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婶婶家,之前家里闹过一次大矛盾。
起因是婶婶不想去城里给儿媳带孩子。
儿媳妇也不甘示弱,当场就把话撂得明明白白:“妈,你不帮我带孩子,以后老了也别指望我养老。”
婶婶一听,气得拎起拖鞋就想打人,骂骂咧咧地回了屋里。
邻居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儿媳不懂事,也有的说,婶婶也太自私。
带娃,是眼前的事,而养老,是以后的事。
婆婆不给带娃,儿媳不给养老,到底谁更吃亏?
真相现实又无奈。
一:婆婆为什么不想带娃?
一提到带孩子这件事,婶婶就经常跟我们念叨:
“我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好不容易才熬出头。怎么孙子一出生,我就又得从头再来一遍?”
她的话,听着是“狠”,但背后也有她的委屈和苦。
她年轻时没有婆婆帮忙,自己一边上班一边拉扯孩子。孩子上初中时,叔叔就去世了。婶婶一人供孩子上大学。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她想着跳跳广场舞、看看戏,和姐妹们出去旅个游,享受一下晚年生活。
结果儿子一开口,就让她帮忙带孙子,而且是全职、不要钱、还得听话那种。
带就带吧,谁让那是自己亲孙子呢。
可带娃哪是轻松的事?
管着吃喝拉撒,娃还要吵闹哭闹。她年纪大了,晚上睡不好觉,白天还得抱着哄。
有一次她生病,发着烧躺床上,孩子却一个劲地在旁边哭:“奶奶抱”、“奶奶我要出去玩”、“奶奶起来”、“奶奶我饿了”。
那一刻,她只觉得,自己好累啊。
但这些,儿子儿媳都只轻飘飘说了一句:“妈你辛苦了。”
有一次,儿媳下班回来,看到孩子光着脚在地上跑,她顿时就埋怨起来:“妈,你怎么不让孩子穿鞋啊?这会感冒的啊!”
语气里,满是责备。
婶婶就洗个菜的功夫,谁知道孩子就脱了鞋呢?她心里那个苦啊,眼泪当场就掉下来了。
还有一次,她说了孙子几句,结果儿媳脸当场就拉下来了,说:
“妈,孩子的事你别太管,您那一套早过时了。”
那一刻,婶婶的心真的凉了半截。她说:
“我累死累活在这帮忙,还老觉得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对,我来这有什么意思?”
一怒之下,娃也不带了,她收拾行李就回了老家。
可问题是,儿子、儿媳要上班,看婶婶不想带娃,儿媳也放了句狠话:
“以后你老了,可别来找我们,既然不帮忙带娃,就别指望我们将来养老。”
她儿媳跟大伙聊天时,也很是生气:
“我们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每天鸡飞狗跳,工资不涨,房贷还在压。婆婆宁可在家闲着,也不帮忙,有这样的老人吗?”
看起来,两边都“理直气壮”。
婆婆想:你让我再累十年,我活得也不自在,那还有什么乐趣?
儿媳想:你现在袖手旁观,不在我们困难的时候拉一把,老了还指望我们养老?
这段关系,就这么从亲情,走成了算账。
二:到底谁更吃亏?
婶婶后来真如她所说,没带孙子,天天跳舞、打牌、旅行照发了一朋友圈又一条。
邻居都说她活得潇洒,可没人知道,她手机锁屏是孙子的照片,每次翻到,都悄悄叹一口气:
“长这么大了,连个奶奶都不肯叫一声。”
她想去看看,又怕自讨没趣。孙子不认她,儿子冷着脸,儿媳更是连门都不给进。
她自由了,可她也孤独了。
另一边,儿媳真没给她养老。
婶婶一次突发脑梗进了医院,是邻居发现送的医院。她儿子来了,但那天上班耽误,来的时候,她已经躺在病床上了。
儿媳要照顾孩子没过来。
婶婶那一刻才明白:“不帮忙带孙子,人家连个眼神都不给。”
她原以为不管孩子的事,就能换来一身轻,结果换来的是——老了没人疼、没人认、没人等。
而她儿媳呢?其实也没好到哪去。
孩子一天天长大,叛逆期来了,天天顶嘴。
她忍不住吼孩子:“你怎么这么没良心!”
孩子冷冷一句:“你对奶奶不也是这样?”
听到这话,儿媳气得手直发抖。
没人帮她带娃,她自己硬抗。婚姻也没了多少甜,夫妻之间常年带着怨气过日子,日子久了,心也硬了、情也淡了、家也散了。
所以,婆婆不给带娃,儿媳不给养老,到底谁更吃亏?
其实,是“两败俱伤”。
婆婆没带孙子,失了亲情,老了被“客气”疏远;
儿媳没养老,表面独立,实则把亲情也一起丢了;
其实,在家人之间,真心一旦开始算计,输的永远是全家。
三:彼此体谅,才有出路
说到底,婶婶不愿带孙子,不是因为不爱,是因为她也累了一辈子,想为自己活一回;
儿媳不愿养老,不是没良心,是因为她也在苦苦挣扎,生活压得她喘不过气。
谁都不容易,谁都有自己的苦水,只是没人有空认真听一听。
婆婆心里想:
“我养你大,盼你成家,想要喘口气,你却指着我继续操劳。”
儿媳心里想:
“我拼命挣钱、拼命养家,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为什么你不能拉我一把?”
大家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都觉得自己被辜负了。
一边是年老体弱的孤单,一边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无奈。
那该怎么办呢?
婆婆如果有力气,能帮一把是情分,不帮也该被理解;
儿媳如果心存感恩,哪怕老人帮得少,也该心存一份念想。
因为家,永远不是靠“对等付出”支撑的,而是靠彼此的心软、彼此的体谅、彼此的愿意。
帮带娃,不是义务,是情分;
养老,不是交易,是回报。
只要双方能理解这些,那很多看似解不开的疙瘩,就能慢慢松开。
婶婶后来也慢慢想通了。
她没再执着去“争对错”,而是找了个机会,给孙子买了个玩具,提了点水果,去了城里。
儿媳也没有再多说什么,面对不同的育儿方式、生活方式,她也更委婉,而不是直接说了。
看到婶婶家的事,我们一群亲戚,都感慨颇深。
你说,带了孩子就一定能换来好晚年吗?
未必。
那不带,就一定家里关系不好吗?
也未必。
但有一点永远不会错:“人心换人心。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回敬你。”
家,永远比输赢重要。
人这辈子,房子再大,钱再多,如果家没了温度,到头来不过是空壳一场。
所以啊,婆婆也好,儿媳也罢,大家都不容易。
谁体谅谁一分,日子就顺十分。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