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柯纪实
编辑/南柯纪实
<<·——前言——·>>
日本的独特美学意识源自他们对自然的敏感感受和情感表达。这种敏感美学不仅在文学和艺术中显现,而且在电影中尤为明显。日本作为一个电影产量大国,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导演都在日本电影市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虽然这些导演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深刻地承载着日本美学的传承,这种思想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他们的电影中。
其中,有一部电影系列叫做《小森林》,分为两部分:《小森林:夏秋篇》和《小森林:冬春篇》,分别在2014年8月30日和2015年2月14日在日本上映,备受影评人和观众好评。在当今商业文化和娱乐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导演森淳一仍然能够创作出如此宁静和内敛的电影,实属难得之事。
无论是《小森林:夏秋篇》还是《小森林:冬春篇》,导演森淳一都完美地诠释了日本幽玄美学思想。从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叙事方式、叙事空间,到电影画面和镜头运用,这两部电影都充分展示了幽玄之美,以一种宁静和克制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深远的情感和意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日本幽玄美学为基础,通过分析这两部电影的主题、情节和镜头语言,来理解和解读它们的内涵。
<<·——藏而不露的主题表达——·>>
在日本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幽玄,它起源于日本中世时期,并由诸如藤原俊成等文学评论家规定了其审美内涵,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识。
幽玄美学强调“意在言外,境生象外”,追求一种神秘而简约的美,通过审美活动来激发对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与直白的艺术表达方式相反,幽玄美学寻求的是一种安宁、优雅、柔和、不显山不露水的美,在一定的限度内追求一种不言而喻的美的体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幽玄美学在文学和艺术中有时会呈现出极致的妖艳之美,尤其在凄艳的情境中。这也反映了日本美学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特点,即在冲突和矛盾之中寻求平衡、和谐与宁静,这是日本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内涵之一。
日本电影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从黄金时代到低谷时期,再到全面复苏。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电影涌现出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美学风格。这些电影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观察社会现象、再现历史时刻、探索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对好莱坞等主流电影和文化的接近和模仿等多方面的表现。
无论是以何种形式、何种内容、何种主题呈现,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蕴含在创作思想中的日本美学意识。这种美学意识使得日本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独具特色,成为独特的存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电影经历了快速发展,进入了全面复苏的阶段。在“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推动下,日本电影创作多姿多彩,年轻一代导演展现出与老一辈著名导演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他们追求更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清新的影像风格,持有对电影语言的好奇心,导致了更多实验性质的艺术电影涌现。
尽管当代日本电影的一部分仍然追求商业化和娱乐性,倾向于采用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方式和创作风格,但许多日本电影人仍然在追求日本传统美学观念的探索和表达。《小森林》系列电影就属于这种具有实验性质的电影类型。
导演森淳一赋予了《小森林》系列电影一种与其他日本电影明显不同的独特氛围。观众能够清晰地辨别出它与其他电影之间的区别,无论是在主题思想、叙事结构、叙事内容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可以说,《小森林》系列电影完全是导演森淳一的实验性电影作品。这些电影既不是纪录片也不是科教片,它们以一种崭新的叙事方式开辟了电影叙事的新领域。
这些电影的叙事内容和方式常常是碎片化和看似琐碎的,甚至让观众难以用传统的经验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此外,它们也不容易提炼出一个明确的、共通的主题,而正是这种特点构成了该系列电影的独特风格,允许了广泛的解读和讨论。
这种主题表达的方式契合了日本幽玄美学的意识。导演通过镜头和画面传达的主题思想需要观众依靠联想和想象来解读,仔细品味其中的深层含义。
在电影中,少女市子从繁忙的都市生活逃回老家小森,观众可以欣赏到满眼的自然风光以及市子在农村生活中的日常。导演森淳一不仅传达了市子回归自然的生活观,还通过市子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构建了电影独特的情境和氛围,使观众能够深刻体验到自然景色带来的感动。
<<·——琐碎平常的叙事内容——·>>
日本新电影运动的声势浩大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反响,而且在整个亚洲地区掀起了一股电影运动的新浪潮。在这个时期涌现的年轻一代日本导演颠覆了人们对日本电影的传统印象,告别了黑泽明和今村昌平等导演的激烈和血腥风格,观众迎来了岩井俊二等导演带来的清新朴实之作。
新一代导演抛弃了前辈们对国家情感的执着,而是以更为个性化的叙事方式展示他们的故事。
这些导演将琐碎平常的叙事内容变成了许多电影的主要表现元素,生活中的微妙之美在不经意间被观众发现。岩井俊二的《情书》、北野武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周防正行的《谈谈情,跳跳舞》以及竹中直人的《东京日和》代表了日本年轻一代导演迥异于传统的电影审美理念。
