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9岁,他10岁。
她是护士,他是本该出院的男孩。
一场命运的偶遇,让两人开始了一段无血缘却胜似“母子”亲情的感人故事。
直到12年后,小男孩的亲生父亲突然找上门,面对父亲,他提出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请求。
护士听到这话惊愕不已,久久才缓过神……
这不是电视剧,而是真实发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故事。
被父母抛弃
1989年,已经进入深秋的齐齐哈尔有了冬天的寒意。
医院走廊的长椅上,一个穿着病号服的小男孩,他背着书包,神情有些紧张。
李晶莉,当时她19岁,医院的实习护士,查房路过时注意到了他。
“你不是昨天就出院了吗?怎么还在这儿?”
男孩怯怯地回答:“我爸妈没来接我……我怕住一天多花一天钱。”
李晶莉见小男孩可怜巴巴的模样,顿时怜悯之心涌了上来。
她没有犹豫,自掏腰包替他结了费,还决定亲自送他回家。
可当自行车穿越城乡结合部,停在他说的“家门口”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栋紧锁的破房子。
周围人都说:“这家人早搬走了。”
她陪他等到夜深,始终无人归来。
“弟弟”成“儿子”
那天晚上,李晶莉将他带回了家。
母亲煮了面,找出她小时候的旧衣服。那晚,男孩睡在她的床上,睡得异常安稳。
她本以为很快可以找到孩子的父母,然而,他多次寻找无果,怎么也联系不上孩子的父母。
无奈,她只得选择报警。
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想要找一个人难度不小。
期间,她接过一个陌生来电,只是电话很快就断了。
她断定那人肯定是小男孩亲人,想不到家人如此绝情,李晶莉做了一个决定:收养这个孩子。
从那天起,他叫她“姐姐”,叫李母“妈妈”。
从未放弃
五年后,李晶莉的母亲因病离世。
24岁的她,已独自照顾男孩五年。
生活本就不易,亲戚劝她:
“小莉,你太傻了,这孩子和你非亲非故,还是别养了,送福利院吧。你还年轻,别毁了自己……”
但她很固执:“他已经是我的家人。”
为了赚钱,她拼命工作,孩子很懂事,经常帮她做家务,有时候还去打零工帮她节省开销。
时间飞速流逝,姐弟俩的关系越来越好,李晶莉看着“弟弟”长大懂事了,她打心眼里高兴。
可命运再次捉弄她,1994年,她被查出宫颈癌,手术切除了子宫。
男友得知后提出分手:“我不想跟你一起照顾这个‘别人的孩子’。”
那一刻,她伤心欲绝,不过她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
孩子很懂事,为了省钱,经常饿肚子。1996年,他因严重贫血在课堂晕倒。
在病房外守了一夜的李晶莉,手一直在发抖。
一个“感恩的决定”
康复后,男孩突然跟她说:
“姐姐,等我长大,娶你,好不好?”
他以为这是回报她的方式。
李晶莉听后震惊了,严词拒绝:“你是我弟弟,我不希望你把恩情误认为爱情。”
她甚至搬离原本住处,与他保持距离。
她知道,那是一个青春期少年在缺爱中的情感错位,所以她不得不这样做。
2000年深秋,门铃响起。
一个陌生中年男人站在门口,自称是姜玉志(男孩)的亲生父亲姜延波。
他说:“12年前我因为婚变、打架逃亡去了新疆。这些年我一直在找他。现在我有稳定的生活,开了厂,想带他回去,也感谢你对他的养育。”
他带来了补偿金,但姜玉志拒绝了。
他说:“你想还这个恩情?那你就娶我姐。”
完整的家
这句话一出口,李晶莉愣住了。
姜延波也愣住了。
他比她年长14岁,她病后已无法生育,两人没有任何情感基础。
可接下来的日子里,让姜延波心里有了决断。
生活虽然很平凡却不失温馨,一段时间相处后,两人渐渐发现,对彼此竟然有了感情。
2001年春天,他们举行了一场朴素的婚礼。
李晶莉穿着母亲留下的青花旗袍,嫁给了那个曾经逃避过责任、但如今愿意补偿一切的男人。
他们带着姜玉志一起,搬去了新疆。
李晶莉在医院继续当护士,姜延波经营毛衣厂,姜玉志上了技校,学电焊。
这一家人,终于圆满。
写在最后
这是一个比电视剧还动人的故事。
一个女孩,在最花样的年华,因为内心深处的善良,她背负世人的不解救了一个孩子。
也因为这份善良,最终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不仅如此,李晶莉不是孩子的母亲,却用真诚的爱,扮演了母亲的角色。
这份爱,让人感动。
而那个曾经逃避责任的父亲,也最终选择用行动担当,去还上那份迟来的责任。
我们总说“血浓于水”,但有时候,情更浓。
愿你我都能在世界的冷漠里,守住那一点点温暖。
愿好人有好报,愿付出终被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