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梁旅珠,可能大多数人都不太熟悉。但对于台湾同胞们来说,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在某种程度上,梁旅珠是个能将“学霸”、“豪门阔太”、“虎妈”标签融于一身的女子。
梁旅珠成绩优异,头顶台大外文系“才女”的光环毕业,凭借台湾第一个自制旅游节目《世界真奇妙》斩获台湾主持界最高荣誉金钟奖,随后赴美国常春藤盟校进修。
梁旅珠26岁时与台湾明曜百货的创始人坠入爱河,嫁入豪门。
妥妥的一枚人生赢家。
不过,梁旅珠开挂的人生并没有结束。她在育儿方面的成就更值得一提。
梁旅珠的一儿一女均被美国名校录取,儿子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女儿高于珺则陆续收到包括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在内等7所美国顶尖名校的offer,创造华人常春藤录取记录,一时在台湾引起轰动。
虽然可能很多人认为,高于珺是“富二代”,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但事实上,家庭教育才是决定下一代成功的关键。
2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梁旅珠把一儿一女送进顶级名校,必定是个凡事操碎心的“虎妈”。
对于这样的猜测,梁旅珠本人认为,这话对也不对,如果实在要说她是“虎妈”,她只承认自己是非典型的那种。
梁旅珠曾表示,自己最“虎”的时候,其实是高于珺的幼年时期。
她的独门秘笈就在于“先紧后松”,也就是在孩子幼时的可塑期,自己充当“虎妈”的角色,帮助养成良好习惯。等孩子大了以后,个性观念早已成型,这时候完全可以大胆放手。
在高于珺还是婴儿的时候,梁旅珠已开始尝试培养她的习惯。
比如,坐月子时,梁旅珠也像所有新手妈妈一般,承受着半夜照顾婴儿而带来的睡眠不足。
很多朋友告诉她:“孩子就是这样的,不磨个一两年,你休想睡整觉!”
梁旅珠偏偏不信邪,为了争取休息时间,她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女儿的“调整婴儿作息法”,到女儿满月时,她居然已经能一觉睡到天亮。
这份惊喜让梁旅珠意识到,朋友们的经验不见得都是对的。
在教养孩子这件事上,父母的能动性其实比想象中大很多。
真正的教育既不是无原则的放任和妥协,也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约束和控制。比站错队更可怕的,其实是为人父母在教育这条路上奉行不懂变通的教条主义。
在高于珺六七个月的时候,梁旅珠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独立、自律、保持好奇心,自己吃饭、自己穿衣,锻炼必要的自理能力。
梁旅珠一方面带女儿各种放飞自我、释放天性,另一方面在生活习惯上对女儿进行了一丝不苟的严格管教。
比如,她有空就带女儿出门踏青玩耍,家里的墙面也用特殊涂料重新粉刷,就是为了让女儿可以随意在墙面上“作画”。
与此同时,她对女儿生活习惯方面的要求堪称不近人情的严厉:规定女儿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不能因为玩闹让其他家庭成员等她吃完再收拾碗筷;要求女儿规律作息时间,早8点起床晚9点睡觉是家里的铁律,不容商量。
即使女儿才3岁,她答应过的事也不能反悔,这一点上梁旅珠绝不妥协。梁旅珠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我不是一个很容易妥协的妈妈。
转眼,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小学一、二年级是课业最轻松的两年,很多家长会因为心疼孩子将来要承担不小的课业压力,在一、二年级补偿性地对孩子降低要求。
梁旅珠则相反,在课业上,她只在女儿小学一、二年级时紧盯功课,因为这正是建立读书习惯和观念的黄金期。
女儿刚入小学的那段时间,不论是写功课还是考试,梁旅珠都带着她一起走过所有的细节,一起检讨,一起研究改进的方法,然后鼓励她继续追求更好的表现。
借由这样的过程,梁旅珠让女儿明白,在妈妈心中,怎样才叫全力以赴,习惯以后,也会成为他们自我要求的标准。
到了女儿三、四年级,梁旅珠的重点则在于教孩子做计划表、划重点、做笔记、整理考卷、做段考复习表等方法。四年之中把观念和方法教给孩子,之后就完全放手。
在梁旅珠看来,在漫长而“痛苦”的童年培养期过后,随着孩子渐渐形成习惯,父母就不用再包办了。
其他家长往往是孩子越大压力越大,梁旅珠却刚好相反,孩子越大她越轻松。
到女儿小升初的时候,梁旅珠看到女儿能够学习勤勉、合理安排时间、自律、自主与自信,她就完全“放养”了。
高于珺上初中以后,完全是自己“管”自己。
你看,放养不等于纵容,让孩子找到对学习的热情,养成自我要求的习惯,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目的。这种高质量的“放养”实际上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
3
事实上,梁旅珠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也给众多中年老母亲更多启发和灵感。
面对孩子的教育,做“虎妈”还是做“羊妈”是困扰每一位中年老母亲的难题。
近年来,诸如“虎妈”和“直升机家长”之类的短语已成为了日常用语。那么,在家庭教育方面,到底父母参与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呢?
我更倾向于这样这样的观点:只要父母能够稍微多出点力,孩子就会拥有卓越的才能。当孩子表现出优秀的才能,请让孩子享受更多的自主权。
这就是所谓的“轻微的过度养育。”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临床和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在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结论:最理想的家长应该是这样的——她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且反应灵敏,她会在对孩子寄予较高期望的同时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在适时的时候放手。
事实上,梁旅珠恰恰是属于这一类的家长。
然而这一点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难,更难把握的是其中的界限。
看起来,这些“轻微的过度养育权威家长”看起来恰当地掌握了家长参与的分寸。
这一类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普遍在学业、心理以及社交方面都比另外一些孩子优秀。然而,后者的家长要么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太参与孩子的教育,要么管得过严,过度干涉孩子的成长。
鲍姆林德博士也发现,适度支持孩子的自主权并克制对孩子的干涉,这会让孩子在学业上更优秀,在心态情绪上更积极。
我想说,成长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一种自主、自信、自律、同现实基本一致的自我意识。
如果父母把自己正走着路的宝宝当成不会走路的孩子来对待,就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扭曲了现实。
一旦孩子有能力做某些事了,一定要承认孩子具备了该项能力,并且干得不错,同时鼓励孩子要继续努力。如果持续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年纪幼小的孩子就会对自己不满意,而十几岁的打孩子可能会生你的气。
其实,在任何一种关系中,在适时放手都是一件高难度工作。
“虎妈式”放养不但需要父母前期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耐心,更需要父母把握时机适时放手。这确实需要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