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生活总是感到迷茫、抑郁、焦虑,一定要读这5本心理学书

2022年12月19日23:15:10 情感 1119

我是子蓝,一名93年自由撰稿人。点击右上方“关注”,让我持续为你分享【写作运营】与【女性成长】干货。

如果你的生活总是感到迷茫、抑郁、焦虑,一定要读这5本心理学书 - 天天要闻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人生并没有因此变容易,反而愈发艰难了。

除了要应对生存难题:不情不愿上班,想方设法赚钱;还要面对心理上的许多难题,如迷茫、焦虑、孤独等。

原生家庭比较糟糕的,就更难了。内心会像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面装满各种冲突和挣扎,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深深怀疑。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就从这样的状态走过来的。

我生在一个父亲脾气暴戾、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的可怕性情,就像《沉迷的病人》里面描写的那样:

“我父亲总是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让人捉摸不透,无论多么平和的情境,都能被他变成危险的雷区……


他只要一声怒吼,整个房子都会颤抖。我会吓得赶紧上楼,躲进自己的房间,一头钻到床底下。”


当然,我并不是在怪罪原生家庭而模糊自己的责任。恰好相反,我想借此说明,成年后“自我改变”的重要性。

总之,小时候动荡不安的生长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滋生了伴随我二十多年的恐惧和焦虑,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我的敏感、自卑与不安全感。

这让我成年后的生活,无论是工作、交友还是感情,都变得比一般人艰难很多。

如果你的生活总是感到迷茫、抑郁、焦虑,一定要读这5本心理学书 - 天天要闻

为了进行自我救赎,26岁那年我坚定地开启了自学“心理学”之路。

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我如饥似渴读了大量这方面主题的书籍,写了很多篇书评,也付费去体验过“昂贵”的心理咨询

我永远感激自己下的这个决心。因为我知道,从此以后,我的人生质量不一样了。

因此,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今天想和你分享,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五本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书籍。

如果你有着和我相似的经历,那么请相信我:

当你读懂了这五本书,并且愿意去执行里面的理念,你的精神内核会越来越稳定、自洽。

★第一本:《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斯科特·派克

如果你的生活总是感到迷茫、抑郁、焦虑,一定要读这5本心理学书 - 天天要闻

如果说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本书,那么我必定选择这一本。

第一次读这本书,我并不觉得有多么的惊艳,只是当初正处抑郁的漩涡里,书中有句话引起了我的认知震撼:

“在意识层面,他们不知道旧时的自我需要调整和变更,但在潜意识层面上,他们已经开始了放弃与成长的过程。”

再后来,当我遇到想不通的人生问题,就会不断地反复读这本书,越读越清醒,才发觉这本书的珍贵之处。

作者非常诚恳,他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但是,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并且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你就会释然并且超越。

因此,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不必怨天尤人,抱怨自己的命苦,别搞得“仿佛人生本来就应该舒适又顺利似的。”

其次,这本书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也是影响我最大的两个部分,分别探索了什么是“自律与爱”,以及我们该如何去做,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如果你的生活总是感到迷茫、抑郁、焦虑,一定要读这5本心理学书 - 天天要闻

在小红书上我们经常刷到一些关于“自律”的笔记,其实在我看来,看1000篇这样的干货,都不如好好理解书里关于“自律”的定义:

“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主动,反面是被动;积极,反面是消极;承受痛苦,反面是避苦趋乐;解决问题,反面是逃避问题。

如果你目前的状态经常是处在反面的,你再怎么假装努力,结果都是在自欺欺人。

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做到自律,它背后的原动力是爱。

作者给“爱”下了一个让我特别感动、也特别醍醐灌顶的定义: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所以当你爱着一个人,让自己变得更好,是一种责任。

(by:说起自己最喜欢的书,想要表达的东西似乎有点多~但是我更希望可以的话,你能亲自去读这本书,吸收对心智成熟不一样的养料。)

★第二本:《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如果你的生活总是感到迷茫、抑郁、焦虑,一定要读这5本心理学书 - 天天要闻

我曾经在国内比较大型的情感咨询机构工作过差不多5个月的时间。(哈哈,可能很多小伙伴都不知道~)

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我开始近距离接触到心理咨询,而也是在那时开始读武志红老师的书。

这本书是武志红老师早期的代表作,引发过很多不同的议论声音。

有人说,鲁迅写的是当年吃人的社会,而武志红写的是当下吃人的家庭。

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我的感受。

正是因为当时读了这本书,我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原来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些晦涩黑暗的、从不被正视的问题,带来的影响是如此的巨大且可怕。

而这些问题不会因为一个家庭里面的成员们假装看不见就自动消失,它会一直存在,藏进你的性格,行为,潜意识……并且悄然无声进行代际相传。

结果是,不仅影响你自己的命运,也会影响你的孩子的孩子……只要不被重视并加以解决,这个负面影响就可能一直被传承下去。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对“家庭系统”的认知。从那时候开始,我很清醒地知道:

我需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内心创伤,看见父母对我的性格和观念上的消极影响,并且努力想办法消除这些影响,坚决不要把这些问题留给下一代。

这是对自己也是对将来的孩子最起码的负责和担当。

★第三本:《热锅上的家庭

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 / 卡尔·惠特克

如果你的生活总是感到迷茫、抑郁、焦虑,一定要读这5本心理学书 - 天天要闻

这是一本在当时超出我的认知范畴的书籍,读完它以后,我在内心暗自想:何其有幸遇到这样的书!!!

