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位网友提问说,“自己一遇到点问题就会烦躁、焦虑和恐慌,而且会经常抱怨自己无法承受这个忍受那个,面对失败更是会一蹶不振……感觉自己很脆弱,应该怎么?
反观一下我们自己,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这样?总是很在意外界的声音,总是很自卑,总是容易自我厌弃,总是患得患失,总是害怕变化等等……
其实,只要我们活着,就有随时遭遇各种挫折与创伤的可能。所以,偶尔的脆弱感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心态。但如果你经常被这些想法困扰,那你的脆弱感就有必要进行干预和调节了。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就是一本教你改变脆弱状态的书。作者是美国作家塔勒布,他主要研究“随机性”、“不确定性”、“稀有事件”等问题。
一、你知道什么是“反脆弱”体质吗?
如果问大家“脆弱”的反义词是什么?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说是“顽强”。而作者认为,脆弱的反面,不是顽强而是反脆弱。那什么又是“反脆弱”呢?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三种人生状态:
第一种,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像玻璃球,掉到地上就碎,这就属于“脆弱”体质;
第二种状态,遇到挫折,就像塑料杯,掉在地上,会变形,但一般会完整无缺,这样的人属于“顽强”体质;
第三,遭遇失败,就是像橡胶球,掉在地上,不仅不坏,还会弹的更高,这样的人就属于“反脆弱”体质。
再讲一个小故事,小老鼠和小矮人在迷宫里,发现有一个储存了很多奶酪的仓库,这个发现让他们开心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奶酪不见了,两只小老鼠无奈之下很快接受了事实,并赶紧行动去寻找新的奶酪,最终它们也找到了更好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却不愿接受现实,整天闷闷不乐、怨天恨地,只能一天一天的等着饿死......
所以,什么是“反脆弱”?实际上“反脆弱”是作者塔勒布自造的一个新词,它代表的就是一种在无法预测的、突如其来的变动中,依然能获得成长、获得好处的能力。
二、为什么我们要成为“反脆弱”体质的人?
大家都知道,疫情让我们的就业形势变得非常紧张。我们身边可能就有一些亲戚或朋友,正在经历被裁员或找工作的境况。
在经济环境好,职业道路比较顺畅时,一切都安好,但一旦风暴来袭,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比如房贷、车贷还有子女教育等出现问题。
因为,我们习惯性的把生活期待寄托在一个地方,当这个支点不稳时,整个生活和内心就会遭遇严峻的考验及挑战。
于是就出现“35岁现象”等等。“35岁现象”说白了,其本质就是“脆弱状态”。因为这种现象最大的风险不是失业,而是心理的承受力。
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仔细观察一下,任何一种有生命的物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反脆弱性。
所以,为了能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拥有“反脆弱”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在自己脆弱时习得,但这样付出的代价会很大。
但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容易焦虑,比较敏感的人,那么,你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这些特质,通过学习,比其他的人更快更早的获得这种能力。
三、如何成为具有“反脆弱”体质的人?
那么,要如何做我们才能成为“反脆弱”体质的人呢?作者给出的方法是:
方法一:允许自己犯错。作者说,如果我们总是只做肯定以及正确的事,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迈克尔乔丹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他曾在一则广告中说,“我有超过9000次投篮没有命中。曾经输掉约300场比赛。有26次,人们相信我会投出决胜的一球,但是我没有”,乔丹敢于失败并且他也接受自己失败。
因为错误代表的是波动,而波动会让我们学到不一样的东西和认知,这会让我们变更加强大的同时,也会让我们的“反脆弱性”再一次被提高。
方法二:走出“舒适区”,主动积极地制造波动。
《走出舒适区》的作者玛德琳博士,曾说她的母亲从小就鼓励她和妹妹做“恐惧”的事,母亲并不是不顾及她和妹妹的感受,而是想让她们发现真正的自己和世界。
而博士也在一次次尝试和突破中发现,那些曾经令她感到恐惧的事,其实也并没有她想象的那样恐怖。
确实,在舒适区里,一切得心应手,但这种环境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可变性和随机性。所以走出舒适区,勇于尝试和突破,有利于我们“反脆弱”能力的提高。
方法三:尽可能地建立冗余,主动积极的去储备或投资。作者说,冗余是非常反脆弱的。
举个例子,比如,有很多古代的建筑直到现在都留存的很好,原因就是,曾经的建筑师们不惜工本为建筑保留了很多余量。也正是因为这些冗余,使得这些建筑可以留存的时间超乎我们的想象。
反观现在的一些建筑,由于过于精打细算,试图用数学的方式计算出那个所谓刚刚好的量,反而是脆弱的。因为这种比较功利的方式,没有建立余地和储备。
俗话说“有闲便是主人”,说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但这里的“闲”,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闲情或无所事事的闲暇,它真正的意思是,一种有余量的从容或能量的充裕。“没有空间,没有余量,就什么都享受不了。一直处在刚刚好的、非常精打细算的状态里,人是很难有所享受的。
所以,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发展爱好,忙中偷闲,为自己留出余地,留有储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能量,去转化出无限的可能,并以此来提高我们的“反脆弱性”。
写在最后:
这世间有很多的突如其来与无法预料,我们无时无刻都处在变动之中。而在面对这些不可知、不可测、不确定时,《反脆弱》告诉我们,脆弱或坚强,在此时,皆可不必,我们只需要成为“反脆弱”体质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无常中,伸出手去把所有的猝不及防变成礼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