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2022年08月22日07:01:39 娱乐 1935

本文作者:小玄儿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相信你可能和我一样,怀揣着巨大的期待“抢先”观看了《分手的决心》这部影片。

但是在看完之后,却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

面对网络上对这部影片和导演朴赞郁,以及汤唯演技的吹捧,

以及对影片是否是“男性凝视”的讨论,

这些纷繁复杂的声音反而让自己有点不知道

该如何安放观看这部电影之后的情绪。

如果你也是这样,我们先握个手。

于是,我纠结了好久,才下定了“写稿的决心”。

不是为了抢热点或吹捧这部影片有多厉害,

而是单纯的和大家交流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关于这部影片的三大看点,

可以归结为“戛纳最佳导演的作品”和“汤唯的表演力作”,

以及充满了“侦探和黑色电影”元素的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

我觉得这三大看点:导演、表演和电影剧作,分别带出了三个问题。

朴赞郁的导演功力在《分手的决心》中是如何体现的?

如何评价汤唯的表演,以及对宋瑞莱这个角色的塑造?

电影的主题关于爱情,我们该如何进入这个故事,又如何消化这个结局?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Part 1: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我们先快速回顾一下朴赞郁之前的作品。

正好七月份我在多伦多电影资料馆(TIFF Bell Lightbox)的大银幕,

重新观看了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

从《我要复仇》、《老男孩》到《亲切的金子》可谓是印象深刻。

同样是复仇的故事,

朴赞郁每次都能找到一个不同的面向、更深的角度,

去挖掘人性在复仇的过程中那种病态和扭曲。

在第一部《我要复仇》的故事中,

复仇成功的人并没有找回自己珍爱的人,而是更加痛苦。

甚至变成了被“复仇”这个行动所驱使的行尸走肉,

直到被反杀后,才得以解脱。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在《老男孩》中,

也是两个复仇者的相互追逐。

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在这里复仇者为了达到目的,

变态地制造出了另一个自己。

而吴大秀在复仇之后,

面临着无限的空虚和黑暗,以及禁忌的爱情。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在《亲切的金子》中,

复仇的主体从男性变为女性,

复仇的行为从个体变为集体。

同样,探讨了在集体复仇之后,

如何解决复仇之后带来的空虚。

以及每个家庭纷纷留下联系方式,

为了尽快拿到补偿金的现实。

而影片最后我们可以看到金子强烈地渴求被救赎的愿望。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在朴赞郁之后的《斯托克》和《小姐》中,

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类型电影带来的感官刺激,

通过在剧情上把人物的状态推到极限,突破伦理道德的界线,

从而使人们观看影片的时候获得一种“上瘾”一般的快感。

在导演的层面上《我要复仇》重在讲述故事,

通过人物的行动来塑造戏剧张力。

到了《老男孩》朴赞郁开始大胆使用导演技法,

在镜头、节奏和配乐上,给予强烈的影像风格,(开场、对比剪辑、横向画面等等)

观众的注意力从第一秒就被牢牢抓住,

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视听语言的托举。

到了《亲切的金子》朴赞郁对影像的把控能力更加成熟了,

人物的塑造更丰富,叙事的效率更高,观看的快感也更强烈。

你会发现朴赞郁在复仇三部曲之后,

例如《斯托克》和《小姐》等影片中,

每次拍摄的方式都不同。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自由地把控影片的风格,

细节里都是导演的心思,

从而让每部影片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从 2002 年的“复仇三部曲”,

到 2022 年的《分手的决心》,

这 20 年中,朴赞郁(几乎)每次都参与编剧的工作。

而每一部和女性有关的电影,

他都是与编剧郑瑞景合作。

从 2005 年的《亲切的金子》,

到 2016 年的《小姐》,

再到 2022 年的《分手的决心》。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这次两个人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讲述“复仇”的故事——那就是“爱情”。

关于爱情的发生、爱与被爱的关系、再到爱情的消失,

这些完全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只是悄然地发生在人物内心的情感。

朴赞郁试图在他的电影中,

用他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在采访中非常直白地说,

这部电影没有什么象征和隐喻,

观众只需要走进电影院,

好好地感受和体验这部电影就好。

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在这部影片里

体会到了这些与“爱情”有关的瞬间

例如:爱情诞生的时刻,

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凝视。

看与被看的关系,

监视与被监视的关系,

聆听与被聆听的关系,

在电影的上下部分中,

还被刻意地颠倒过来。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在影像的表达上,在影片的上半部分,

朴海日饰演的张海俊,他对汤唯饰演的宋瑞莱的监视和观察是调查,

是光明正大的、是赤裸裸的、是直接的、甚至是侵入式的。

也就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既有希区柯克后窗》似的窥探,

也有臆想上对于汤唯饰演的宋瑞莱在生活空间上的闯入和观察。

而反过来,在影片的下半部分,

宋瑞莱对于张海俊的跟踪和观察都是在暗中的,

张海俊完全不知道自己处于宋瑞莱的视线之中。

这和前面宋瑞莱非常清楚地知道,

并且看到张海俊对自己的跟踪和监视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说朴赞郁在《分手的决心》中创造的影像世界

