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婚礼当天,女子要6.6万下车礼,新郎着急借钱,他舅怒:换一个

2025年05月10日04:43:05 情感 1210

婚事当口的抉择

"六万六下车礼,一分不能少!"小芳站在红花盖头的轿车前,挑着眉毛说道。

站在一旁的王建国,也就是我们村的建国,面如土色,额头上的汗珠大如黄豆,顺着脸颊直往下掉。

我是陈大柱,今年五十有六,在杏花村当了二十多年的小学老师,看着村里的娃娃们一个个长大成人,也算是见证了咱们这片黄土地上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建国是我们村里出了名的孝顺小伙,自打他爹因为矿难走得早,他就扛起了照顾老母亲的担子。

那是八十年代末的事了,他爹在县里煤矿干活,一次塌方,就再没回来过。

建国那时才十四岁,刚念完初中,本来成绩不错,能继续念下去,可为了养家,他就早早出去打工了。

从南方的玩具厂到北方的建筑工地,那小子什么苦都吃过,却从不在娘面前抱怨半句。

他和李小芳的事儿,村里人都知道,两个年轻人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厚。

记得他们小时候,经常一起在村后的小河边钓鱼摸虾,小芳还会帮建国抄作业,因为建国小学时总要帮着家里干活,写作业的时间都没有。

这份情谊,随着年岁增长,渐渐变成了男女之情。

婚礼这天,十几辆二手桑塔纳轿车排成长龙,车头系着红花,喇叭声此起彼伏,喜气洋洋地开进村口,却不曾想在新娘家门前戛然而止。

小芳家门前的土路上,拉起了一条红绸带,几个小丫头拦着不让迎亲队伍进门。

"新郎官,拿出诚意来!"小芳的几个闺蜜笑嘻嘻地喊着。

那是九十年代中期,农村流行起了城里的婚俗,讨红包、要彩礼,这些在以前只是走个形式的事,如今却成了真格的。

"给两千,行不行?"建国从口袋里掏出准备好的红包。

办婚礼当天,女子要6.6万下车礼,新郎着急借钱,他舅怒:换一个 - 天天要闻

"太少了!叔,您那个年代不一样了,现在没个万儿八千的,都不好意思说嫁闺女!"小芳的表姐,一个在县城开服装店的,一开口就把价码提高了。

然后,就是那句惊到全村人的话——"六万六下车礼"。

村里人议论纷纷,有人说小芳变了心,有人说是被城里亲戚带坏了,也有人说现在年轻人都这样,讲究排场。

"建国,快借钱去啊!"有人在人群中小声说着,像是在为难他,又像是在给他出主意。

建国站在那里,身子微微发抖,眼神游移不定,那模样,活像十几年前他爹出事后,他第一次独自面对这个家的样子。

"六万六?你家姑娘镀金了?"建国的舅舅张明山,是村里的老支书,平日里最疼这个外甥。

此刻他铁青着脸,一把拉住手足无措的建国:"换一个!这样的媳妇不要也罢!咱们宁可打光棍,也不能受这气!"

张明山舅舅这话一出,现场更加混乱了。

小芳的父亲李守义,一个五十出头、平日里话不多的汉子,站在自家门口,眼神躲闪,嘴唇微微颤抖着,却一句话都不敢说。

我看着这一切,心里却在想着去年的事。

记得去年夏天,建国他娘得了急病住进县医院,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差点要了老人家的命。

当时,是小芳日日夜夜守在病房,端屎端尿,从不嫌累。

她还自掏腰包买了不少补品,甚至卖了自己积攒了三年准备结婚用的金手镯,给婆婆交手术费。

那时候,村里人都夸她知书达理,贤良淑德,说建国娶了这样的媳妇,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怎么一转眼,成了这般模样?

我站在人群后面,看见建国没有听舅舅的话,也没有争辩,而是独自往村后头走。

办婚礼当天,女子要6.6万下车礼,新郎着急借钱,他舅怒:换一个 - 天天要闻

他那背影,挺直却又孤独,让我不由自主地跟了上去。

村后的老槐树下,是建国和小芳从小玩到大的地方。

谁知道,建国走到半路,就拐进了小芳家的后院。

那是一个简陋的院子,种着几棵柿子树和一片菜地。

不一会儿,他找到了在院墙后偷偷抹泪的小芳。

"是不是你爹的地出问题了?"建国低声问道。

小芳吃了一惊,抬起头,眼眶通红:"你...你怎么知道?"

