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读了朱炳初老师的文章,我也是感慨良多。老朋友借钱,怎么办?老朋友是办企业的,疫情三年了,很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倒闭了,有的还在艰难维持,资金缺乏是大概率的事情,向银行借也难贷出款,向老朋友借钱也是无奈之举。86岁的朱老师心理纠结,很难抉择,由于家庭的原因也没多少存款,所以“抱憾抉择”。我理解、支持、赞同朱老师的决定,这事你怎么看?
抱憾的抉择
——关于借钱的心理纠结
作者 朱炳初
前几天,一位好友——从事保健事业公司的总经理,给我打来电话,说是因为疫情,不能聚会推销产品,在营业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没了收益,经济拮据,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了了,于是冒昧地向我提出借款,以解燃眉之急。
我理解朋友的难处与尴尬。借钱,势必出于无奈,已经到了过不去的关口,在别无它法的情况下,才抱着忐忑的心境向我——十多年前曾有密切交往的可信赖的老朋友提出请求。我听着他简要情况的诉说,开始有些惊讶!一位能力超强,在京打拼多年,事业一帆风顺,收益不菲的企业家,怎么会经不起风浪,到了缺钱没辙近乎举步维艰的地步呢?但又想,这应该是事实,毫无疑问,如今营销保健产品难啊!不少用品购买一次可用多年,无需像食粮蔬菜水果那样经常采购,他的难处不会有假,市场竞争激烈,生意难做呀!凭往昔的交往,对他的人品修养,完全可以信任!然而想到自身的情况,也实在可怜,存款不多,与他想象的应该是差得很远,身边只有区区的20多万,那是防老的救命钱呀!全数或半数借出,心里就没了底!他也不会是只要三五万吧?于是,犹豫片刻,就推脱有难处而拒借,这让其大失所望,而我内心留下纠结!
这些天来,为拒借一事,心里总不是滋味,有诸多往事涌上心头:回想十多年前,在石景山区八大处军区机关大院居住,偶遇推销保健产品的某公司,来往交流几乎打得火热,公司员工服务热情周到,保健用品可佳,利于延年益寿,信任使用油然而生,几乎每月都要参加一两次营销会,听保健讲座、购买保健物品,还参加公司组织的旅游,曾到桂林、九寨沟、云台山、长白山、兵马俑等地悠哉游哉,眼界大开,至于京都的温泉,多次去泡,潇洒自如,让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购买了多种保健品,例如电解饮水机、空气净化器、消毒生态仪、控温床垫以及蜂胶、筋骨源等等,使身心健康愉悦。但自搬入朝阳区军休所后,因距离较远,年岁大了,家有病人,就再也没有参与活动,而保健品呢?除饮水机外,其他均已作罢;除与总经理夫人建有微信外,不再与公司交往。期间,我老伴病重,经理夫人曾登门慰问,让我心存感激!
啊,借钱!多年前我的一位亲密战友,上世纪60年代,我任炮兵团青年干事兼战士业余演出队长,他以团俱乐部主任身份兼指导员,我俩把演出队带得风生水起,参加师文艺汇演屡获头奖。我两关系亲如兄弟,非同寻常。他遇到了难题——因买房急需20万元,说是向同胞兄弟未能借到,只得向我开口。我知其难处,毫不犹豫,当时经济也尚可,没有多大负担,随即如数汇去。他说要付给我高息,我讲战友间讲情谊不计利,你安心使用,我心安平静!
呀!说了借钱再说与钱多钱少有关的投资:我老伴的侄媳妇倒腾资金取利,有些能耐,前几年为给亲朋好友办些利己利人的好事,联络集资用款人,月息5%,我在诱惑心动的情况下,为获高息,投入数十万元,果然收益不菲。岂料,后来她碰上了电诈,投入的上亿元巨款被席卷而去,无法追回,我的钱也打了水漂,损失了几乎多半积蓄。还好,我的心景并没有为此忧伤崩溃,而是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之前所得利息与失去的本金大致持平,要说损失可算作是买了个深刻教训,以后切忌:天上不会掉馅饼,切不可唯利是图,走火入魔,有钱还是存入国家银行保险,不要为高息诱惑而掉入陷阱。当然,要不是被骗,我也就不会无多存款,起码现有个百万吧!我老伴的侄媳因参与数额巨大的诈骗案,被判刑15年。我对她造成的数十家钱财被骗的悲剧,既气愤又同情,气愤的是野心太大,到了一发不可收的地步,招致祸害;同情的是,她心地善良,想做好事,本身也是个受害者,如今要在监狱了却终身,能不深感惋惜与痛心吗?
钱,对我来说,够花即可,我是追求精神高雅富有、物质随便将就之人,无需奢望求得多么富有!十多年来,因老伴病重,开支不小,长期雇有保姆,当病情严重时雇请两个保姆照料,还要资助有困难患病的家乡亲人,开支就更大了,基本收支持平,略有结余。前些年女儿儿子购房,我拿出了几乎全部积蓄;去年10月老伴离世,为办丧事、购置墓地,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前面所说,余款无多,到了好友借钱时,囊中羞涩。
连日来,为拒借之事,心中耿耿于怀,情结难解,只能默默期望对方理解、谅解,但愿友谊长存,体谅我这年届86岁的老朽,要捂住这点养老金啊!
我的绝情也是出于无奈,这可叫做抱憾的抉择吧!
作者简介:朱炳初,男,汉族,江苏省宜兴市人,1937年3月出生,1954年7月入伍,1956年7月入党,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9月退休。
退休后不甘寂寞,喜欢文学创作,曾任中国校园作家协会会员、石景山区作家协会理事、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会员。1998年由从化市《乡村语文报》社、解放军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14万余字散文集《青春寄语》。
2012年初由北京军区政治部移交到朝阳区军休十五所后,任过党支部书记、总支宣传委员,热心宣传报道工作,曾在报刊、【我的卧虎湾】【百度】《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江山文学】【新华网客户端】【丰融春秋】等微信平台登文500余篇,连年获得军休办表彰。2017年6月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35万余字文集《夕阳漫笔》,2019年3月由时代出版社出版45万余字回忆录《回顾与思考》,2022年5月由时代出版社出版54万余字文集《晚霞拾零》,总计出版148万余字文稿。生命不息,笔耕不止,文化养老,发挥余热,不断提升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