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20年每月寄钱,母亲重病不醒去取款,柜员的话让他当场愣住

2025年07月07日09:43:05 情感 1455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有些秘密,埋藏得越深,揭开时越让人措手不及。

陈志远以为自己对母亲的生活了如指掌——20年来,每月按时汇去1500元,电话里母亲总是说“够花,够花”。直到他站在银行柜台前,准备取出母亲的积蓄救急时,柜员的一句话彻底打乱了他的认知。

原来,有些看似简单的账户流水,背后隐藏着一个跨越20年的秘密。

01

深圳正值酷暑。陈志远刚结束一天的客户拜访,疲惫地回到租住的小公寓。42岁的他在一家电器公司做销售,收入虽然稳定,但在这个房价高昂的城市里,也只能算是勉强维持。

手机响起,是河南老家的号码。

“志远,你妈妈出事了!”邻居李婶的声音带着哭腔,“脑梗,现在在县医院抢救,你赶紧回来吧!”

陈志远的手一抖,电话差点掉到地上。“什么时候的事?严重吗?”

“今天下午发现的,你妈在院子里晒衣服,突然就倒了。医生说情况不太好,让家属做好准备。”

挂断电话,陈志远立即订了最早的回乡火车票。十几个小时的车程,他一夜未眠,脑海里不断闪过母亲的身影。

王桂花,67岁,自从丈夫陈建军20年前因工伤去世后,就一直独自生活在河南的小县城里。那时陈志远刚22岁,大学毕业没多久,父亲的突然离世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生活,他毅然南下深圳打工,从此开始了漂泊的生涯。

这20年来,无论工作多忙,收入多紧张,陈志远都会在每月10号准时给母亲汇去1500元。刚开始工作时,这笔钱几乎占了他收入的一半,后来随着收入增长,这个数字虽然没变,但在他心里的分量却越来越重——这是对母亲的承诺,也是对父亲的交代。

“妈总说够花,够花,这些年下来,应该攒了不少钱吧。”陈志远在火车上想着,心里稍微安慰了一些。按照他的计算,20年来总共汇了三十多万,就算母亲花销再大,也应该有个几万的积蓄,足够应付这次的医疗费用了。

火车在凌晨5点到达县城。陈志远匆忙打车直奔医院,在ICU外见到了憔悴的李婶。

“志远,你终于来了。”李婶红着眼睛说,“医生说你妈情况很严重,建议转到市里的大医院。”

透过ICU的玻璃窗,陈志远看到母亲躺在病床上,身上插着各种管子,面色苍白。这个在他记忆中总是忙碌、坚强的女人,此刻显得那么脆弱。

儿子20年每月寄钱,母亲重病不醒去取款,柜员的话让他当场愣住 - 天天要闻

主治医生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神情严肃:“患者情况比较危急,脑血管堵塞面积较大。县医院的设备有限,建议立即转到市里做手术。”

“需要多少钱?”陈志远问。

“初步估算,加上后期康复,至少需要15万。而且...”医生顿了顿,“就算手术成功,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15万!陈志远的心一沉。他在深圳的存款只有8万,还要维持房租和生活开销。不过想到母亲这些年的积蓄,心情又稍微放松了一些。

“医生,我马上去准备钱,您先安排转院吧。”

在医院附近找了个小旅馆住下,陈志远决定先回家一趟,取出母亲的存折和银行卡。

20年没有常住的老房子显得有些破旧,但收拾得很干净。陈志远推开熟悉的房门,眼前的一切都没有太大变化:简单的家具,发黄的墙面,还有那台用了十几年的老电视。

“妈这些年真是苦了自己。”陈志远心里有些酸涩。他记得每次春节回家的几天里,母亲总是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自己则忙着准备各种好吃的,从不让他操心家务。而他因为工作忙,路途远,一年也就回来这么一次。

在母亲的卧室里,陈志远开始翻找存折和银行卡。梳妆台的抽屉里,放着几个存折和一张银行卡,还有一些零散的现金。他仔细查看,发现主要是两个账户:一个工商银行的存折,一个农业银行的卡。