建国叹了口气:"昨天晚上,我看见你爹和镇上的高利贷王老五在村口吵架,听到了一些。"

原来,小芳的父亲李守义去年在镇上摆小买卖,开了个小卖部,却因为不懂经营,又遇上镇上新开了家超市,生意越来越差。

眼看着投进去的钱都打了水漂,他又糊里糊涂地借了高利贷,想翻本。

结果不但没翻身,反而越陷越深,最后竟拿村里分给他家的承包地做了抵押。

如今债主逼债,说再不还钱,就把地过户,他们全家都快无立锥之地了。

"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建国握住小芳的手,那双常年干活而粗糙的手,此刻温暖而有力。

"我有什么脸说?爹做的糊涂事,怎能连累你?"小芳哽咽道,"他说,如果婚礼上能要到六万六,就能还上大部分债务,保住我们家的地。"

建国沉默了片刻,然后问道:"你就打算这么跟我分手?"

小芳惊讶地抬头:"我...我没想分手啊!"

"那你觉得我能拿出这笔钱吗?"建国的声音有些哽咽,"你知道我家什么条件,娘的病刚好,家里能拿出的钱都给了医院,我找亲戚借了一万多,才凑齐彩礼钱。"

小芳扑进建国怀里,哭得肩膀直抖:"我知道,我知道的...可我爹他,他已经被逼得想不开了,前天夜里还..."

办婚礼当天,女子要6.6万下车礼,新郎着急借钱,他舅怒:换一个 - 天天要闻

她说不下去了,但建国已经明白了什么。

"你该告诉我的,不管什么事,我们一起扛。"建国轻声说,声音却坚定如铁。

此时,张明山找了过来,看到这一幕,先是一愣,随后脸色缓和了些。

"怎么回事?你们俩躲在这里干什么?"

建国简单地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舅舅。

张明山舅舅听完,叹了口气:"这李守义,真是糊涂啊!但这事也不能全怪他,这些年,国家政策是好了,可农村人不知道怎么发展,盲目跟风做生意,吃亏的多啊!"

他转向小芳:"闺女,你爹这事做得不地道,但你也不该瞒着建国。咱们村里人,就是再穷,也要一起想办法,何必做这出戏呢?"

小芳低着头,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舅...舅舅,我也是没办法...爹说这是我们家的事,不能连累建国..."

张明山舅舅得知情况后,摸了摸胡子:"这孩子,傻得可以。你爹更是糊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乡亲们啊!"

当天下午,张明山召集了村里的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商量对策。

村支书王大海拍着桌子说:"这高利贷害人不浅!前年咱们隔壁村的刘老三,就是因为还不上高利贷,上吊自尽了,留下老婆孩子可怎么过啊!"

会计老李插嘴道:"可这事也怪李守义自己不争气,大家都不容易,凭啥帮他还债?"

我坐在角落里,看着大家争论不休,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最后,还是张明山拍板:"李守义做事是糊涂,但咱们村的地,绝不能落到外人手里!这样吧,由村集体出面,先把李守义抵押的地赎回来,然后他家分期还款给村里。"

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主意可行,就都同意了。

办婚礼当天,女子要6.6万下车礼,新郎着急借钱,他舅怒:换一个 - 天天要闻

但问题又来了——村里也没有那么多现钱啊!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建国站了出来:"舅舅,我有个主意。我这些年在外打工,认识了不少朋友。我们合伙在县城开了个小工厂,生产些简单的家具。虽然我只有小股份,但我可以跟合伙人商量,看能不能先预支我的分红。"

听到这话,我们都吃了一惊。

没想到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建国,居然还有这样的一面。

他在外面这些年,不声不响地也闯出了一番小天地。

张明山一听,眼睛一亮:"好主意!不过,钱多钱少先不说,今天这婚是一定要结的!不能让村里人看笑话,更不能让那些高利贷的人得逞!"

