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哲学家布里丹讲过这样一则寓言:有头小驴,在干枯的荒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两堆草,由于拿不准先吃哪一堆好,结果在无限的选择和徘徊中饿死了,后来人们就把决策过程中类似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效应”。
那头布里丹之驴的不幸就在于它无法在两堆干草之间进行理性的抉择。简而言之,这头驴是非常无头脑的,因而无法采取行动,人在某些时候并不比驴聪明。
很多年轻人都因为面临多种选择却又难于选择而心烦意乱。一位毕业不久的大专生,分配到一家好单位,他觉得自己的文凭太低,想去考研,又怕读完考研究生之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好工作。
还有一位28岁的女孩,恋爱已经五年了,她想结婚,可男友至今还没有住房,他想分手,却又舍不得这份经受了时间考验的感情。
一位35岁的男孩,毕业后一直在家乡的小县城做一份体制内的工作,一眼能望到头的工作生涯让他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他想去大城市重新开始,可是又放不下这份稳定的工作。
一对青梅竹马的男孩女孩,在经过九年的爱情长跑后,男孩终于向女孩求婚了,可是在结婚前女孩却遇到了心目中理想型,她想放下一切跟着感觉走,又怕自己只是一时的新鲜,时间会将一切浪漫都消耗殆尽。
《岛上书店》里有这样一段话:“其实,生活中每一桩糟糕事,几乎都是时机不当的结果,每件好事,都是时机恰到好处的结果。”
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
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生。有人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儿死而复生。
周国平听说了这个故事,也感到疑惑难决,就去问农民。农民告诉他,他救人时什么也没去想。洪水袭来时,妻子在他身边,他抓起妻子就往山坡游。待返回时,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读到这个故事时,我被这个农民打动了很久,我从内心深处佩服这个农民。这个农民如果进行一番抉择的话,结果会是怎样呢?
洪水袭来,妻子和孩子被卷进漩涡,片刻之间就要没了性命。而这个农民还在山坡上进行抉择,救妻子重要呢,还是救孩子重要?
我想,也许等不到农民继续往下想救妻子还是救孩子的利弊,洪水就把他的妻儿都冲走了。
人生中,有许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抉择。有人总喜欢在做一件事情前再三权衡利弊,犹犹豫豫,举棋不定。结果,待到想好了去做的时候,早已时过境迁,没有了机会。
把手头的机会抓住,这是至关重要的。最靠近你的机会,就是最重要的和最迫切的。把手头的机会抓住了就等于把一切机会抓住了。因为过去的机会已不复存在,而未来的机会是要一步一步才逼近你身边的。机会到来之前,你纵然绞尽脑汁,也是徒劳枉然。
人生的抉择是最困难的,也是最简单的。困难在于你总是把抉择当作抉择。简单在于你不必考虑抉择问题,只是动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