“这些应该就是全部了。”陈志远把证件收好,准备去银行查询余额。

走出房门时,住在对面的张大妈正好路过。 “志远,你妈这些年过得真不容易啊。”张大妈叹了口气,“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个节俭的人。”

“是啊,我每个月都给她寄钱,她总说够花。”陈志远说。

“你妈就是这样的性子,从来不愿意给人添麻烦。”张大妈看着他,“你要好好照顾她啊。”

和张大妈告别后,陈志远骑着母亲的老自行车向银行走去。县城不大,几分钟就到了。

02

县城的银行营业厅不大,人也不多。陈志远取了号,排在队伍后面,手里紧紧握着母亲的证件。

前面有个年轻女孩,大概二十来岁,穿着朴素的T恤和牛仔裤,表情看起来有些焦急。她不时地看看手机,又看看手里的银行卡,似乎在等什么重要的电话。

陈志远没太在意,他的思绪还沉浸在对这20年的回忆中。

2005年,父亲陈建军在建筑工地出了事故,突发心脏病去世。那时的陈志远刚刚大学毕业,正准备在老家找工作,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不得不重新规划人生。

母亲王桂花没读过多少书,一辈子都在家里操持家务,父亲去世后,她显得格外无助。陈志远记得母亲当时拉着他的手说:“志远,咱家就靠你了。”

为了挣更多的钱,陈志远选择了南下深圳。临走时,他对母亲承诺:“妈,我每个月都给您寄钱,您好好照顾自己。”

这个承诺,他坚持了整整20年。

刚开始那几年,陈志远在深圳的小工厂里打工,工资微薄,但每月的1500元从未断过。后来换了几份工作,收入逐渐提高,但给母亲的钱一直没变。他觉得对于县城的消费水平来说,这个数字已经足够母亲过上不错的生活了。

每次给母亲打电话,他都会问:“妈,钱够花吗?要不要我多寄点?”

母亲总是说:“够花,够花,你在外面不容易,自己也要攒点钱。”

有时陈志远也会想,是不是应该多给一些,但母亲每次都拒绝,说花不了那么多。久而久之,他也就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了。

每年春节回家的那几天,陈志远都能感受到母亲的细心照料。家里虽然简朴,但收拾得很整洁,母亲也会想方设法准备他爱吃的菜。不过他也注意到,家里的家具电器基本没怎么更新,连那台老电视都是十几年前买的。

“妈真是太节俭了。”陈志远常常这样想,“给她的钱应该都攒起来了吧。”

儿子20年每月寄钱,母亲重病不醒去取款,柜员的话让他当场愣住 - 天天要闻

轮到他了。柜员是个30多岁的女性,戴着眼镜,表情专业而客气。

“您好,我要查询一下这个账户的余额。”陈志远把母亲的身份证和银行卡递过去。

“好的,请稍等。”柜员开始在电脑上操作。

柜员皱了皱眉头,又仔细看了看电脑屏幕,然后抬头看着陈志远:“先生,这个账户的钱基本都转走了。”

“什么?”陈志远以为自己听错了,“转走了?转给谁了?”

“一个叫王晓萱的账户,每月1500,已经转了20年。”柜员的话让陈志远如遭雷击。

“20年?”陈志远感觉大脑一片空白,“您确定吗?”

“是的,月10号都有一笔1500元的转账,收款人是王晓萱。”柜员调出了详细的流水记录,“您看,这里有完整的记录。”

陈志远瞪大眼睛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转账记录,每一笔都是1500元,每一笔的时间都是当月10号或者11号——正好是他汇款到账的时间!

“那现在账户里还有多少钱?”陈志远的声音有些颤抖。

“不到3000块。”

陈志远感觉天旋地转。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这20年汇给母亲的钱,几乎全部都转给了一个叫王晓萱的人!而他对此一无所知!

