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矛盾,从古至今都是难题,困扰着很多家庭。
能不能缓解矛盾,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得看双方是否配合,愿不愿意做出退让。
如果只是单方面退让,一个人不断去迁就维持表面的平静,婆媳矛盾永远解决不了。
求助人老常说,他与妻子是几十年老夫老妻了,向来相敬如宾,没有什么大的矛盾。
问题是,妻子与家里老母亲一直处不好关系,剑拔弩张,经常大眼瞪小眼,谁都不服谁。
就算难得没有争执,她们关系最多是不冷不热,像是陌生人。
以前,妻子比较忍让,不跟老母亲一般见识。
现在,妻子改了作风,怎么高兴怎么来,母亲说得过分了,她立马回怼过去。
针尖对麦芒,她们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一发不可收拾了。
他找过亲戚过来调解,找过村干部过来调解,希望能够缓解她们的矛盾。
谁知,一点用都没有,两人压根听不进去,还是相看两相厌,该吵还是吵,甚至动起了手。
两个人对他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人,他一个也不想伤害。
他不知道咋处理这事了。
妻子一冲动,动了离婚的念头,说是过不下去了,要崩溃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求助节目组,看到节目组调解成功的案例很多,他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帮到他。
说到这,老常眼睛有些湿润,他哭了。
调解员见状赶紧安抚他的情绪。
过了一会,老常又说,前天,她们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又吵起来了。
他赶到现场那会,她们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他连一句话都插不进,只好打电话求助民警。
在他们的帮助下,两人才平静了下来。
在不知情的人看来,他们家日子过得幸福美满,经济条件不错,衣食无忧,住着干净又宽敞的洋房,人家老是用羡慕的语气跟他说,他真有福气,四代同堂,又是小康家庭。
他只能笑笑回应,不多做解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家的难处,外人又怎么能清楚呢!
抛开外在条件,他觉得家里的情况非常糟糕,再不协调好妻子与老母亲的关系,家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说完,老常领着调解团队回了家。
很快,他们见到了老常的母亲徐老太太。
老人看着精神不错,行动自如,看来她的身子还是硬朗的。
一问她与儿媳之间的矛盾,老人似乎有些不高兴,她说问题在儿媳身上,是儿媳嚷嚷着要吵,没完没了的。
她已经足够忍让了,儿媳还是不依不饶。
家和万事兴,她是最希望家里和睦的人,哪会跟小辈一般见识,还不是儿媳不懂事,老过来吵她。
还老是嫌弃她说话大声。
这时,边上老常的儿媳说话了,她知道婆婆与奶奶不对付,但仅仅是听其他人说,没有亲眼见过她们吵架的画面。
没有证据,她不好劝,一问的话,她们又是各说各的,说法完全不一致。
也是奇怪了,她们闹矛盾挺会挑时间,专门选择她和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才吵,就像是说好了背着他们年轻人骂架一样。
在他们年轻人面前,婆婆与奶奶表现得很正常,不吵不闹,看不出她们才吵过架,或者是准备吵架,很平静的画面。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家真的一片祥和呢!
这种情况,她和丈夫也很头疼,虽说一辈人不管上一辈的事,但他们长期吵闹对身体也不好,他们觉得还是有必要管一管的。
不管的话,一直拖着问题不解决,他们担心有一天会引发更大的问题,就更难处理了。
徐老太坚持,她没找事,是儿媳找她的麻烦。
前天,就是儿媳喝酒了,然后耍酒疯骂她,她们才吵起来,开头的人是儿媳。
老常的妻子晓玲立马否认婆婆的话,明明是婆婆先开口辱骂她,才有接下来的事,婆婆就算对她有偏见,也不该每次都污蔑她。
一而再再而三泼她脏水,真的是受够了。
那天,她出去参加聚会,大家好不容易见上一面,心里高兴就喝了一些酒。
不过,她还是有分寸的,并没有贪杯,只是小酌,哪里谈得上是喝醉了酒。
没喝醉,又怎么可能耍酒疯。
婆婆说谎穿帮了吧。
一回家,婆婆闻到她身上有些酒味,顿时板着脸开始骂骂咧咧,骂她不正经,不安分,一点妇道人家的样子都没有,成何体统。
接下来一车谩骂,她不想说了,什么难听,婆婆就说什么。
她怒了,又没有得罪婆婆,不花婆婆的钱,也不是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大家清清白白,就一起吃顿饭,凭什么挨婆婆的骂?