有一本可供观众解读的词典的话,毋庸置疑,

一定是那本被宋瑞莱捧在手里的《山海经》。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朴赞郁的这部《分手的决心》

从剧情的发生地“山上与海边”的两场死亡事件,

到角色的服装“土地与大海”的颜色对比,都非常明显。

宋瑞莱蓝色的毛衣、风衣、家中的壁纸和她手中的书,

都在无时无刻地赋予这个角色代表“海”的符号意向。

海是无声无息的,所以宋瑞莱对张海俊的观察是不被察觉的。

海也是神秘而美丽的、激情澎湃的、充满危险的、深不见底的。

而与之对应的山,则是裸露在外的,

无法隐藏秘密的,给人压迫感的存在。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张海俊作为一个失眠,焦虑的中年警察,

与脆弱内心相对应的,是他执着的行动。

他看到杀人案会兴奋,

他不允许秘密的存在,

他要亲手揭开所有的谜题。

当他第一次看到宋瑞莱的时候,

他被她身上迷样的气质吸引了。

但是当他把宋瑞莱的过去和现在,

杀人的方式和杀人动机揭开之后,

也就像宋瑞莱说的,他的爱就消失了。

而此时宋瑞莱的爱,才刚刚开始。

这样的情感错位,

导致了接下来以宋瑞莱为主导的下半部分的故事。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电影在一小时后,进入第二部分——13个月后。

从“山”篇,进入“海”的章节,

地点换到了雾气迷蒙的“梨浦市”。

可以说这部影片,

大到叙事结构,

小到镜头移动,

都在导演朴赞郁的控制之下,

对于正反打的插入和跳脱,

对于观看与被观看的设计,

这个镜头从我们之前讲过的

新浪潮祖母瓦尔达的《短岬村/短角情事》里,就被用于爱人之间的凝视。

到了导演伯格曼,以及无数导演用影像的重新书写——攻壳机动队。

再到《分手的决心》

朴赞郁刻意地赋予了张海俊和宋瑞莱,

每人一个凝视对方的镜头,

当然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

可以说导演在承前启后的层面,

我们可以追溯到很多影史经典,

故事和影像语言又极具原创性,

导演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和想法,

再加上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文化优势,

难怪戛纳评委们纷纷为最佳导演买单。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Part 2: 剧情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影片在剧情上

还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地方,

就是在宋瑞莱的家族故事中,

出生在中国的她,

在韩国有一座属于她的山。

当她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到韩国,

在不断被家暴的境遇下,杀死丈夫重获自由后,

带着曾经怀疑她,同时也爱上了她的张海俊,

一起登上这座山,完成自己的心愿后,

她下定了“分手的决心”。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也就是说宋瑞莱这个女性角色不仅仅代表着海,

她的内心和命运里也包含着山。

现在再回看电影的海报设计,

完完全全都是在诠释这个主题。

而深陷其中的警官张海俊是渺小的、迷茫的。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他看似每次都解决了案件,

但是却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和睡眠,

更加无从猜测宋瑞莱的下一步。

他从宋瑞莱生活的监视者和闯入者,

逐渐地转变为一个被动的,后知后觉的角色。

而宋瑞莱从一个男性眼中的“异国的”、“谜一样的女人”,

经典黑色电影里的“蛇蝎美人”(femme fatale),

逐渐过渡到一个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面对爱情会主动进攻,

即便是杀人,也会选择夺回生活的主控权,

即便是自杀,也会以自己决定好的方式去进行的角色。

在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影片对于

传统男性凝视和强势角色的讽刺,

警官张海俊的生活和内心最终一起崩塌了。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我们也可以看到影片对于蛇蝎美人的塑造和打破,

宋瑞莱拥有蛇蝎美人表象的一切,

但是在内里则完全不同。

对于名利金钱毫无兴趣,

她是一个追求爱情的人。

当爱情不在、心愿已了时,

她决定分手,选择自我消失。

我们判断一个角色最终是否成立,

往往在于TA最终的行动是指向TA者,还是为了对自己有所交代。

如果说宋瑞莱的死,

是为了成为别人生活的中的未解之谜,那么这就是一种被动的,彻底的悲剧结局。

如果说宋瑞莱的死,

是她自己的选择,无关张海俊的生活,那么这才是一种主动的,积极且圆满的结局。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你认为影片呈现的是哪种呢?

