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百余年前的法国,贫民窟中饥不果腹,上流社会歌舞升平。阶层的分化犹如天堑,想要爬上上一个层级难如登天。
但在巴黎,一个打破阶层的人物杜洛瓦诞生了。他是个人见人爱的“漂亮朋友”,他凭借着英俊的外貌和狡猾的交际手段吸引着一个又一个女人。
从富有才华的朋友妻,到对他死心塌地的老板娘,杜洛瓦虽然头脑简单,内心粗鄙,却总能找到合适的女人步步登高。
我们往往会觉得故事即将峰回路转,这种满心欺骗的男人会遭到报应,但是实际上他迎娶了社长的女儿,靠着女人们带给他的财富与资源,从底层跃升到上流社会,走上人生巅峰。
这个薄情寡义的英俊男子,是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塑造出的经典形象。
而这本通过杜洛瓦上位史,从而揭开十九世纪法国社会一角的书,叫做《漂亮朋友》。
《漂亮朋友》:被脸“误杀”的女人们
纵观杜洛瓦一路大开绿灯的前进道路,我们不禁发出疑问:杜洛瓦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如此顺利地爬上高位的?
换句话说,这些女人究竟为什么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交给杜洛瓦?
在《漂亮朋友》中,莫泊桑没有像第一部小说《人生》中那样着更多笔墨来刻画巴黎的生活环境,而是很快进入到介绍这位漂亮朋友的出场。
这位年轻的退役军官有一副极好的皮囊和一身出众的仪态,却在街上横冲直撞,双眼不断地逡巡着四周的商铺。莫泊桑这样写他的目光:
“他像是始终有所蔑视,蔑视行人,房屋,整个城市。”
寥寥几笔,一个野心勃勃、随时寻找机会的浪荡子形象跃然纸上。
彼时他只是铁路局一名小小的职员,穷困潦倒,一无所长,上天却偏爱他,让他重逢自己的军中旧友弗雷斯埃蒂,此时已是一家报社主编。
在旧友特邀他参加的自家晚宴上,杜洛瓦接触到了他从未见过的上流社会。这里有许多他只在报纸上见过的官员与贵妇人,他们大方优雅,可望而不可即,让他对这里的一切感到目眩神迷,心向往之。
杜洛瓦一开始也是局促不安的,却很快放开,成功凭着俊朗的外表讨得贵夫人们的欢心——谁会不沉醉于一个年轻美男子对你的殷勤备至呢?况且他能够出入这各场所,身份地位自然也是足以和她们匹配的。
这场身份认知错位的设置,我们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刻意设计,但这却是杜洛瓦欺骗的源头。
或者说正因为这场阴差阳错的聚会,众人的追捧,杜洛瓦的被看重使他认识到,身份高贵的大人物们也并不聪明,也会被他的外貌和手段所蒙蔽。
如果让一位男性意识到自己的外貌不错,就会给他一种积极的暗示:这张脸可以让女性为之付出一切。
这个认知使杜洛瓦从小蒙小骗的状态,终于有胆量实行到不断勾搭贵妇的瞒天过海。
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他却试图勾搭好友弗雷斯埃蒂的夫人玛德莱娜,这个富有才华的美丽女人从第一次宴会见面时就在默默关注他,却狡猾地和他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当杜洛瓦被记者稿难倒时,玛德莱娜帮助了他,使他在报社站稳脚跟。这让杜洛瓦飘飘然,在很短的时间里凭借美貌勾搭到了经理太太,成功爬上了编辑主任的位置。
这对于一个几个月前还吃不起饭的小职员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成功,他开始像老友一样能够出入高级场所,跟上流社会的人结交,甚至有条件娶到一个中产家境的女人好好过日子。
但杜洛瓦的野心是无限的,在他过去的贫苦生活中,唯一支撑他的信念便是对权力与金钱的欲望。眼前的生活于他而言仍然不是他所向往的,他不想要向人大献殷勤,他想要成为真正的人上人。
女人所看重的爱情在男人追求权力的道路上不值一提。正如毛姆所说,“理性的薄情和无情才是生存的利器。”