她一个成年人,有自己的自由,轮不到婆婆指手画脚,这不就是故意挑她的毛病,找个理由骂她,发泄内心对她的不满。
她现在不吃婆婆那一套,以前她或许为了整个家,尽量忍着婆婆的胡搅蛮缠,眼下她是一点都不想忍。
最讨厌婆婆拿出封建家长那一套,黑着脸不停说教,不停谩骂,搞得她像是犯了错的旧时代小学生,随时可能挨板子。
这种感觉,真的非常不爽。
大清亡了多少年了,婆婆也该醒醒了,还想着儿媳对婆婆唯命是从呢!
哼,想得美。
婆婆爱挑她毛病不是一天两天了,都挑了几十年了,早见怪不怪了。
以前她太蠢,有时居然还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可见婆婆的PUA是可怕的。
一不小心,就上了她的当了。
如今,她学会反击,婆婆就骂她大逆不道,还敢跟她顶嘴了。
她虽与丈夫没有夫妻矛盾,可婆媳矛盾也真的很折磨人,顶不住了,她只能选择跟丈夫离婚。
徐老太理直气壮,她不过就说儿媳一两句,儿媳就不乐意了,说不是骂,这是为了儿媳好。
喝酒可不是安守本分的女人该干的事,何况喝酒容易出一些不好的事,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她一个长辈,有资格管教儿媳,儿媳也该听她的话,这些都是应该的。
哪里还有儿媳顶嘴的份。
以下犯上,就是不尊重老人。
哪怕她骂了儿媳,也是儿媳自作自受。
她觉得,她也没说啥啊,儿媳说了一堆对她不满的话,也太过斤斤计较了,一件小事而已。
老常很无奈,她们两个都很能说,各有各的道理,难办啊。
老常的儿子说,他从邻居口中得知,一般是奶奶先开口骂母亲,接着母亲回骂过去,两人你一句我一句,没完没了。
奶奶骂人比母亲厉害一些,骂得也比较多,说到底,母亲骂不过奶奶。
奶奶骂骂咧咧母亲几十年,吵架应该是不会输给别人。
他希望奶奶能正视自己的问题。
晓玲说,婆婆对她的伤害太大了,她没法原谅。
尤其是,婆婆不承认错误,还把错全部推到她身上。
她听人说,婆婆在外人面前说她的坏话,还说儿媳到底是儿媳,哪能跟亲生子女混为一谈。
婆婆的意思是,她始终是家里的外人,只有丈夫和小姑子是她的家人,就连她的儿子,婆婆也要稍微防着的,只是没有表现明显。
针对这一问题,老常承认母亲的思想还停留在旧时代,迂腐死板,认为儿媳是家里的外人,不能当成一家人看待,得防着儿媳。
他做了很多思想工作,还是改变不了母亲的思维。
像别家婆婆,她们把儿媳当成女儿看待,在他家是绝对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的。
他只希望母亲别找妻子的麻烦就谢天谢地了,不指望母亲待妻子掏心掏肺。
调解员问老太太,为难儿媳对家没有好处,她为何非得有事没事骂儿媳呢?