“王晓萱是谁?”陈志远急切地问。

“抱歉,客户信息我们不能透露。”柜员按照规定回答。

“那您能告诉我,这个人经常来取钱吗?”

柜员看了看监控记录:“根据记录显示,最近几年经常是一个年轻女孩来取钱,前些年都是一对老夫妻来办理。”

陈志远突然想起刚才在前面排队的那个女孩,心里涌起一种强烈的预感。

“那个女孩,是不是20多岁,穿着T恤?”

柜员点点头:“应该就是她,她刚刚取了这个月的钱。”

陈志远顾不得办理其他手续,急忙冲出银行。在银行门口的小广场上,他看到了那个女孩,正坐在花坛边上,手里拿着手机,表情焦虑。

03

“你好!”陈志远快步走向那个女孩。

女孩抬起头,露出一张清秀的脸庞,眼神中带着疑惑:“您好,有什么事吗?”

“请问,你是王晓萱吗?”

女孩的表情立刻警惕起来:“您是?”

“我叫陈志远,我想问问,你和王桂花是什么关系?”

听到王桂花的名字,女孩的眼神瞬间变了,紧张地问:“王奶奶怎么了?她出什么事了吗?”

“她脑梗了,现在在医院。”陈志远盯着她,“你到底是谁?为什么我妈会给你转钱?”

女孩的脸色一下子苍白了:“王奶奶生病了?严重吗?”她急忙站起身,“我要去看她!”

“等等!”陈志远拦住她,“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

女孩看着他,眼中含着泪水:“我叫王晓萱,22岁。王奶奶是...是我的收养人。”

“收养?”陈志远愣住了,“什么时候的事?”

“从我2岁开始,王奶奶就一直照顾我。”王晓萱擦了擦眼泪,“她把我寄养在刘叔叔家,每个月都会给生活费。我18岁以后,就自己来取了。”

陈志远感觉脑袋嗡嗡作响。母亲收养了一个孩子?而且整整20年?为什么他一点都不知道?

“你说你姓王?”

“对,王奶奶给我改的姓。她说我原来的父母都去世了,让我跟着她姓。”王晓萱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些年来,她对我比亲奶奶还好。每个月1500块的生活费从来没断过,还供我上学,直到大学毕业。”

陈志远彻底懵了。他算了算时间:王晓萱22岁,2岁被收养,正好是父亲去世、他开始打工汇钱的第一年!

两个人站在银行门口,都陷入了沉默。

儿子20年每月寄钱,母亲重病不醒去取款,柜员的话让他当场愣住 - 天天要闻

“王奶奶现在在哪个医院?我要去看她。”王晓萱急切地问。

“县人民医院,但现在要转到市里。”陈志远看着这个女孩,心情复杂,“你...你真的不知道我的存在?”

“您是王奶奶的什么人?”王晓萱反问。

“我是她儿子。”

王晓萱如遭雷击,瞪大眼睛看着他:“儿子?不可能!王奶奶明明说她没有亲人了,所以才收养我的!”

“如果王奶奶有儿子,为什么要收养我?为什么从来不提起?”

陈志远也想知道答案。他想起这20年来,每次和母亲通电话,母亲从来没有提过收养的事。每次春节回家,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现在想想,是不是母亲故意安排的?

“我也不知道。”陈志远说,“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我妈需要手术费。”

“多少钱?”王晓萱立刻问。

“15万。”

王晓萱的脸色又白了几分:“我...我没有那么多钱。我刚大学毕业,在省城找了工作,但还没正式上班。”

陈志远看着她,心里五味杂陈。这个女孩看起来老实本分,而且对母亲的关心似乎是真的。但是,为什么母亲要隐瞒这么重要的事情?

“你现在住在哪里?”陈志远问。

“还在刘叔叔家。王奶奶让我大学毕业后就去省城工作,但我舍不得离开,想多陪陪她。”王晓萱的眼泪又涌了出来,“现在她生病了,我...我该怎么办?”

