧着的“嘲笑鸟”标志,《哈利·波特》中戴着圆框眼镜、双眉间留有闪电状痕迹、手持魔法棒的魔法师哈利·波特。
《007詹姆斯·邦德》中绅士风度英俊风流的邦德和性感魅惑的邦女郎,以及邦德持枪射击的经典逆光影像等成功的角色图象化符号塑造,《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同样围绕代表性的“灵魂角色”蝙蝠侠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图像化符号塑造。
导演诺兰深知,符号化的塑造是系列影片作品诞生、延续的根基,并且可以形成一定的明星“品牌效应”,假使在系列作品推出的过程中发生了主要角色的调整或演员的替换,角色符号的艺术特质也依然要进行传承或开拓性的延续塑造。
首先,布鲁斯·韦恩头戴“蝙蝠面具”、身穿黑色修身铠甲、身披蝙蝠翅膀状的披风的外在形象,以及冷峻、有力的声音成为了整个系列最为显著的图像化符号。
围绕之一核心图像化符号,影片对与之相关的元素也进行了符号化设计:炫酷的科幻风格“蝙蝠战车”和“蝙蝠摩托”,蝙蝠侠滑翔出击式宛若巨型蝙蝠的暗黑身影以及蝙蝠轮廓的光影标志。
这些围绕蝙蝠侠的图像化符号结合其精彩的艺术化剧情成为影迷心中所追随的审美标识。
《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的角色图像化符号塑造在为影片设置审美标签的同时,兼具表象与隐喻,这样更加深化了“符号”的审美意义。
作品中蝙蝠侠及其相关元素的“符号”表象是隐藏现实身份在体制以外、运用东方格斗技巧和高科技打击邪恶的“黑暗骑士”,同时隐喻着体制内执法的局限性需要个人正义行为的补充,从而实现公众精神层面“正义支柱”的打造。
这使得蝙蝠侠这一“正义符号”具备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充实了蝙蝠侠符号的内涵。
并且“符号”沿着整个系列故事的时间线,其气质与产生的氛围也发生着渐变,进行着延续性的塑造。
《开战时刻》中的蝙蝠侠的“符号”代表了冒险精神与热血活力,《黑暗骑士》中则散发出在迷惘中义无反顾的情绪,体现了人性的弱点与人格的光辉;《黑暗骑士崛起》中则给人以“极限感”,充满了古典悲剧色彩。
如此深入的个性化的角色图像化符号塑造,使得“黑暗骑士”蝙蝠侠的“符号”与其他好莱坞系列电影中的著名图像化符号一起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符号标签。
系列化创作中美式文化的阶段性输入不仅是系列电影,好莱坞电影普遍被植入了美国社会文化的特质,这不但使该系列影片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带有鲜明的美国社会意识形态特色,也有助于影片的艺术呈现更加立体丰满。
《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为服务于系列化的创作模式,将美式文化的元素根据系列化的特征,分三个阶段进行有层次的输入,使影片的文化内涵目的性地分层输入布置,更好地契合于系列化的创作,使整个系列的艺术呈现更富有层次感,系列化的风格特征更为显著。
第一阶段:从《开战时刻》开始输入“以暴制暴”文化观念。
历史上,由于“北美大陆被欧洲殖民者开发,不同种族、民族、国家、信仰的人群汇聚于北美大陆拓荒创业,使得美国社会有着冒险、开拓的自由主义精神,同时美国也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民主法制国家”。
这使得美国社会在崇尚法律与制度之外,对武力也较为热衷(美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允许公民合法持枪的国家)。
“以暴制暴”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好莱坞电影作品中屡见不鲜,甚至成为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标签之一,并且对其它国家地区的电影艺术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首先在《开战时刻》中较立体地艺术化输入并呈现这种美国社会的特有文化观念。
从《开战时刻》开始,片中的“以暴制暴”与法律制度既矛盾也共存,蝙蝠侠既僭越法律与体制武力打击各类犯罪,但始终不会过于挑战法律的底线。
蝙蝠侠的暴力手段是东方格斗术与高科技装备的结合,打击的范围十分广泛,从普通匪徒到黑帮分子再到各种极端主义者,在《黑暗骑士》中还将打击范围延伸到亚洲地区,但他始终秉承一个原则:不适用致命性的武器,尽量避免与警方的冲突。
包括美国在内的法治国家普遍禁止执法者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但蝙蝠侠在《开战时刻》中悬吊腐败警察进行讯问、在《黑暗骑士》中殴打没有反抗之力的小丑进行逼问,在暴力讯问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一种严酷而不残忍之感,反而有“大块人心”的感情倾向。