于是他在弗雷斯埃蒂去世后,抛弃了经理太太,向始终保持暧昧关系的玛德莱娜求婚。
因为对于此时的他来说,玛德莱娜的才华才是他继续向上爬的最好助力。他借着妻子的才华成为交口称赞的记者,报社的顶梁柱。
杜洛瓦是风流的美男子,是聪慧的记者,是大有前程的年轻人,无人关心他本质上胸无点墨,自私狭隘,视女性如玩物与踏板。
欲壑永远难填,尝到甜头的男人如同沙漠中渴水的行人碰见绿洲,这时候的杜洛瓦已经全然沉迷在这种诱惑中了。
他毒蛇一般的目光盯上了上司的妻子瓦尔特夫人,这位正派的女人被他的“爱”所点燃,在他身上投入了所有的感情与金钱,最后却被杜洛瓦冷言冷语地抛弃,瓦尔特夫人苦苦哀求也没能挽回他的“真心”。
因为杜洛瓦已然看上了她的女儿苏珊,一位年轻貌美心思单纯的富家小姐,还有岳丈的社会地位作为跳板,正与他匹配。
最后瓦尔特夫人不得不看着这个道貌岸然的恶棍和女儿结婚,他拥有了巨额遗产与高贵身份。
这是一个怎样人面兽心的恶棍,却踩着无数女人登上了天梯,得到了想要的一切。男人们尊重他,女人们爱慕他,无人去关心他真实的面目,他的外貌为他卑劣的灵魂带上美丽的面纱。
他的不断成功使得读者深思:为什么这样一个肤浅的男人能够令这么多女人如痴如醉呢?答案就是,她们被那张具有欺骗性的面孔所误杀。
这也正揭露出当时物欲横流的丑陋真相:美貌可以成为卑劣者的通行证。
《漂亮朋友》:实现理想的路途不止靠脸一条
在杜洛瓦这场虚假的爱情游戏中,有一位女人仍然保持着理智,那就是玛德莱娜。
她之所以没有沉沦,是因为她始终对于自己的爱好与生活有着清晰的认知——她热爱读书与写作,渴望对这个社会上的问题针砭时弊。
作为本身就足够优秀有主见的交际花,她需要的不是一个优秀或英俊的丈夫,而是一个听话可靠的盟友。无论是温文尔雅的弗雷斯埃蒂,还是风流寡义的杜洛瓦,都是她的发声工具。
所以在杜洛瓦的蓄意勾引下,她始终保持清醒。在情妇的身份选择中,她冷静而无情地发言:
“我清楚地知道,你们的爱情就像一种食欲,对于爱情,你们是只知其表,而我却知其实质。”
对于玛德莱娜来说,她明白杜洛瓦的爱情何其虚伪与造作,只是掩盖他无耻目的的遮羞布。
她所追求的爱是灵魂上的互通,而玛德莱娜清楚的知道这不会存在于杜洛瓦身上,以及其他外面光鲜内心空洞的男人身上,所以她宁愿没有。
她在丈夫死后选择与杜洛瓦结婚,是因为结婚对她而言只是一种保持利益稳定的社会关系。
在男权话语占上风的上流社会法则中,玛德莱娜不屈服于权力与美色,选择杜洛瓦只因为他能够让自己继续有出口写作。《漂亮朋友》中有这样一段振聋发聩的话:
“对我来说,婚姻是一种联合而不是锁链。我要的是自由,对我的行为、举止、外出的绝对永久的自由。我不容许检查,也不容许嫉妒和对我的为人说三道四。......这个男人也得保证把我看作是一个平等的人,一个同盟者,而不是一个下属,一个驯顺服从的妻子。”
她能有这样的见识,一则是因为她读书带来的明理,二则是她强烈的自爱。她是真正的贵妇与智者,不做男人的附庸,不被外表所迷惑,而是始终坚持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
于是她为杜洛瓦代笔,毫无怨言地送他进上流社会,送他风光无限。即使杜洛瓦倒打一耙,捏住她与伯爵地下关系的把柄,她也只是找到影响最小的方法结束婚姻。
杜洛瓦的成长之路,就是利用自己的性别和外貌优势最大化自身利益,而聪明无情的玛德莱娜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的价值提升到极致,不断寻找外在的壳来保护自己。
在无法改变的社会体系面前,人不要将自己的一切寄托在他人身上,要学会将自己的才华变成无可替代,否则被替代的抛弃的只能是你自己。
实现理想的路途不止靠脸一条,玛德莱娜在离婚后又找了第三任丈夫,丈夫的文笔依然被称赞有前人的影子,这对于那个限制女性的时代,已经属于玛德莱娜的成功。
她始终保持着清醒与体面,正印证了蒙泰捏那句至理名言,“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己。”