看着这个女孩哭泣的样子,陈志远心里的愤怒慢慢平息了。不管怎样,母亲现在躺在医院里,最重要的是救人。

“我们先去医院吧。”陈志远说,“其他的事情,等妈醒了再说。”

两个人一起赶到医院。在ICU外,王晓萱透过玻璃窗看到王桂花,眼泪瞬间决堤。

“王奶奶,您一定要好起来啊!”她趴在玻璃上哭泣。

陈志远也红了眼眶。无论母亲为什么隐瞒这件事,但看得出来,这个女孩是真心关心母亲的。

医生找到他们,说转院的救护车已经准备好了。

“家属决定了吗?要立即转院,不能再耽误了。”

陈志远看了看王晓萱,又看了看病床上的母亲,咬牙说:“转!”

04

在救护车上,陈志远和王晓萱都没说话。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因为一个共同关心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却又都对彼此的存在感到困惑和震惊。

到了市医院,医生立即安排了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主治医生告诉他们,需要立即进行开颅手术。

“手术费用需要15万,请家属尽快准备。”

陈志远摸了摸口袋里的8万块现金,心里发愁。还差7万,他的存款不够,信用卡额度也有限。

“我去借钱。”王晓萱忽然说,“王奶奶这么多年对我的恩情,我不能眼看着她有危险。”

“你能借到多少?”

“我不知道,但我会想办法的。”王晓萱的眼神很坚定,“就算把我卖了,也要救王奶奶!”

陈志远看着这个22岁的女孩,心里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无论她的身份如何,无论母亲为什么隐瞒,但这份真挚的感情是做不了假的。

“算了,我来想办法吧。”陈志远说,“我可以贷款。”

经过一番忙碌,陈志远通过各种渠道凑齐了手术费。晚上10点,母亲被推进了手术室。

手术进行了6个小时。在等待的过程中,陈志远和王晓萱坐在走廊里,偶尔交流几句,更多的时候是沉默。

“你在省城找的什么工作?”陈志远问。

“一家软件公司,做程序员。”王晓萱说,“工资不高,但是我学的就是这个专业。”

“大学读的哪里?”

“省师范大学,计算机系。”王晓萱看着他,“王奶奶总说,女孩子要有一技之长,不能靠别人。”

陈志远点点头。从对话中,他能感受到母亲对这个女孩的用心栽培。

凌晨4点,手术结束了。医生出来告诉他们,手术很成功,但患者还没有脱离危险期,需要观察72小时。

“最好的结果是患者能够清醒,但可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最坏的结果...”医生没有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05

接下来的三天,陈志远和王晓萱轮流在医院守护。通过这几天的接触,陈志远对这个女孩有了更多的了解。

王晓萱很懂事,也很节俭。她每天只吃医院食堂最便宜的盒饭,晚上就睡在医院的椅子上。她对母亲的照顾很细心,会帮忙翻身、擦拭,一切都做得很自然,显然是有经验的。

“你以前经常照顾王奶奶吗?”陈志远问。

“王奶奶身体一直不太好,有时候我会去看她,帮她做些家务。”王晓萱说,“她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不方便。”

陈志远心里一阵愧疚。这些年来,他一直以为寄钱就是最好的孝顺,却从来没有想过母亲在生活上可能需要的照料。

72小时过去了,母亲依然没有醒来。医生说,这种情况可能会变成植物人。

“我们再等等看吧。”陈志远说。

又过了一个星期,母亲的生命体征稳定了,但始终没有清醒的迹象。医生建议转到康复医院进行长期护理。

“费用怎么办?”王晓萱问。

“我来负责。”陈志远说,“毕竟我是她儿子。”

“我也要承担一部分。”王晓萱坚持,“王奶奶对我的恩情,我不能忘记。”

