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娱乐圈里不乏好的作品,但近年来关于“烂片”的讨论也不绝于耳。
其中有个问题是:“演员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演的是烂片?”
曾有很多人说过,演员自己不知道。
因为演员事先看不到剧本,或者看到了也无法预计拍摄出来的后果等等。
总之,一句话,演员是不知道的。
但最近,演员郭晓婷的一次访问则撕下了这层遮羞布。
那就是,大部分情况下,稍有分辨力的演员或者从业人员大概都知道自己拍的是不是烂片。
王晶曾经就说过,他曾受邀去看过一部电影。
看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他就知道这部戏不好了。
看的人尚且如此,演的人这不知道,大家可以想一下。
那演员导演们为什么要去拍烂片呢?
大概都离不开名利二字。
01、演员知道是烂片,但为名利就可以拍
演员宁静现在虽然没有什么太多的作品,但要是归类的话,也算是实力派。
她曾说过,作为一个演员,当然不愿意不抠像或者其他,因为这会影响她的名声,但如果导演愿意给她3个亿,那就没关系随便抠。
虽然她说得很轻松,但这并非不可能。
毕竟在娱乐圈,一部戏给演员几个亿并不是罕见。
说到底,在宁静这里,名声比不过钱。
像宁静这样成名已久,积蓄不错的的演员,都能放下身段,不讲究,年轻的演员就更没什么要坚持的了。
郭晓婷是童星,《仙剑奇侠》就出道了,和同龄的演员相比,还算是有名气。
起点高,成名早,自己多少还是有点傲气的。
有点艺术追求。
但遇到烂片,她也照拍无误。
在拍摄的时候,可以完全不用感情。
只要按照导演的要求,再这个点,笑一下。
在到一个点,哭一下。
再找个地方,摆个姿势。
最后,特技音乐一上,演员自己都不知道在拍什么,但成片就出来了。
“就像是在拍广告,就是几个画面放在一起,情绪都是不连贯的,会觉得这是在干嘛啊。”
有人说,这是在拍摄时,拍摄之前她并不知道。
其实也是知道的。
因为在拍摄前,演员都会去试镜。
没有试上的就算了,但如果被剧组选中,同一个现场看看,在了解一下剧本,也就大概知道这个班底的水平了。
但她还是拍了。
终究对演员来说,最差的不是拍烂片,而是没戏拍。
只是拍完之后,郭晓婷这样稍有底线的演员会祈祷自己拍的那些烂片永远不要被放出来。
但她们能做的也就是祈祷而已。
而且,她们自己甚至比圈外人更知道缺点。
滤镜太大,人脸白得一塌糊涂。
不背台词,什么都用配音。
拍戏不用心,但营销很用力。
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实实在在自己做了的事情。
所以说,除了个别素养真的一般的演员,大多数演员都知道自己拍的是烂片。
当然,演员的委屈并不廉价。
一线演员动辄上亿的片酬已经不是秘密。
就是二线三线,一部戏也是几千万。
毛晓彤2017年还是五线开外的演员,没有什么名气,一部电视剧片酬的尾款就高达1250万元了。
如果加上前几期款项,一部拍摄周期3个月左右的电视剧,她到手的收入差不多2500万。
其他演员的薪酬水平,大差不差大家也可以推断出来了。
曾因为《天龙八部》成名的陈浩民,近年来拍了无数“烂片”。
被称为“烂片之王”,但他毫不为意。
反而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拍戏就是为钱的目的。
吴孟达也含蓄地说过,拍烂片有可能是对方的钱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和烂片一样,还有演员上综艺。
秦昊在表演上的口碑一直不错,但他和其他以文艺著称的实力派演员不同,他的综艺上的很多。
因为他表示如果不上综艺,他终归也是要拍烂片的。
因为他要挣钱,要生活。
当上了综艺之后,他就有钱,有底气可以不接烂片了。
乍听之下,这些演员说得都很有道理。
毕竟理想是要建立在生存之上的。
但是秦海璐曾经直言,演员真的不缺钱,即使如她这样商业性不重的演员,一部戏也足够老百姓过一辈子的了。
所以,演员就算不能说都很有钱,但也基本都在不差钱的范围。
毕竟演员王传君很诚恳地说:“我最穷的时候,卡里只有100万元”的时候,才2006年。
所以,与其说演员是为了生存不得不拍烂片。
不如说拍烂片是实在给得太多了,他们没办法拒绝。
当然,有人非要说横店几千几万的临时工群演也算是演员,那就有些吹毛求疵了。
但拍烂片仅仅是演员的问题吗?也显然不是。
毕竟,很多时候,演员也只是被动地决定自己演不演,而不能决定有没有烂片。
演员能做到的,就是尽量让烂片不那么烂,也就是所谓的“人保戏。”
客观上来说烂片有自己的市场。
02、烂片哪里来?