说干就干,张明山立马组织了几个村干部,直接去了李守义家。

此时的李守义,正坐在堂屋里,一脸的颓废和无助。

他看到张明山等人进来,先是一愣,随后羞愧地低下了头:"明山兄弟,我...我对不起乡亲们..."

张明山拍了拍他的肩膀:"老李啊,咱们是一个村的,有困难大家帮着想办法,何必把路走绝呢?"

经过一番商议,最后决定:婚礼照常举行,但要简办;村里先出面与高利贷王老五谈判,把地赎回来;建国回县城联系合伙人,争取尽快筹到钱;李守义写下欠条,承诺三年内还清欠村里的钱。

事情有了转机,小芳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她拉着建国的手,轻声说:"对不起,让你担心了。"

建国摸了摸她的头,就像小时候那样:"傻丫头,咱们是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下午三点,婚礼重新开始。

没有了那些繁文缛节,没有了那些矫揉造作的要求,一切回归到了最朴素的样子。

办婚礼当天,女子要6.6万下车礼,新郎着急借钱,他舅怒:换一个 - 天天要闻

村里人帮着张罗,用最简单的方式,见证了一对新人的结合。

婚宴摆在村委会的大院子里,没有山珍海味,就是家常菜,却吃得大家津津有味。

李守义在婚宴上红着眼睛向大家认错,表示一定会靠自己的双手还清债务,绝不会辜负乡亲们的信任。

"以后,我不做什幺小买卖了,安安心心种地,老老实实过日子!"他的话,引来了乡亲们的掌声。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咱们杏花村的地,可不能落到外人手里。"张明山舅舅的话,引得众人频频点头。

酒过三巡,张明山站起来,举着酒杯对大家说:"乡亲们,今天是建国和小芳的大喜日子,也是咱们村上下一心,共渡难关的日子。我敬大家一杯!"

村里人都站起来,举杯相庆。

那一刻,我看到了农村最质朴的情感,也看到了我们这片土地上最坚韧的生命力。

婚宴结束后,建国没有多做停留,就直接坐上了去县城的班车。

他要去联系合伙人,筹钱赎回李守义家的地。

小芳送他到村口,依依不舍地说:"你路上小心,早点回来。"

建国笑了笑:"放心吧,最多三天,我就回来。你在家照顾好娘,别让她操心。"

班车渐渐远去,扬起一路黄尘。

小芳站在那里,看着那远去的背影,眼中满是坚定和期待。

三天后,建国果然回来了,带回了四万块钱。

"合伙人说,剩下的钱月底才能给,但这些应该够先应付一下了。"他把钱交给了张明山。

张明山带着村干部,直接去了镇上找高利贷王老五。

王老五是镇上有名的地痞,平日里欺软怕硬,看到村里一大帮人来了,顿时怂了。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三万五的价格,把李守义家的地契要了回来。

"记住,以后别再到我们村放高利贷了!不然,别怪我们不客气!"张明山临走时警告道。

办婚礼当天,女子要6.6万下车礼,新郎着急借钱,他舅怒:换一个 - 天天要闻

回到村里,张明山把地契交还给了李守义。

李守义接过地契,双手微微发抖,眼中含泪:"谢谢,谢谢大家..."

"别谢了,记得按时还钱就行!"张明山拍了拍他的肩膀,"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可不能拿去赌明天!"

事情解决了,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建国和小芳在村东头盖起了新房,虽然简陋,却充满了幸福的气息。

新婚之夜,建国和小芳坐在炕头,看着窗外的满天繁星。

炕桌上,放着建国从县城带回来的收音机,正播放着邓丽君的《甜蜜蜜》。

"往后的日子不会太容易,但我们一起面对。"建国轻声说。

小芳靠在他肩头,声音里带着坚定:"只要我们不分开,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来,是一枚铜戒指。

"这是我奶奶留给我的,她说,这戒指传了三代人,每一代都过得很幸福。我本来想等风头过了再给你,现在...你愿意戴上它吗?"