蝙蝠侠在影片中模糊法律界限且保持一定克制的“以暴制暴”被导演拿捏得非常精准,将“以暴制暴”的美式文化观点充分地体现:为维护正义,在法律宽容度基本默许的状态下,美式个人英雄可以使用暴力制裁犯罪行为。
第二阶段:从《黑暗骑士》开始输入美国社会的民主与法制传统《开战时刻》中输入的“以暴制暴”延续到到《黑暗骑士》之后,被创新性地描述了超级英雄与民众法制的联系与矛盾,从超级英雄的角度看,这很可能加大其成为悲剧性英雄的可能性,但从后者的角度来看,超级英雄与其有着现实化的关联与矛盾,导演也从这个角度输入了美国社会的民主与法制传统: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通过法制约束权力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四人圆桌会议”的经典情节成为了切入点:餐厅里的偶然性的四人讨论,韦恩、丹特、瑞秋与一位舞蹈演员,舞蹈演员是普通民众的象征,并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纯客观地发表民众的意见,讨论的话题是“哥谭需不需要蝙蝠侠”。
首先“民众”说,我们是民主国家,不能靠体制外的“义警”保卫社会秩序,瑞秋与其有同感,丹特表示反对并认为只要可以打击犯罪手段可以超越法律,并举例历史上凯撒作为独裁者保卫了共和制的罗马。
但瑞秋马上反驳:凯撒不愿放弃独裁成为了暴君,丹特哑口无言,这时“民众”说:美国需要丹特这样的“光明骑士”,他在打击犯罪时应受到大众的约束,丹特于是说“如果需要,义不容辞”。
三人的发言让韦恩意识到了蝙蝠侠行为的不合理化,马上表态支持丹特,并为他进行“政治募捐”。
“募捐”也是美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之一,“小丑”对募捐晚宴的闯入也象征了他对社会民主政治秩序的冲击。
从《黑暗骑士》到系列结尾刻画了“黑暗骑士”与体制从矛盾到最终形式上融合的过程。
导演诺兰传达了一个寓意:社会秩序或许不排斥个人英雄主义,但必须以民主和法制作为底线。
这一理念也影响了《X战警》系列、《美国队长》系列、《超人:钢铁之躯》等超级英雄电影中对超级英雄与民主、法制的关系的探讨。
第三阶段:在《黑暗骑士崛起》中输入美国国家精神以往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大多突出英雄的决定性地位与作用,而在该系列的高潮部分,国家精神与力量的呈现赋予了系列影片更为雄壮的气魄,也将美国文化特质的诠释推向了戏剧性的高峰,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效应。
在《黑暗骑士崛起》的影片镜头中大量出现了美国国旗“星条旗”,寓意了美国的国家精神与意志。
班恩正式开始袭击控制哥谭的前一幕,平行蒙太奇中镜头在浩浩荡荡开往地下的警察部队和人山人海的橄榄球赛场以及班恩之间轮回转移。
美式橄榄球赛是美国社会最受瞩目的体育赛事,激烈对抗与丰富战术相融合的美式橄榄球最能体现美利坚冒险、开拓、勇敢的传统品质。
镜头中赛场中央,一位少年清唱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纯净而有力的声音在镜头内回响,球迷与球员手放胸口庄严齐唱,特写镜头中强壮的球员双眼充满斗志,与此同时声画对列:警察在国歌声中走向未知的地下,充满了悲壮之感。
“这一系列镜头充满了仪式感,画面包含了强大的美国国家精神与力量,也体现了美国社会与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坚决斗争,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也符合21世纪后美国与恐怖主义极端势力不妥协的国家精神和战斗意志”。
班恩发动袭击后,橄榄球场塌陷,但依然有一位球员持球达阵,悬挂的星条旗虽然被破坏却依然没有坠落,这都体现了国家精神的不屈不挠。
当身着礼服军装的警官带领着疲惫的警察队伍开向班恩与暴徒,同时说道“我们才是哥谭的正义”,并在蝙蝠侠的引领下前仆后继冲向敌人,好莱坞电影经典式的冲锋交战镜头(在《勇敢的心》、《指环王》、《纳尼亚传奇》等电影中均有出现)将蝙蝠侠的英雄主义行为与国家精神、力量的呈现融为一体。
《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分三个阶段地输入美式文化,从民间层面的“以暴制暴”到社会层面的“民主与法制”,再到国家民族层面的精神力量,一层层地叠加升高,既将系列电影的文化内容进行了特有的系列化呈现,也运用系列化的创作模式在电影的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更广泛的效应,实现了作品系列化模式的“内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