那时,我和老公刚刚领完证。可是我并没有沉溺在新婚的甜蜜期当中,因为领证前我们已经开始了同居的生活。

反而领证以后,我对于今后两个人如何融合在一起成长,又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问题,陷入了深深的惊慌当中。

比如去年,我们的感情就遭遇到过很大的挑战。

他和朋友自主创业,有一家小公司。婚后有段时间,他非常期待我可以做他认为能赚钱的项目,因为他觉得我折腾自由职业这么久,都溅不起什么水花,浪费了太多宝贵的时间。

可当时,我并不想放弃自己手里喜欢的事情,然而最终能做成什么样心里又没底。于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那段时间,我们的关变得异常紧张。理智上,我觉得自己需要适当妥协,这对维持我们的感情有利。

可在情感上,我很清楚,自己并不情愿。

于是我开始严重焦虑,感觉“自我”慢慢被吞噬了,我对这样的关系很迷惑,很痛苦。

如果你的生活总是感到迷茫、抑郁、焦虑,一定要读这5本心理学书 - 天天要闻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我正好读到这本书,它解开了我对于年轻婚姻的许多困惑。书里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如果有任何一个离婚的种子是在事先埋下的,那很可能就是在这个人还没形成独立的自我之前,便一头栽进婚姻这件事。”

我必须承认,在结婚前我根本没有深入想过“个体独立”这件事,也从没去思考,一个人的自我还没独立,还没探索完毕就走进婚姻,会给婚姻带来多大的隐患。

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此。

直到今天,我依然走在探索自我以及完善自我的道路上,婚姻已经不能再对我构成任何精神束缚。

★第四本:《爱的艺术

作者:弗洛姆

如果你的生活总是感到迷茫、抑郁、焦虑,一定要读这5本心理学书 - 天天要闻

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也教会了我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去爱一个人。

你相信吗?在生活中,虽然“爱”这个字被我们使用的频率很高,可是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才是“爱”,更多的是仗着“爱”的名义让两个人陷入无尽的内耗当中。

特别是在原生家庭没有得到足够安全的孩子,很容易在亲密关系里纠缠不清,患得患失。

待在情感咨询行业里面的那段时间,我当时每天都要接很多通客户的咨询电话,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线接待经历,让我更加触碰到真实的世界。

原来在现实生活中,被感情困扰的人群如此之庞大,有大龄单身多次恋爱没结果的、有在婚姻里出现重重问题的、有出轨和被出轨的……

我听着她们诉说内心的痛苦,经过学习后知道,大部分被情感问题所困的人,核心原因在于情感认知水平比较低,对“爱”的本质缺乏理解。

弗洛姆说:“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的问题。对他们来说,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

所以,当我经常会听到客户电话的那一头,歇斯底里地喊:“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他这样做根本就不爱我……”的时候,我总在想:

也许,当一个人学会如何去爱对方而不是一味想着让对方如何爱自己的时候,TA才具备了最基本的爱的能力。

这本书里面的很多观点,让原本同样情感认知低下的我,逐渐转变成了如今在感情里面还算比较理性和合格的状态,也有了不断反思自己在感情中的行为的能力。

你不妨也去试一试。

★第五本:《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如果你的生活总是感到迷茫、抑郁、焦虑,一定要读这5本心理学书 - 天天要闻

最后一本,这本书实在太畅销了,想必不用多介绍,大家都很熟悉啦。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这本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行动的。

因为这是一本关于个体心理学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的行动指南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勇气”的书。

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上比较敏感、容易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感觉到内心不自由、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这本书都能解决,而且答案是一针见血的。

当我接触到这本书以后,我便一口气几乎把市面上关于阿德勒本人或非本人写的著作都买下来了。因为他的“强者”理念,让我看到了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希望。

他总是反复强调,人人皆可改变,无论你过去的经历如何,你都能通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你缺的只是勇气的问题。

同时,我还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TA自己。而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恰恰在于接纳真实的自己。”

当一个人接纳了真实的自己的时候,自由就会从心底升腾而起。

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比较自如地做自己,而不是去笨手笨脚去“扮演”一个不像他自己的角色。

这样的人,内心便是自由的。

如果你想深入学习阿德勒的心理学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入门书籍。

如果你的生活总是感到迷茫、抑郁、焦虑,一定要读这5本心理学书 - 天天要闻

写在最后:

最近看到一句话,非常感同身受:“人要是能活两次就好了,一次用来听话,一次用来反抗。”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能回到小时候,我一定不会再逆来顺受,而是勇敢站出来保护自己,哪怕力量再薄弱。

我会对当时担惊受怕的自己说:“只要没经过你的允许,就没有人可以伤害到你!”

当然,人是不可能活两次的。所以,趁着还年轻,鼓起勇气,好好改变自己吧。希望我们无论曾经受过什么伤,最终都能成为一个内核稳定且幸福的人!

作者介绍:

子蓝,93年出身农村的女孩|勇敢辞掉月薪五位数的全职工作,开启自由撰稿之路。分享写作干货|读书精进,以及走心的成长感悟。

如果今天的原创内容有启发到你,还希望你顺手点个赞吖~你小小的点赞永远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谢谢你。♥️

也非常期待你关注@子蓝的小宇宙 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相遇,相知,成为好朋友~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