对我来说整部影片最大的观影障碍,

是将影片理解成“通过爱情来复仇”的故事,尤其是另一个译名《报复式分手》

其实《分手的决心》英文名字是 Decision to Leave —— 离开的决定。

与其说《分手的决心》是一部用爱情来复仇的电影,

不如说《分手的决心》其实是一部决定离开的故事。

“离开”包括了和心爱的男人分手,

以及“离开”这个令人失望的世界。

导演在影片的结尾,将宋瑞莱的自杀——也就是“离开”,

刻画得毫不悲情,甚至可以说是壮丽,

宋瑞莱放下爱情,放下一切后的坦然,

她舒展的手指,和徘徊其中永远无法逃离的张海俊身影的重叠,

镜头里的海浪,对沙土堆积起来的“山”不断侵蚀并使其崩塌。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唯有从这个角度理解,

影片才是从女性视角出发,

描写了一段不被世人认可,

但是却发生了的爱情故事。

作为观看者的我,才能体会到这个女性角色是具有主动性的。

Part 3: 汤唯的美与宋瑞莱的魅力

上述两个部分的观点

都是从正面来阐述这部《分手的决心》。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

导演在场太过明显,

剧本太过匠气工整,

符号和设计满到溢出画框。

也是让我在观影的过程中,

充满了间离感,无法进入故事的主要因素。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那些刻意误导观众的正反打,

把人物臆想实体化的呈现方式,

手机翻译软件和 Apple Watch 录音的使用,

都让影片不断地离真实感越来越远。

汤唯的每一张剧照,眼神里都充满了戏,

但是只要她一动起来,一讲中文台词戏就破了。

我觉得一方面是韩国导演和编剧

确实无法细微地指导和把握中文台词的演绎;

另一方面,汤唯虽然是个语言天才——英语和粤语都讲得非常流利,韩语也能现学现用。

但是就是普通话,对于生于浙江成长在杭州的她来说,感觉就像是第二语言。

在她的戏里面,最弱的反而是普通话。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好的角色有《色戒》里的王佳芝和《黄金时代》里的萧红

都是和她本人性格气质特别贴近的角色。

而《分手的决心》里的宋瑞莱,

我只能说,笨拙地讲着韩语的汤唯是有角色感的,

但是当她一开始讲普通话,人物就开始跳戏了。

当然,这是我非常私人的感受,

可能也是华语电影观众观看这部电影的一个障碍。

我想在朴赞郁导演和外国电影观众看来,并无问题。

最后想说说,对于宋瑞莱这个角色的看法。

如今对女性角色的开创性塑造,对于男性凝视的反思,

已经是近年来主流文化、电影行业的一大课题。

我虽然喜欢那些经典的黑色电影,

但是我真的不喜欢那些电影里的蛇蝎美人。

这些电影在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女性角色的同时,

也塑造了多年来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也是当时在镜头背后,男性凝视最直接的体现。

女性被赋予了魅惑的、危险的、追逐名利的标签。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更可怕的是,这些电影里还有一类女性形象,

她们是疯癫的,愚蠢的,滑稽的,歇斯底里的,

几乎在每部老电影里,

女性角色都要被男性扇一个巴掌才能清醒。

以去年女性电影的代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为例,

讲述了现代女性对于自我的正视,对于自身优点与缺点的认同。

那么如今亚洲电影的高峰,还在将女人塑造成一个“谜”。

认为异国的,谜一样的女人才是富有魅力的,

在审美和价值观上,我觉得未免有些落后了。

我绝对不否认朴赞郁这部影片的导演功力和编剧的剧作水平,

但是说到底,我其实不太能接受《分手的决心》中

宋瑞莱最后说出的:“也许我是想成为张海俊的未结案件。”这句台词。

导演的在场与不在场,剧作的编织与人物的双重性 | 分手的决心 - 天天要闻

这是宋瑞莱离开前最后一句话,

它代表着宋瑞莱这个主体从生到死都是被动的,悲剧性的。

宋瑞莱看着连续剧学习韩语,

最后把人生活成了悲情结局。

这样的死亡是美丽的吗?

我们该欣赏她的死亡吗?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是小玄儿,欢迎留言你对《分手的决心》的观后感,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2022年8月20日小玄儿记

-----------------------------------------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