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2025年02月11日11:02:15 情感 1624

​《从此刻开始幸福》作者:岸见一郎

你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 天天要闻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走向幸福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喜欢自己,勇敢做自己,为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后果。那么,在本节我们来看看,身处于社会当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自我与社会的期待,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何平衡自我与社会期待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海神波塞冬在人间有个儿子,名叫普洛克路斯忒斯,是个以残忍著称的强盗。


他在雅典城外开了一家黑店,店里有两张铁床,一张很长,一张很短。


每当有旅客投宿时,普洛克路斯忒斯会根据旅客的身高,强迫他们躺在不同的铁床上。长得比较矮的旅客,会被用力拉伸身体,直到符合长铁床的长度;长得比较高的旅客,会被他砍掉多余的部分,以便适应短铁床的长度。


这种暴行使他获得了“铁床匪”的称号,许多人对他畏惧不已。


后来,希腊英雄忒修斯将他击败,并强迫他躺在短铁床上,砍掉了他的下半身,从而为民除害。


再之后,“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成为了一个经典比喻,用来形容对个体不合理的标准或强制性的要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社会为我们设定了各种“理想模样”,我们往往被迫去迎合这些标准。


比如说,每年高考过后,许多学生在填报专业时,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世俗的角度看,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或是就业相对稳定的专业,是更为聪明的决定。即使许多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可能为了符合社会标准而妥协。


然而,这样的选择真的是明智的吗?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学习不喜欢的专业,从事不感兴趣的工作,往往会让人感到痛苦。可能有些幸运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兴趣,但对许多人来说,这种被动的选择,可能会导致职业上的迷茫和倦怠。


放眼时代来说,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需求总是飞速变化的。就像十年前的热门领域,如金融、土木工程等,到了现在,已经逐渐失去它们的光环。而诸如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当时看似冷门的领域,又成为了新的热门。


这说明,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追逐社会标准,而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未必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选择专业时的妥协,只是冰山一角。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显形或隐形的压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选择。比如,受容貌焦虑的影响,人们不惜牺牲健康,去迎合流行的审美标准;受攀比心理的驱使,人们盲目追求消费,从而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我们做这些事情,很难让自己获得幸福。


阿德勒提醒我们,个人并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期待而存在,真正的自由,是勇敢拒绝那些不合理的标准,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拒绝接受别人所有的观点,或者完全脱离社会。毕竟,人类是具有社会性的,我们的语言、行为和思考方式,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


因此,个人的独立与社会关系并非对立,我们可以倾听外界的声音,但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要具备坚定的自我意识,清醒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如何找到归属感


既然个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那么,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阿德勒认为,在社会中,我们需要获得的是一种归属感,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


归属感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某个群体的一部分,自己的存在有价值,因此内心会感到安定和满足。这个群体,包括家庭、学校、职场乃至更大的环境。


为了获得这种归属感,我们可能会做许多尝试。有人会不自觉地迎合别人,为了避免冲突而选择沉默,也有人试图通过出格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然而,这些做法只能暂时让我们被接纳,却无法带来真正的归属感。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呢?


首先,从认知层面来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难以融入群体,是因为对自己不够认可,甚至充满怀疑和否定。阿德勒有句话说得很好:“我只有在感到自己有价值时,才能鼓起勇气。”


自我认同和勇气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那自然也就缺乏勇气去面对人际关系,更不要说融入群体了。


在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原本过着贫苦的生活,为了养活姐姐的七个孩子,他犯了偷窃罪,被关进了监狱。


出狱后,冉阿让饱受排斥和歧视,感到人生毫无希望。在愤怒和绝望中,他再次走上了偷窃的道路。然而,他遇到了善良的米里哀主教。主教的宽容和仁爱,唤醒了冉阿让内心的善念,此后,他创造了新的生活,并积极帮助他人。这也让他在家庭中获得爱戴,在社会上受人尊重,体验到了爱和幸福的感觉。


所以,想要获得归属感,我们需要在接纳自身的基础上,真诚地参与到群体当中,主动与人建立深厚的联系,这才会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属于那里。


在贡献中找到归属感


此外,要找到归属感,从行动层面来说,还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为别人提供帮助、做出贡献。


当然这里所说的贡献,并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行为,它可以是生活中细微的事情,比如为朋友提供帮助,或是为家人解决问题,这都能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和喜悦。