有一部分烂片,是有人呕心沥血拍出来的。
属于烂而不自知。
比如张翰的《东八区的先生们》。
虽然拍出来之后被群嘲,但张翰自己觉得挺好。
偶像剧演员出身的他曾对外说过,这是他多年的心血。
为了拍好这部戏,他大量地征集了90后,00后的意见。
但最终,拍出了一部油腻的标准中年男人审美的烂片。
但大部分是急功近利的作品。
市场上流行什么就拍什么,跟着潮流走,来不及对作品精雕细琢,一切就是为了赶个潮流。
《亮剑》火了。
各个抗日神剧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出来了。
为了弥补制作上的粗糙,这些剧在情节上极尽夸张,为的就是吸引眼球。
一个土匪,骑着摩托车,拿着加特林,神气之极。
赚足了话题。
仙侠剧火了,就一部接一部。
故事都大同小异,都是几生几世,神仙们什么也不干,就为了人间那点情爱要死要活。
不仅情节雷同,连服装都如出一辙。
好几部不同的剧,演员的服装都是借着互相用的。
一眼看去和制服一样。
不仅服装雷同,连造型也大同小异。
女演员都是中分长发,白衣飘飘。
男演员不管美丑,都是龙须刘海。
即使特别不适合这个造型的陈伟霆,也依然如此。
从抗日神剧到仙侠剧,从现代小甜剧到悬疑剧,从刑侦片到军旅剧,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相似的剧情,相似的造型,不接地气的剧情,其中有精品但烂片更多。
那么这些作品里的烂片有人看吗?
不仅有,还很多。
是谁再看呢?
粉丝。
2014年前后,有一批艺人以唱跳偶像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
和传统的艺人不同,他们的作品重点不是影视剧或者歌曲,而是他们自己。
通常,他们都有姣好或者有个性的外貌。
有着敏锐的市场触觉。
总是以光鲜亮丽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
凭个人的魅力吸引了很多青少年。
而后,这部人群慢慢拓展,他们吸引的粉丝范围也慢慢扩大。
他们的一句话,在社交平台上会有上百万甚至千万次的转发。
他们的宣传照被粉丝当成珍宝珍藏。
他们什么都不用做,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就是粉丝们的“大众情人。”
这些艺人,就被称作流量艺人。
当然,很多流量艺人也有自己吸引粉丝的东西。
有些是唱歌,有些是跳舞,有些也演戏。
但说到底,粉丝爱的不是才艺,而是他们这个人。
他们唱歌,唱片就能在几分钟销售几百万张。
他们在电视上跳舞,节目的收视率就能冲上去。
他们演电视剧,粉丝们就能一个人开着一堆手机和电视为他们做数据。
因为流量艺人粉丝巨大的购买力和自发的为偶像氪金行为,让有流量艺人参演的剧天然就有了热度和话题性。
这对制作方来说,是天然的优势。
在过去的几年,关注度高的电视剧,绝大部分都有流量艺人参与。
所以,在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流量艺人参演了一部作品。
不如说是为流量艺人量身定做了一部宣传片。
很多时候,这些作品会直接绑定艺人。
形成“XX作品”的模式。
在这些作品里,流量艺人是绝对主角。
所有戏份都要凸显他们的美和帅气。
滤镜开到最大,妆容不合实际,甚至有些时候不排斥彻底换头的演员。
演的好不好不重要,只要他们在,就有流量。
虽然流量中也不乏用心工作好好演戏艺人。
但这种模式下就导致了一切唯“流量论”。
从片酬到制作全面向流量倾斜。
而导致其他重要岗位,如编剧、配角、道具、等等都没有得到太好的扶持。
作品质量自然均衡。
更有甚至,有些流量拍戏,真人什么都不做,大部分靠替身,靠配音,自己只是露个脸。
这种情况下,能出精品的概率就更低了。
但正如上面所说,不是精品也没关系,反正粉丝会买单。
对制作方来说,能挣钱又省事,何乐而不为呢?
03、怎么办呢?
说到底,烂片的来源只有两个方面。
演员演,制作方拍。
而这两者的根本还是要赚钱。
赚钱无可厚非,但终归这还是个行业,是份工作。
在赚钱的基础上,演员稍微用点心,体会一下角色,自己稍微努力一下,不要跑步走路这样的事都用替身,不要最普通的台词都用配音。
看到剧本好好体会一下,不要拍完了都不知道自己在拍什么。
而制作方更不要一味追随市场到媚俗的地步。
不要为了省事而唯流量论。
真正的好作品,即使不跟随潮流,一样能有市场有口碑。
《山海情》一部戏,没有流行的情节,没有华丽的服饰,却征服了一众观众。
扮演水花的热扎依、扮演德宝白宇帆一众年轻演员也脱颖而出。
同样,没有什么流量,题材也不讨好的《装台》。
一经播出,就横扫了榜单,讨论度不断。
小制作的《开端》,主演赵今麦和白敬亭和流量沾边,但都不是一线。
却让该剧成了年度爆款。
热播的《昆仑神宫》主演潘粤明和姜超都是中年胖子,女主张雨绮也从来都不是一线明星。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说明只要用心,口碑和市场都不是问题。
流量是吸引热度的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
跟风是制造爆款的捷径,但绝不是最好的方式。
演员演烂片是挣快钱,是在行业立足的手段,但不是也不应该是最有用的手段。
说到底,想要在行业里长治久安。
终归是要尊重观众,尊重市场,尊重行业、尊重审美。
踏踏实实才能走的好,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