进入21世纪,日本电影的小众化趋势变得更加明显。导演森淳一执导的《小森林:夏秋篇》和《小森林:冬春篇》给观众带来了震撼,人们发现电影可以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即使故事内容被打乱和分割,经过巧妙组合也能产生奇妙的化学效应。
尽管《小森林》系列电影并非美食纪录片,但由于影片中几乎都是少女市子烹饪食物的情节,因此这个系列被中国观众戏称为日本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小森林》系列电影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分割故事,并以此作为影片的起始和结束,将整部电影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小森林:夏秋篇》和《小森林:冬春篇》。当《小森林:夏秋篇》于2014年8月30日上映时,共有30块银幕同时放映,首周就在观众满意度排名中获得第七位的出色表现。
尽管《小森林》系列电影的故事结构看似明确,按照四季的时间划分,但实际上故事内容异常琐碎,几乎全都围绕着女主人公市子的日常生活展开,偶尔穿插一些回忆,这些回忆成为市子回到故乡小森的原因。乍一看,电影的叙事结构似乎缺乏逻辑,但仔细品味之下,可以发现在叙事推进的过程中,每一段不同的故事都见证了少女市子的内心成长。
影片以四季的变迁来分割故事,将少女市子的生活置于一种最原始的状态中,按照日出而工作,日落而休息的方式,四季成为衡量时间和生命的唯一工具。市子曾在大都市东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城市的繁忙让人们无法细细品味四季的变化,而在水泥丛林中,缺少像小森这样丰富、原始的自然美景。
相较于大城市的匆忙生活,市子在故乡小森的生活节奏更为慢和宁静。相较于大城市生活的单调,小森的乡村生活充满了变化和惊喜。小时候市子常常抱怨的水果掉在地上变成了她喜欢的果酱,夏天湿润的气候促使她用炉子烤面包,顽强的柿子在夏季给市子带来了清凉的口感,这些琐碎的小事成为了市子在故乡小森生活中的点滴乐趣,构成了她田野生活的一部分。
在四季的变化中,市子可以品尝到不同的食物,而在不同季节吃什么成了推动影片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种原始的生活中,市子养成了一种心怀大自然的生活态度,她用仪式感满满的方式烹饪食物,使她的生活充满了宁静和和谐之感。所有这些元素都是导演森淳一想要传达的日本幽玄美学观的核心审美特质。
<<·——意境悠远的镜头语言——·>>
《小森林》系列电影的幽玄之美不仅在叙事结构和叙事内容上体现,还在镜头语言组织下的镜头画面中得以完美地表达。从电影一开始,少女市子的旁白中,漫长的山路在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映之下呈现出自然清新的氛围,充满绿意的画面让人期待着山路的尽头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色。
小森位于盆地低洼地区,夏天时山体和地面的湿气充溢,观众首次看到小森时,它笼罩在薄雾中,100%的湿度成为市子赋予这个环境的特征和背景。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和长镜头来展现自然环境的美丽。无论是顺流而下的潺潺溪流,停驻在树梢上悠然自得的鸟儿,还是被轻雾笼罩的翠绿稻田和保存着市子与母亲共同生活记忆的故乡旧屋,都呈现出朴实无华、宁静自然之美。正是这些自然景象在空镜头中的呈现,给观众留下了幽玄美学的第一印象,让人品味出这些美丽画面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
为了避免过多的长镜头带来的枯燥感,以及为了更好地展现市子烹饪美食的过程,电影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强调了从不同角度的拍摄和剪辑。
在市子烹饪美食的有限空间中,几乎每个小小的厨房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当市子烹饪时,与母亲相关的记忆和形象也通过蒙太奇技术融入到画面中。特别是在市子烹饪小时候母亲为她做炒青菜的场景中,即使是最简单的菜肴也承载着母亲的细致思念。
在市子不断钻研烹饪的过程中,电影使用镜头将画面一分为二,固定在相同的机位上,展现了市子和母亲两个人的形象。在这一分为二的画面中,市子的上半身有时与母亲的下半身组合在一起,而母亲的上半身又与市子的下半身组合在一起。
这种画面的反复组合和变化看似带有一些无厘头的搞笑意味,但实际上,在简单菜肴的烹饪过程中,市子传承了母亲的烹饪技艺,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以前未曾注意到的母爱的怀念之情。
<<·——结语——·>>
《小森林》系列电影的幽玄美学意识贯穿于整个叙事过程,并体现在每一个镜头的运动和画面构图中。无论是《小森林:夏秋篇》还是《小森林:冬春篇》,导演森淳一都以不动声色的方式表达了他的美学理念。
从头到尾,导演没有通过市子的台词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也没有直接传达电影的主题内涵。相反,这两部电影通过一种超然物外但又贴近现实的叙事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幽玄美学中重要的画外有话的表达效果。观众在感悟和想象的过程中,被留下了回归乡野或者继续留在冰冷都市中观赏同样风景的问题,留给观众自己慢慢思考。
导演森淳一通过这两部电影进一步探究了自己对电影语言的理解,也反映了日本电影全面复苏以来,导演们急于尝试的艺术理念。不论从电影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观众的观影体验来看,《小森林》系列电影都展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亲民性。
影片的成功主要源于创作者对日本传统美学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们通过不将日本美学意识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的方式,而是深入表达,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共鸣和感动。
<<·——参考文献——·>>
[1]殷翰.从《小森林:夏秋篇》看日本文艺电影美学嬗变[J].电影文学,2015.
[2]杨冬.电影美学中理论元素与实践元素的结合[J].电影文学,2010.
[3]钱态.论近期日本电影类型的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
[4]王姗姗.浅析日本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内涵[J].电影文学,2016.
[5][日]四方田犬彦,王众一.日本电影100年概观以及90年代以来的主要倾向[J].当代电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