最终,他们商定共同承担费用。陈志远联系了在深圳的朋友,又申请了贷款,而王晓萱则推迟了去省城工作的计划,准备先打工赚钱。

就这样,两个人开始了共同照顾母亲的日子。

儿子20年每月寄钱,母亲重病不醒去取款,柜员的话让他当场愣住 - 天天要闻

母亲被转到了市里的康复医院。这里的环境比较好,有专门的护理人员,但费用也相对较高,每月需要5000多块。

陈志远在医院附近租了个小房间,暂时放下深圳的工作,专心照顾母亲。王晓萱则在当地找了份临时工作,是在一家网吧做夜班管理员,工资不高,但时间相对自由,白天可以来医院。

两个人的相处逐渐自然起来。陈志远发现,王晓萱虽然年轻,但很成熟懂事。她对母亲的照顾非常细心,会买一些母亲爱吃的水果打成汁,定时给母亲按摩,防止肌肉萎缩。

“你怎么知道这些护理知识的?”陈志远问。

“网上学的,还买了几本书。”王晓萱说,“医生说植物人也是有感觉的,多和她说话,多按摩,可能会有帮助。”

陈志远看着她认真地给母亲按摩手臂,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晓萱,你为什么对我妈这么好?”陈志远忍不住问,“就算是收养关系,但你们又不住在一起。”

王晓萱停下手中的动作,眼神有些飘远:“我从小就没有安全感,总觉得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是王奶奶给了我家的感觉。她虽然不能亲自照顾我,但从来没有忘记过我。每个月按时给生活费,每年都会来看我好几次,给我买衣服、买学习用品。”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刘叔叔一家对我也不错,但我知道,那是因为王奶奶给钱。只有王奶奶,是真心对我好。她总说,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陈志远沉默了。他想起母亲每次电话里的“够花,够花”,原来背后有这样的故事。

“那你知道你的亲生父母是谁吗?”

“王奶奶说他们很早就去世了,让我不要总想这些事,要往前看。”王晓萱摇摇头,“我也试过查找,但没有什么线索。王奶奶说,既然选择了收养我,就是我们的缘分。”

陈志远越听越困惑。母亲的行为很反常。如果真的要收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他?为什么要偷偷地进行?而且,那些转账时间和他汇款的时间几乎重合,这绝不是巧合。

06

几天后,陈志远决定回老家一趟,想找一些线索。

在母亲的房间里,他更仔细地翻找了一遍。在衣柜的最底层,他发现了一个小盒子,里面有一些照片和文件。

照片中有王晓萱小时候的模样,从两三岁到十几岁,每个年龄段都有。背面写着时间和简单的文字:“晓萱3岁生日”、“晓萱第一天上学”、“晓萱小学毕业”等等。

还有一些是王晓萱的成绩单和奖状的复印件,从小学到大学,每一份都保存得很完整。

看着这些照片和证书,陈志远能想象母亲对这个女孩的用心。但更让他困惑的是,为什么要隐瞒?

他去找了邻居李婶,想了解更多情况。

“李婶,您知道我妈收养过一个孩子吗?”

李婶想了想:“你说的是不是晓萱那孩子?”

“您知道?”陈志远很惊讶。

“知道啊,不过你妈让我们不要乱说。她说这孩子的身世比较复杂,不想让太多人知道。”李婶说,“那孩子很懂事,经常来看你妈,每次来都会帮忙做家务。”

“那您知道这孩子的父母是谁吗?”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你妈从来不提。只说是个可怜的孩子,需要帮助。”李婶看着他,“志远,你是不是因为这事和你妈闹矛盾了?”

“没有,我只是想了解情况。”

“你妈这人心善,总是愿意帮助别人。可能是看那孩子可怜,就收养了吧。”李婶说,“你可别因为这事埋怨你妈,她这辈子不容易。”

儿子20年每月寄钱,母亲重病不醒去取款,柜员的话让他当场愣住 - 天天要闻

从李婶家出来,陈志远心情更加复杂。看起来邻居们对王晓萱的存在并不意外,但对她的身世同样不清楚。

他又去了一趟民政局,想查查收养记录,但工作人员告诉他,没有王桂花的收养记录。

“会不会是私下收养,没有办正式手续?”陈志远问。

“这种情况很常见,特别是十几年前。”工作人员说,“不过这样的收养在法律上是不被认可的。”