同时,贡献也不是指自我牺牲、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而是一种真诚的付出,它会带来深层次的自我实现。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误解,将付出视为牺牲,并拒绝去做这样的事情。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


阿德勒认为,这与我们从小受到的赏罚教育有关。


所谓赏罚教育,包含着奖励和惩罚两个方面。当我们做成一件事或表现良好时,会得到表扬,当我们表现不佳或违背规则时,会受到批评甚至惩罚。


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过于依赖外部的奖励和惩罚,形成“如果没有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如果没有人惩罚,我也可以做坏事”的观念。这不利于我们树立坚定的自我认同意识。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会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付出,看成是表现良好,期待得到相应的认可或回报,如果这种期待落空,就容易心生失落甚至不满。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好不容易遇到休假,花了半天时间,为家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他们不仅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抱怨饭菜不合口味。


在朋友陷入困境时,我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但当我们有需要时,对方却没有表现出同样的支持。


在这些时候,我们会感到委屈和愤怒,甚至可能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为他人付出了。


对此,阿德勒指出,真正的付出并不需要回报,我们关心他人的行为,本身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普通人,要完全树立起这样的意识并不容易。那么,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贡献中获得归属感,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行动。


比如,首先,我们要跳出赏罚思维,减少对外界认可的依赖。


当我们考虑要不要做某件事情时,不要总是去想,这件事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而是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做。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得到满足,那别人的反应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比如,我们去看望生病住院的朋友时,真正的目的是关心对方,想让自己感到安心,而不是为了得到对方的感谢。


想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容易因为期待落空而感到失望了。


其次,我们也要学会沟通,坦率表达自己的感受。


或许,我们很难做到完全不在意他人的反应。如果这对我们来说真的十分重要,就不要把情绪憋在心里,而是告诉对方自己的需求。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实现更为良性的互动。


总之,采取行动、做出贡献,不仅仅是为了他人,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或许,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去看见真正的自我,摆脱世俗的期待,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也会面临许多挑战。但是,为了能够成为清醒、坚定的人,并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父母死了不报丧,更不通知亲朋好友,不大操大办,对吗? - 天天要闻

父母死了不报丧,更不通知亲朋好友,不大操大办,对吗?

家中长辈死了不报丧,更不通知亲朋好友,不大操大办,这做法对吗?生活往往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复杂与冲突,尤其是家中长辈离世,亲情,责任,习惯和现实之间的拉锯,往往让人无法喘息。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无情无义,太可怕了,父母死了也不报丧,不通知亲朋好友,
带外孙10年,女婿说养老不关我事,我收回房,让女婿全家睡大街 - 天天要闻

带外孙10年,女婿说养老不关我事,我收回房,让女婿全家睡大街

十年辛劳换寒心晨光透过纱窗洒进厨房,陈玉兰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将刚蒸好的小笼包端上餐桌。案板上,剁碎的猪肉还带着新鲜的凉意,那是她今早五点就去菜市场挑的前腿肉,为的就是让小宇吃上一口热乎的鲜肉包。“妈,小宇校服找不着了!” 苏晓雯的喊声从卧室
痛心!18岁女孩溺水而亡,遗书提到4人,最后一句话让人泪奔 - 天天要闻

痛心!18岁女孩溺水而亡,遗书提到4人,最后一句话让人泪奔

18岁的女孩,本应该坐在教室里好好地学习,在父母面前撒撒娇,好好享受地生活,享受大好青春,可花儿一般的年龄,她的生活却没有那么美好。李艳君,18岁,来自广西,在当地的一所民族商业学校读中专,5月1日这天学校放假,很多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
出轨败露,巴西健美先生给18年结发妻喂致命灭鼠药,母亲也参与了 - 天天要闻

出轨败露,巴西健美先生给18年结发妻喂致命灭鼠药,母亲也参与了

路易斯·安东尼奥·加尼卡 (Luiz Antonio Garnica) ,是一名在巴西里贝朗普雷图开办私人诊所的医生,从事运动医学和骨科工作,他将自己的工作描述为针对“想要更高生活质量的人们”提供私人护理。现年38岁的加尼卡还曾是一名健美运动员,荣获过“健美先生”之类的殊荣。帅气的外表加上医生的职业,这让加尼卡在当地也是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