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田竟然上恋综了?”
先导片上线两周,《半熟恋人4》终于再次回归,顺便带出一个爆点话题。
今年的春天依旧恋综扎堆,前有《有你的恋歌》、《线下恋爱》新意满满,更让冷眼期待作为恋综大ip的《半熟恋人4》,又会呈现怎样的爱情故事?
但看完前两期之后,冷眼不得不承认不及期望,尽管梁田的加入吸引了不少眼球,但《半熟恋人4》似乎陷入了“综n代”的怪圈,越来越缺乏新意。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档恋综,《半熟恋人4》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节目的cp嗑不动了。


不断增加的“半熟”含金量
“二本不配看恋综?”,恋综的精英主义选角不止一次地引起争议。
冷眼之前就在素人综艺进入悬浮时代?里说过,卷学历,卷精英叙事,会让素人综艺离大众越来越远,而真正的素人综艺,需要让观众觉得“与我有关”。
令人惊喜的是,这季的《半熟恋人》做到了。
不再是满屏的名校title,互飙英文的“高端”约会,这季的《半熟恋人》里,我们竟然看到了国企文员、外企hr、网络主播这样的“普通人”的职业。
像是郑玮颖开场就直接介绍自己是“国企里的一个小职员”,朝九晚五,工作稳定,但乐观开朗,看起来无忧无虑;

骆俊帆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辗转几年后选择做一名主播,工作繁忙,日夜颠倒,他也坦然地说“为了生活”,可以称得上是当代牛马的真实写照;

而外表安静精致的“混血弟弟”胡允庭,谁又能想到他曾是一个外企hr呢?
这次的嘉宾选择,虽然不一定有之前几季嘉宾的职业光环,但却更有感染力,更接地气。
但节目组也并非真的选择“普男普女”,每位嘉宾都有自己特别的人生故事,反倒给他们带来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夏梦婷,曾是一名室内设计运营,30+之后逐渐明晰自己的人生方向,裸辞开启旅居生活;

苏咏豪,原土木工程师,现在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店,咖啡调酒都不在话下;

仁嘉碧,更是完全转行,从传媒行业跨到金融行业,成为了一名私募基金研究员;

当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梁田,从湖南卫视辞职,放弃当家花旦的光环,去追求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这群人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旷野,不是轨道”的理念践行者,节目组借“裸辞”和“转行”的关键词,切中的其实是年轻人对职场的无奈和失望,但依旧对生活抱有期待的情绪,爱情就是这种期待的具象表现。
当鼓吹精英主义的恋综放弃对名校、大厂、富二代的追捧,选择将镜头对准相对普通的30+男女们,其实是从30+婚恋观的挖掘到30+人生观的呈现,共鸣之外更显深度。
这一点,冷眼极其欣赏《半熟恋人4》对“30+”的新诠释。

加速的竞争,削弱了恋综的真诚
按道理,这群敢于突破“轨道”的半熟男女应该更有共同话题,更加彼此吸引才对。
但目前看来,嘉宾之间缺少让人怦然心动的化学反应,不仅没有出现好嗑的cp,甚至几乎所有男生都对着梁田“猛攻”,让其他女生直接沦为了背景板。
他们都太着急了。
冷眼当然也看出节目组在模式上有了微调,比如鲶鱼嘉宾提早登场,比如多人约会自由赴约等等,但这一切的创新设计并没有改变故事的内核,反而是一次又一次催化爱情的竞争。
第一期的“初登场”环节,就审视意味满满。
男生用丝带蒙住自己的眼睛,看不到女嘉宾,女嘉宾反而可以向男生提出问题,观察男生的反应,让最有可能出现“一见钟情”的场面变得紧张无比,冷眼不太相信在一场看不到人,堪比面试的漆黑时刻里,男嘉宾们会更容易产生心动的感觉。

而男嘉宾早起为女嘉宾做早餐的环节,看似是一场“雄竞爽文”,实则对于感情的铺垫没有任何意义。
第一天八位嘉宾见面之后还是“不算熟悉的陌生人”,这个阶段其实更需要让嘉宾们互相了解,而不是开始“表忠心”,就像骆俊帆所说,“突然开始雄竞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要雄竞。”
也正因如此,做早餐成为了一个kpi指标,而不是发自内心、水到渠成的事情,甚至于做早餐环节根本没有为后来的约会提供任何加成,纯粹是为了竞争而竞争,观众自然感受不到浪漫的情绪。

而到了多人约会的环节,这种“竞争感”则更加强化。
其实冷眼很喜欢这个设计,女嘉宾定下约会的时间段,男嘉宾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赴约,极其巧妙地将“出场顺序”和“出场时机”的冲突呈现出来,比如胡允庭工作结束后驱车几十公里,在最后几分钟奔跑着去见梁田的瞬间,确实打动了冷眼。