回到医院,陈志远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王晓萱。

“原来王奶奶保存了我这么多照片。”王晓萱看着手机里的照片,眼泪再次流下来,“她真的把我当亲孙女一样对待。”

“晓萱,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妈要隐瞒收养你的事?”陈志远问。

“我也想不明白。”王晓萱摇摇头,“也许她是怕您不同意吧?毕竟多养一个孩子,负担会很重。”

又过了一个月,母亲的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医生说,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很久,建议家属做好长期护理的准备。

一天晚上,陈志远和王晓萱坐在医院的花园里聊天。

“志远哥,您觉得王奶奶会醒过来吗?”王晓萱问。

“我不知道。”陈志远看着夜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好好照顾她。”

“嗯。”王晓萱点点头,“如果王奶奶醒不过来,我会一直照顾她的。我在省城的工作可以推掉,在这里找工作也行。”

陈志远看着这个坚强的女孩,心里涌起敬佩之情。22岁的年纪,正是应该为自己前途奋斗的时候,但她却愿意为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放弃一切。

“晓萱,你不用这样。”陈志远说,“你还年轻,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妈的事情,我来负责。”

“不行,我不能丢下王奶奶。”王晓萱很坚决,“这些年她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现在是我报答的时候了。”

看着她坚定的眼神,陈志远忽然明白了什么。也许母亲隐瞒这件事,正是因为知道这个女孩的品格。母亲用心栽培了20年,培养出了一个这样善良、有责任心的孩子。

就在他们谈话的时候,医院里传来了急促的呼叫声。

07

“患者家属!王桂花的家属在哪里?”

陈志远和王晓萱立刻冲向病房。医生和护士正在忙碌着,各种监控设备发出急促的报警声。

“怎么回事?”陈志远紧张地问。

“患者的生命体征突然下降,我们正在抢救。”医生说,“请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对于陈志远和王晓萱来说就像几个世纪那么长。他们在病房外等待,看着医生护士进进出出,心都悬在嗓子眼里。

凌晨3点,抢救结束了。医生走出来,摘下口罩,神情严肃。

“抢救过来了,但情况不太乐观。患者的脑功能在继续退化,可能...”医生停顿了一下,“可能支撑不了太久了。”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两个人都愣在了原地。

接下来的一个月,母亲的情况时好时坏。有时候血压会突然升高,有时候体温会异常波动。陈志远和王晓萱的关系在这段时间里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互相怀疑,到现在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他们已经像真正的亲人一样。

“志远哥,我有时候会想,如果王奶奶真的走了,我该怎么办?”一天晚上,王晓萱忽然说。

“别胡思乱想,妈会好起来的。”陈志远安慰她。

“不,我有预感,王奶奶可能真的要离开了。”王晓萱的眼中含着泪水,“这些天她的状态越来越差。”

陈志远沉默了。他心里也有同样的感觉,但不愿意承认。

又过了两个月,母亲王桂花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痛苦,没有挣扎,就像睡着了一样。

陈志远和王晓萱在病房里静静地坐了一个小时,没有人说话。最后,还是陈志远先开口:“我们给妈办后事吧。”

儿子20年每月寄钱,母亲重病不醒去取款,柜员的话让他当场愣住 - 天天要闻

回到老家,准备丧事的过程中,两个人都显得很沉默。邻居们都来帮忙,对王桂花的去世表示哀悼。

“桂花是个好人,心善。”

“这么好的人,怎么就走了呢?”

“晓萱这孩子也可怜,没了王奶奶,以后可怎么办?”