建国二话不说,接过戒指,戴在了自己的无名指上。

那一刻,两颗心贴得更近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守义果然信守承诺,勤勤恳恳地种地,每年秋收后,都会把部分收成卖掉,还给村里钱。

建国和合伙人的小工厂也越做越大,从最初的简单家具,发展到了定制家居。

他每天往返于村里和县城之间,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

小芳在家里照顾婆婆和公婆,还在自家院子里开垦了一片菜地,种些时令蔬菜,剩下的还能拿到集市上卖。

三年后的一天,村委会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

张明山宣布:"李守义同志已经提前还清了欠村集体的所有款项,今天,我们为他举行一个小小的表彰会!"

办婚礼当天,女子要6.6万下车礼,新郎着急借钱,他舅怒:换一个 - 天天要闻

村民们都鼓起掌来,李守义站在台上,腼腆地笑着,眼中闪烁着泪光。

会后,李守义拉着建国和小芳的手,哽咽道:"女婿,闺女,这三年多亏了你们啊!"

建国笑着说:"爹,这都是应该的。咱们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小芳在一旁,眼中满是幸福的泪水。

我站在村委会的大门口,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想起那天婚礼上的风波,再看看今天的和睦景象,恍如隔世。

这就是我们杏花村的年轻人,朴实无华,却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情感与责任。

土地、亲情、爱情,在这片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如今,杏花村也在变化。

国家的扶贫政策好了,村里修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电视机、电冰箱也普及起来。

建国和合伙人的工厂,如今已经发展成了县里的龙头企业,还带动了不少村民就业。

小芳利用空闲时间,在村里办起了一个农家乐,专门接待城里来的游客,生意红火得很。

李守义也不再是那个愁眉苦脸的中年人,而是村里的养蜂能手,他家的蜂蜜远近闻名。

每当夕阳西下,我总喜欢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着来来往往的村民,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土地不会辜负耕种它的人,生活不会亏待热爱它的人。

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我们踏踏实实地生活着,憧憬着更美好的明天。

正如建国常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不分开,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这,就是我们杏花村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村的缩影。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当最爱的人走了:这三句话,让我读懂了生命的真相 - 天天要闻

当最爱的人走了:这三句话,让我读懂了生命的真相

凌晨三点,手机相册里她的笑脸还亮着光,可枕边的温度却早已消散。当最爱的人突然离去,那种撕裂感像钝刀割心,原来,有些告别真的猝不及防。熬过无数个崩溃的日夜后,这三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我黑暗的世界。“生命的出场顺序,早已写好剧本”曾经我无数次追
为什么女网红玫瑰嫁给俄罗斯老公一分钱彩礼都不要呢? - 天天要闻

为什么女网红玫瑰嫁给俄罗斯老公一分钱彩礼都不要呢?

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没有?很多女性在找外国男人的时候,从来不会要彩礼,甚至女方家庭还会倒贴一部分钱结婚,但要是找了国内老公以后,十几万彩礼一分钱不能少,还要五金一钻各种礼品,彩礼少几万块钱就不嫁给你,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25年前,继父靠修鞋供我读大学,如今我每个月给继父2000元生活费 - 天天要闻

25年前,继父靠修鞋供我读大学,如今我每个月给继父2000元生活费

鞋底里的星光"老周,您怎么又给我汇钱了?我明明每月都给您寄钱啊。"我看着银行短信,心里酸涩难言。手机屏幕的蓝光映在脸上,我独自站在阳台上,望着城市的灯火,思绪飘回了二十五年前。我叫周立明,今年三十有五,在省城一家国企做工程师,过着朝九晚五的
爱如繁花,需用心浇灌这五份养分 - 天天要闻

爱如繁花,需用心浇灌这五份养分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道尽了爱情的真谛。在男女之间,一段好的关系并非靠金钱堆砌,也非激情与浪漫的一时绚烂,而是需要用心经营,靠这五份珍
28岁女嫁23岁小伙,彩礼9万婚房自购,网友不淡定:怎么做到的? - 天天要闻

28岁女嫁23岁小伙,彩礼9万婚房自购,网友不淡定:怎么做到的?

在许多传统观念中,年龄差距被认为是婚姻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流传着一句俗话:“女大三抱金砖”。这句话的隐含意义是,如果女性比男性年长三岁,婚姻会更加幸福。然而,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婚姻模式却是男大女小,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源于人们普遍认为年龄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