但问题在于,前期的铺垫太少了,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过早的“多人约会”,看似是给了嘉宾们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实则是让渡了嘉宾之间能够互相了解的机会,每个人都想在这场约会中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往往用力过猛,失去了认真了解彼此的初衷,竞争带来的敌意也让约会的氛围变得尴尬而刻意。
甚至新来的鲶鱼嘉宾侯成杰还背上了kpi,三天内如果没有女生选择就要离开节目,头顶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侯成杰不得不“赶场式约会”,更多地是在考虑如何在这场游戏中不被淘汰出局,而不是静下心寻找喜欢的人。
在冷眼看来,这是《半熟恋人4》嗑不动的真正原因。
不管是观众还是嘉宾,都对这一套故事模式太熟悉了,嘉宾太知道如何在这样的故事中表现自己,反而出现一种“假面感”,而节目催化的快节奏竞争,更是让嘉宾之间的真实情感和化学反应被逐渐消磨。
我们很难看到嘉宾们对于恋爱的真诚。


“旷野”的爱情要怎么讲?
以往的《半熟恋人》以“半熟”为概念,讲述了30+之后对于爱情和生活有了全新理解的人们,在不断的自我剖析中,一次次询问和验证自己对于爱情的期待,让人动容。
而走到第四季,节目组选择以“旷野”作为“30+”的新切口,却只是将主题游离在个体身上,没有将整个恋爱叙事与“旷野”相勾连,才会让人觉得,人选对了,但缺少了点张力。
冷眼刚刚写过的一档日本恋综《线下恋爱》,或许可以给《半熟恋人4》带来新的视角。

《线下恋爱》的故事叙事紧扣“缘分”,所有的模式都是在这个动机上建立起来去引导缘分的发生,观众的情绪会被“缘分”的故事牵引。
而《半熟恋人4》主打“生活是旷野,不是轨道”,但不得不说,这句话已经被高喊太多太多次了,对于本身就不落地的恋综来说,“旷野”的口号越悬浮,就越让观众没有共鸣。
《半熟恋人4》缺少一个扎实的动机,让观众相信这群追求“旷野”的人真的想谈恋爱。
对于这群敢于跳出既定轨道的一群人,按部就班地心动、告白和恋爱,反而不能突出他们追寻自我的特质,而当恋爱作为支点,撬动起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灵魂上的碰撞才能凸显出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会让他们之间的火花具体而动人。
所以说,《半熟恋人4》需要给予爱情一种象征,让遇见一个人,象征为遇见一种新生活的可能,“可能性”才是半熟恋爱里需要夯实的新动机。

在合理的恋爱动机上,再抓住30+“生活是旷野,不是轨道”做出模式差异。
在《线下恋爱》里,为了凸显原始的灵魂吸引,节目组选择没收手机、异国邂逅的方式让嘉宾们自由约会,给予让感情自然发酵的契机,打造出全新的恋爱模式。
而对于《半熟恋人4》,既然都在追寻旷野了,为什么还陷在“恋爱小屋”里每天等着约会呢?打破恋综桎梏的第一步,就是让嘉宾们走出恋爱小屋。
在冷眼看来,《半熟恋人4》完全可以在“旷野”上大做文章,在场景上做出差异。
以往的恋综思路是将情绪放大,恋爱小屋是在十天内发酵恋爱情绪的最快方式,但当这种配对游戏模式化之后,恋综不妨可以考虑重新匹配“人事场”。
换一个开阔的场景,给“旷野”一点真正的冒险感,或许能改变恋综叙事刻板化的瓶颈,赋予嘉宾们别样的情绪。
而从狭小的小屋到广阔的天地,从爱情的“放大”变为“聚焦”,从体验爱情的过程,变为理解爱情在人生中的定位,才应是追求旷野的30+人群最想看到的恋综价值观。

在具体的约会设计上,《半熟恋人4》也不要浪费嘉宾的“旷野”人设。
像是从土木转行到咖啡店主的苏咏豪,如何看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人生的选择,只有当去到他自己的咖啡店,面对着他自己搭建起来的生活,才会有更触动人心的表达。
又像是从湖南卫视辞职的梁田,人们看到了她放弃的光环,有质疑,有不解,也有支持和鼓励,但她辞职之后如何打碎自己再重建,如何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绝不仅仅只用一句“勇敢”就可以总结。
既然节目组选择从恋爱观挖掘到人生观,那么这些嘉宾就必须展现出除恋爱之外的更多面。
《半熟恋人4》完全可以在约会的设计上和嘉宾们的人生故事相勾连,比如去到苏咏豪的咖啡店里,去到张晨溪的实验室里,去到梁田的主持现场,去看到他们在环境优雅、精心打扮的“预制约会地”外,不同状态的自己。
而这些带有个人色彩的约会场景,可以为嘉宾们带来深度交流的契机,更有“活人感”。观众们只有自然流露的情感中感受到嘉宾的真诚,才能真正代入到恋综叙事之中。

《半熟恋人》这个ip走到第四季,冷眼其实可以感受到节目不断的创新与尝试,希望挖掘出“30+”这个概念更多的潜力。
但问题在于,同样的故事同样地讲述100次就不会再精彩。当观众们已经看倦了越来越“卷”,越来越模式化的恋爱,其实是在消耗对于ip的期待。
内有《有你的恋歌》用音乐元素四两拨千斤,外有《线下恋爱》以全新的恋爱叙事成为无数观众的“年度恋综”。
其实恋爱故事不会过时,但《半熟恋人4》需要踏出自己的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