邻居们的话让陈志远更加内疚。他忽然意识到,在这个小县城里,大家都知道王晓萱,都知道她和母亲的关系,只有他这个亲生儿子,对此一无所知。

丧事办完后,陈志远和王晓萱开始整理母亲的遗物。

“这些衣服可以捐给需要的人。”王晓萱说。 “嗯,妈生前就喜欢帮助别人。”陈志远点头。

整理到卧室时,陈志远想起之前发现的那个小盒子。现在重新打开,除了照片和证书,他还发现了一个用布包着的东西。

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封面已经有些破旧。

“这是什么?”王晓萱好奇地问。

陈志远翻开第一页,看到了母亲熟悉的字迹:“2005年3月15日,建军走了...”

“是妈的日记。”陈志远说,“从爸爸去世那年开始写的。”

两个人坐在床边,一起翻看这本日记。

第一页写着:

“2005年3月15日,建军走了,走得那么突然。临死前他拉着我的手说,老张家的晓萱没人管了。老张是建军最好的工友,上个月工地事故走了,张嫂也在车祸中去世,留下2岁的女儿晓萱在福利院。建军说,老张生前救过他的命,我们得管这孩子。我答应了他。”

看到这里,陈志远和王晓萱都愣住了。

继续往下看:

“但是我不能告诉志远,他刚失去父亲,又要出门打工赚钱,再告诉他要承担这样的负担,太重了。我决定自己来承担这个责任。”

“2005年4月10日,志远开始给我寄钱了,每月1500。我不能动这些钱,这是他的孝心。但是晓萱的抚养费也需要1500,我该怎么办?”

“2005年4月20日,想了很久,我决定把志远寄来的钱转给晓萱。这样既能完成建军的托付,又能让志远尽孝。虽然他不知道,但这钱确实是用在了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

“2005年5月1日,找了老刘家帮忙寄养晓萱,给她改姓王,对外说是我们家收养的孤儿。每月给老刘家1500块抚养费。这是建军的承诺,我得替他完成。老张救过建军的命,现在轮到我们报恩了。”

看到这里,陈志远彻底明白了。原来王晓萱是父亲工友的女儿,父亲临终前托付母亲照顾这个孩子。而母亲为了不增加他的负担,选择了隐瞒这件事。

继续翻看,日记记录了这20年来的点点滴滴:

“2008年9月1日,晓萱要上小学了,很聪明的孩子。老刘说她学习很认真,从来不让人操心。”

“2010年春节,志远回来了,我提前安排老刘把晓萱带到外地'走亲戚'。不能让志远发现,他工作已经够辛苦了。”

“2015年6月,晓萱考上了重点高中,成绩很好。她总说以后要报答王奶奶,我心里既欣慰又愧疚。”

“2020年9月,晓萱考上了省师范大学,我很高兴。建军,你看到了吗?老张的女儿很争气。”

最后一页是今年春天写的:

“2025年3月,晓萱大学要毕业了,找到了不错的工作。20年了,我对得起建军的托付。但是我对不起志远和晓萱,一直隐瞒着真相。也许等我死后,让他们自己知道真相吧。建军,老张,我完成了你们的托付。”

读完整本日记,陈志远和王晓萱都沉默了很久。

“原来是这样。”王晓萱的眼泪流下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孤儿,原来我是有父母的。”

“张师傅...”陈志远想起了一些模糊的回忆,“我记得爸爸确实有个工友叫老张,他们关系很好。”

“王奶奶为了我,承受了这么多。”王晓萱哽咽着说,“20年来,她从来没有享受过您寄的钱,全部都给了我。”

陈志远也红了眼眶:“妈这20年,真的不容易。既要完成爸爸的托付,又要让我安心工作,还要照顾你。”

两个人相视而坐,都被这个隐藏了20年的秘密所震撼。

08

“志远哥,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王奶奶总是不让我多来看她,原来是怕您发现。”王晓萱说。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20年的所有细节。母亲的每一个安排,每一句话,背后都有深层的考虑。她用自己的方式,承担起了丈夫的承诺,保护了儿子的安心工作,也成全了一个孤儿的成长。

“志远哥,对不起。”王晓萱忽然说。

“你道什么歉?”