《漂亮朋友》:美貌下的价值交换
在《漂亮朋友》一书中,莫泊桑的本意是揭露出法国权力社会下的丑陋一角。莫泊桑擅长以最精简的篇幅和情节来勾画社会背景,反映时代本质。
《漂亮朋友》实质就是围绕杜洛瓦的人生经历来以小见大地映射法国新闻与媒体界的腐烂不堪,鞭笞他们纵情声色,道德败坏的群体面貌。
杜洛瓦,一个俊朗的外表下隐藏着卑贱不堪的灵魂,正是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真实映照:上流社会依靠美色进行价值交换,摆弄权力,放纵欲望。
杜洛瓦就是这种社会下的必然产物,他的成功就是整个社会风气的代表。他的每一步都踩在女人的肩膀上,借助各种手段玩弄和抛弃女人,最终找到一个年轻美貌的靠山苏珊来结婚。
在盛大的婚礼上,小说走向尾声,一切看似即将结束,我们却知道这只是他的另一种开始。
一旦出现比苏珊更有价值的女人时,杜洛瓦仍然会像抛弃其他女人一样抛弃苏珊,去追寻更高的跳板。
而这一点,直到最后都没有被这些女人们看清。从他情妇变成岳母的瓦尔特夫人在失恋的痛苦中挣扎,年轻活泼的苏珊却满心欢喜地准备嫁给自己的丈夫,只有他的岳父瓦尔特明白他的真实面目,却将他的无耻当做前进的最大优点:
“我们可以找到地位比他高的多的人,但却找不到象他这么精明这么有前途的人,他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人,将来能当上议员,当上部长。”
何其悲哀!女人们将爱情寄托在“漂亮朋友”的身上,而漂亮朋友却只是追求肉体的快感,不停的背叛,寻找新欢,将对女人的征服作为自己价值的体现,将女人的追捧当做争权夺利的本领。
巴尔扎克说,美貌是一层面纱,它常常用来遮掩许多缺点。当我们掀开他,才能用心去识别一个人。
正如杜洛瓦,他清楚地知道美貌这张通行证的好用之处,一路以此打通上流社会的篱墙,掌握舆论与媒体的密码,成为一个成功的政客。
《漂亮朋友》中,莫泊桑不仅仅宣泄对人性鞭辟入里的批判,也不仅仅是借着杜洛瓦的故事来讽刺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狡诈,这个穷小子变成新贵的过程不仅仅发生在巴黎,也不仅出现在男人身上。
世界上还有无数个类似杜洛瓦一样的男男女女,他们把感情与美色当做砝码,进行着精明的等价交换。这正说明世人将外貌的价值看得太重,将真心看得太清,往往忽略掉人心背后的险恶。
事实上,在这一系列的欲望横流的刻画中,我们回头看会惊觉,杜洛瓦的外表是最有力的武器,也是这条前进道路上最不受重视的东西。他的头脑与胆量,还有抓住机会的勇气,是他成功的根本。
实际在真正的社会中,他虽然依靠女人们获得了阶级的跃迁,真正的成功确实靠他的精明与狡猾,野心与无耻,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成功的背后不是苦难就是肮脏,杜洛瓦所走的每一步都有其他人在背后的推波助澜,对于一个只听到自己想听到的社会圈层,一个无耻的小人比高尚的君子好做的多。
你选择哪一种价值,就容易被哪一种价值困死,漂亮朋友只是被无数想象和感情填满的橱窗玩具,这说明它本身其实毫无价值。而那些被漂亮朋友困住脚步,蹉跎一生的女人,不正是败于此吗?
直到今日,看脸的时代这种论调仍然尘嚣甚上,但我们应该把内在美看得比外在美更加珍贵,才不容易掉入那些美丽的陷阱。
参考文献:
[1]孙华彬,试析《漂亮朋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今古文创.2021.11.11期刊.
[2]夏玟;刘益庚;李玉;吴育墀,谈谈《漂亮朋友》的现实意义世界文学.1959-03-20.期刊.
[3]周国强;杨芬译,《漂亮朋友》.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4]艾珉,在漂亮外衣下的《漂亮朋友》外国文学研究.1983-10-01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