徐老太说,她为了儿子好,心疼儿子。
儿媳是个厉害的女人,个性强势,为了让儿媳高兴,儿子得哄着儿媳,去迁就儿媳。
她觉得不能太惯着儿媳,她得替儿子管管,立立规矩,不能让儿媳骑到儿子头上。
要她不管的话,儿媳肯定压着儿子翻不了身,到时儿子多委屈啊。
调解员不认同老太太的做法,一辈人有一辈人的过法,他们两口子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决定。
至于他们怎么相处,也是他们说了算,鞋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
她老是插手儿子和儿媳的事,非但没有帮到儿子,反倒让儿媳有了离婚的念头,这就是帮了儿子倒忙了。
老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其余事情,让晚辈们自己去操心。
有时候,糊涂也是一种幸福。
老人在必要的时候,得学会装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晓玲表示,要是婆婆以后不管他们的事,她也就不跟婆婆计较以前的事了。
可是,婆婆那么强势的一个人,她觉得婆婆改不了。
老常的妹妹蓉蓉也来到了调解现场,她表示母亲与大嫂闹成这样,她也感到很揪心。
说句实话,大嫂其实没做对不起老人的事,就是母亲太爱管家里的事,管得多,不愿意放手,家里问题自然就多了。
母亲太固执了,谁劝都不听,她一冲动就忍不住说不中听的话。
大哥现在就是左右为难,两边都不想得罪,却又两边都得罪了。
母亲认为,大哥没为她说话,是在戳她的心。
大嫂觉得,妻子受了委屈,丈夫应该站出来保护她,大哥没有明确表态,那就是不重视夫妻感情。
明明想把家过好,偏偏就是过不好。
因为这些事,大哥人最近看起来相当疲惫。
母亲为大哥家付出太多,所以她认为这个家该由她做决定,她来当当家人。
没有意识到年纪大了,该放手了。
说完,蓉蓉连连叹气。
老太太又说,她为这个家倾尽了所有,拿出一辈子的积蓄,大几十万给儿子建房子。
当初,儿子结婚,也是她一手操办,出钱出力。
没她的话,儿媳哪能过上好日子,还不是靠她补贴才过上小康生活。
直到现在,家里的水电费还是她交的呢!
为何她要交,还不是心疼孩子们不容易,能补贴尽量多补贴。
可以说,她养儿子到儿子五十三岁。
当然,这个养不是说她负责儿子的所有开销,而是帮儿子分担家庭责任。
几十年来,儿子的钱没有给过她一分,全花在他的小家上。
对此,她没有怨言,只要儿子过得好,一切都是值得的。
儿媳不知好歹,不懂感恩,老爱向她索要钱财,明着要,暗着要,太得寸进尺了。
像是要彻底掏空她的钱,一分不剩,儿媳才甘心。
不记得是哪一年,儿媳张嘴就跟她要二十万,说要拿去帮还他们小家的债务,她那会已经没有钱了,也就没给。
儿媳不相信,认为她把钱留着自己用,不舍得给。
她恼了,要舍不得的话,她不会出钱给儿子建房,又是各种补贴他们小家。
身上真要有二十万,她早就拿出来给儿子帮他解决困难了,哪用得着儿媳开口。
就凭儿媳的各种小心思,她没法喜欢儿媳。
晓玲不承认这件事,她敢对天发誓,没有跟婆婆索要二十万。
她们向来感情不和,她怎么可能主动去触霉头,又骂不过婆婆。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婆婆说的这件事都站不住脚。
老常说,他也不知道这件事,家里也没有什么巨额外债啊,日子一直过得挺滋润,没欠债。
老太太沉默了。
晓玲继续说,婆婆就是想各种法子折腾她。
地板不干净,是她的问题,东西坏了,那一定是她弄坏的。
就各种这样的小事,尽管不是大事,可次数多了,真的很让人烦躁。
婆婆从不吃她做的饭菜,说不好吃。
而公公却吃了。
这么多年,她都是热脸贴冷屁股。
婆婆为家里的付出,她认可,也很感激。
可是,婆婆不能以此为由刁难她,要她对婆婆唯命是从,她是儿媳,不是家里的奴仆。
最后,老太太依旧冥顽不灵,认为自己的做法没错,想法也没有问题。
而晓玲看着儿子儿媳,还有丈夫眼里的期盼,到底放弃了离婚的念头。
至于婆媳矛盾,只能通过相互远离来避免矛盾了。
家和万事兴,所有人都希望家庭和睦,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家里的老人要是掌控欲太强,事事都要她做主决定,又想控制家里的所有人,这样的家庭,婆媳矛盾是一定存在的。
想要化解婆媳矛盾,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互认可,相互迁就,相互包容才能彻底解决。
然而,掌控欲强的老人,没有反思自己的自觉,也就做不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最后,也只能远离才能获得一时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