“我用了您20年的钱,您本来可以过更好的生活。”

“别这么说。”陈志远摇摇头,“这是爸爸的承诺,也是妈妈的选择。现在我明白了,这20年的钱,花得值得。”

他看着王晓萱:“晓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算是一家人了。你的父亲救过我父亲,我父亲托付我母亲照顾你,现在这个责任传到了我这里。”

“志远哥...”王晓萱的眼中含着泪水。

“妈已经替我们做了决定。既然这样,那就按照她的意思来。”陈志远说,“房子卖了,钱我们平分。你拿着那份钱去省城好好工作,这是你应得的。”

“不,我不能要。”王晓萱坚决摇头,“王奶奶已经为我付出太多了,我不能再要什么。”

“这不是要,这是妈留给我们的。”陈志远说,“而且,我希望你能把我当成真正的亲人。”

最终,在陈志远的坚持下,王晓萱接受了这个安排。母亲的房子卖了还债后还剩下12万,两人平分。王晓萱拿着6万块钱,准备去省城开始新生活。

临别前,两人一起去了墓地。

“爸,妈,你们的托付,我已经明白了。”陈志远在墓前说,“晓萱会好好生活的,我也会照顾好自己。你们放心吧。”

王晓萱在墓前深深鞠躬:“王爷爷,王奶奶,谢谢你们给了我家的温暖。我会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一周后,陈志远回到深圳继续工作。王晓萱在省城安顿下来。两人偶尔会通过微信联系,分享各自的工作和生活。

他们都知道,这份因为承诺而建立的亲情,会一直延续下去。不是因为血缘,而是因为爱,因为责任,因为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闪发光的人性光辉。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人的独居生活,不言苦不诉苦,是成年人共有的默契 - 天天要闻

一个人的独居生活,不言苦不诉苦,是成年人共有的默契

半月悬挂在夜空,丝丝朵朵的云围绕,雷声滚滚带着闪电,闷热得不行,没有一丝风,就是不见雨落下。真正的夏日到来了,白天太阳毒辣地不敢出门,动一下就是一身的汗。没有好命可以夏天吹着空调啥也不用干,如今人到中年依然孤身一人。种菜卖过生活,可谓算是人
断联多久不用等?男人不同阶段的心理剖析 - 天天要闻

断联多久不用等?男人不同阶段的心理剖析

大家好!我是楠芝。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承蒙抬爱,点赞共勉。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心灵花园楠芝一旦断联了,你想要知道男人什么样的心理?那么你就要从男人的角度去剖析男人的心理。
不同年龄段女生的追求攻略,学会追女生很容易 - 天天要闻

不同年龄段女生的追求攻略,学会追女生很容易

一、18岁以下:校园纯爱阶段特点:生活重心:上课、考试、社团活动心理状态:对恋爱充满幻想,容易被偶像剧情节打动雷区预警:家长老师盯得紧,早恋容易被"围剿"怎么追:制造自然交集:每天早晨"刚好"路过她班级送瓶AD钙奶善用学生特权:帮她整理数学
家中老人生病住院,尽量不要告诉外人,“3个原因”很现实 - 天天要闻

家中老人生病住院,尽量不要告诉外人,“3个原因”很现实

现在,在生活当中,若家里老人生病住院,许多家庭都会面临一些状况,这件事情处理得好坏,对老人的恢复以及家庭氛围,都有影响。人生在世,有些事情知晓应当如何做,便能减少不少麻烦,家中老人生病住院,尽量不要告诉外人,此事需要慎重考虑。
有人找你帮忙,哪怕交情再深,不能直接说“不行”,要这样回应 - 天天要闻

有人找你帮忙,哪怕交情再深,不能直接说“不行”,要这样回应

生活中,经常能碰到有人找我们帮忙的情况,许多人面对这种情况,处理得都不太合适,我们需要知道,处理好这种情况,挺重要的。帮忙这件事里,藏着大学问,回应得好,能维持交情,回应不好,就可能伤了感情,有人找你帮忙,哪怕交情再深,不能直接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