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才能看清,随礼有“三个坑”

2022年10月03日16:00:24 情感 1400

用随礼来促进社交,古往今来都有。

孟子说:“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如果有送礼的正当理由,并且在规则之内,孔子也会接受。

有一个打渔的人,家里的鱼吃不完,就送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地收下,用来祭祀;一个节俭的人,用瓦罐做了饭,送给孔子尝一尝,孔子说“味道很好”。

通过随礼,体现了人与人的情感互动,还弘扬了社会风气,孔子的做法,可谓是高明。

年轻时,我们经常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对于一些老规矩,也爱理不理。

当我们退休了,变成了老人,回头看自己的社交圈,就会明白,很“随礼”多坑,踩过了,才知道深浅。

退休后才能看清,随礼有“三个坑” - 天天要闻

01

“送出去的礼,还能回来”: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句话在我们的脑海里,可谓是根深蒂固了。

小时候,我们去走亲戚。亲戚会给一个红包,表达祝福,也算是压岁钱

父母却告诉我们,这些红包,其实是自家的。认真琢磨,我们就明白了,亲戚给我们红包,父母也给亲戚的孩子红包,只不过是做了一笔交易。

从小就被灌输了“礼尚往来”的规则,因此我们就认为“送礼多,收礼也多”。

比方说,弟弟家办乔迁宴,你送礼一万块钱。过了几年,你买了新房子,弟弟也会给你一万块钱。不存在亏本的事情。

当你退休了,再看送出去的礼,有很多的礼,是回不来的。

有的同事,退休之后,回老家去了,很难再出现在工作的城市;有的同事,更换了联系方式,或者跳槽去了其他单位,慢慢就和你断交了。

有的亲戚朋友,也去了外地工作,慢慢疏远了。

当你有喜事的时候,请亲戚朋友、老同事一起凑热闹,有一部分人无法联系,有一部分人联系上了,人也不来,礼也不见。

你送给晚辈的礼,过了若干年之后,晚辈长大了,也不一定会回敬给你。

眼巴巴地等待回礼,也许你会很失望。不如给自己一个安慰,吃亏是福。尤其是在自己的亲人面前,不管送多少礼物,都不要计较,当成是帮忙。

退休后才能看清,随礼有“三个坑” - 天天要闻

02

“随礼多,就是客气”:对方不一定会领情。

我在某单位上班时,上司家接二连三有红白喜事。

父母过世、孩子上大学、乔迁等。

按照当地的标准,每次随礼是两百。但是有很多同事,随礼四百,甚至更多。很明显,随礼也存在“讨好、突出自己”的想法。

在同事的暗示下,我给上司的礼金,也提升到了四百。

接着,有同事的父亲过生日,再看大家的随礼数,就打折扣了。有的人随礼一百,仅仅是为了“不驳面子”。

当我离开某单位之后,为母亲做了一次寿宴。我认为,上司会根据我随礼的数额来送礼。但情况并非如此,上司只是随礼一百。

想起一句扎心的话:“做人,最大的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的他人心中的位置。”

你对别人客气一点,不等于会得到别人的青睐。甚至有很多人,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一些人,被你惯坏了。

当你退休之后,和任何人交往,不存在利益交换的关系了。随礼的数量和频率,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也许,因为无用,所以无情。

最可悲的是,有的“随礼”,马屁拍在大腿上。比方说,明朝富豪沈万三,帮助朱元璋修了城墙,大功一件。但是他说“还要帮忙犒劳三军”,让朱元璋很没面子。最后沈万三被发配云南。

职场上的社交,不能以随礼多少来衡量,而是用工作业绩来体现。上司提拔了你,不要请他吃饭、送很多礼物,而是踏踏实实做事,不负众望。

退休后才能看清,随礼有“三个坑” - 天天要闻

03

“匿名随礼,表示大度”:可能会引起误会和猜忌。

历史学家 托·富勒说过:“慷慨的人从不因为别人送礼而去报答。”

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也会体现在随礼的过程中。当你遇到穷苦的亲戚朋友时,会悄悄留下一个红包,也不写名字。你希望对方不要记住自己,也不要回礼。

在一些喜宴上,也会收到一些没有写名字的礼物或者礼金。

“到底是谁送的礼呢?”这样的疑问,一旦冒出来,就会引导一个人,去把事情搞清楚。毕竟,谁都不愿意欠人情债。

在一些电影里,还会看到某个厉害的人,收到神秘大礼,不会高兴,而是警惕起来,认为其中有诈。并且,其感觉往往是对的。

电影里的画面,和生活里的事情,有很多类似之处。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

匿名的随礼方式,并不可取,弄不好会导致别人的家庭矛盾。

比方说,一对夫妻结婚,收到一个大红包。丈夫认为是妻子的“前任”送的,妻子百般抵赖,事情就无法收场了。

清清白白做人,开开心心送礼。如果是特别的礼物,要主动说清楚,避免各种误解。

退休后才能看清,随礼有“三个坑” - 天天要闻

04

避坑指南。

冬天,才看清松柏的青翠;退休,才看清人情的凉薄。

在礼尚往来时,我们要做到三点:其一,不期待礼物对等,允许自己亏本,也接受亲人的大礼;其二,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送礼,不增加家庭负担;其三,无功不受禄,凡事要说清楚,强化沟通,别滋长“陋习”。

随礼是增加情感、活跃气氛的方法,千万不要变成了操控人情的工具。

愿你我,简单生活,不困于情。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