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双11,你是——
剁手党、吃圭人还是尾款人。
别忘了,你还是个
单——身——狗
你们还记得双11曾经是光棍节吗?
双十一成为购物狂欢节不过几年,而它作为“光棍节”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
据说,光棍节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南京某高校。从此,光棍节带着人们想要脱单的迫切渴望广泛流行开来。
事实上,长期、持续处于单身状态,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年轻人的新常态。
01
我国单身成年人口2.4亿人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2.4亿人#,其中超7700万成年人为独居状态。
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上升至9200万人。
你是2.4亿中的一个吗?还是7700万中的一个?
与几年前“大龄可耻”的思潮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单身作为一种“自由”、“可控”的生活方式,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加倍推崇。
他们不想恋爱,懒得和异性相处,也不想结婚。
据美国Pew Research Center调查显示,全球结婚率已低于50%,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进入婚姻。
是手机不好玩,啤酒不好喝,宵夜不好吃,电视剧不好看,你要谈恋爱结婚?
02
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
不想结婚到底碍着谁了嘛!
或许在父母辈看来,赚的不多、事业不顺,这些都不是事儿,但你不结婚、单身就是原罪。
不管你以什么理由反抗,爸妈永远握有更令你无言以对的论据。
在《奇葩说》中,在辩论到有关“恐婚”这个话题时,李诞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
“我觉得害怕结婚不是病,一个社会,非要让人结婚才是病”。
婚姻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必需品,爱情也只是生活的某个选项。
日剧《家族的形式》中的主人公永里大介,就是这样一个人。
39岁的永里大介是一名大龄单身男青年,独身主义者,在一家文具公司任企划组组长。
奋斗多年后在东京贷款买了一套大型公寓,禁止外人随意入内。
一个人的生活,的确很爽。
他的生活也非常的有规律,不喜欢被人干预。
每天早餐只喝蔬果汁,午餐计较摄入卡路里,每天去健身房,骑公路跑车……每一样东西都必须放在自己规定的位置,习惯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
同事问他,一个人肯定孤独寂寞冷吧?他回答:“去健身房做100个深蹲,你就什么寂寞的想法都没有了。”
03
独立自主+猫狗双全=人生赢家
关于孤独,林语堂曾诠释得很美:
“孤独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较之从前“光棍”、“剩女”、“母胎单身”等等妖魔化的标签,许多单身青年当下已经不再焦虑,或者说,不被社会中的焦虑情绪所裹挟,将人生赢家定义为“独立自主,猫狗双全”。
《人民日报》曾发起过一个小调查——“年轻人,为什么晚结婚?”
“没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和“没遇到合适的人”占到了53%,有人总结:工作太忙了,圈子又小,好不容易谈了也没时间陪,慢慢就晚婚了。
还有一些人想法更加“悲观”:
“你总有一天会老、会病、会失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一个人陪着你,总好过自己一个人扛。”
但话说回来,怎么就能提前预知一定会有人陪你共度风雨呢?按前人经验来说“大难临头各自飞”好像更符合一些。
人一生遇到理想对象的概率只有0.00006%,“凭本事脱单”成为年轻人的一大难题。
无论是独身、恋爱还是晚婚,我们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没有什么“最合适的年纪。”
也没有“最标准的幸福。”
标准的人生,已经不适合所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