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哲学家谈快乐》的作者是法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克.勒努瓦,他在书中给出了他这一生修炼所得出的一些方法,一些快乐之道。他给了十条建议,如果大家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快乐,作者的这十个方法将有助于我们获得快乐。
第一个方法叫做专注。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打开电视随便挑一部电影看,很难感受电影带来的吸引力。现在家里边看电影太方便了,只要把电视机一打开,就可以随便选你喜欢的大片。问题是在家里边吃饭边看,每一部大片看起来都味同嚼蜡,但如果在一个影院里,哪怕放的是一部老电影,你都能够非常投入。二者的区别在哪儿?在专注。
你们有没有试过在旅游景点的时候感受不到快乐?假如你到旅游景点,你很开心:“黄果树大瀑布我来啦!”突然老板打电话说有一份合同出了错,需要你赶紧看一下,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拍个照吧,赶紧走,因为你的心思已经完全不在这个地方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专注的重要性。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中讲到:你做一件事情如果觉得无趣,根本不是那件事情的问题,而是你做事的方法不对。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要专注。我在这讲书,我如果三心二意地讲书,我不快乐;你们在这听书,假如你们一边听书,一边看手机,一边看朋友圈,你会觉得我是一个很讨厌的信息源,发出的声音影响了你们刷朋友圈。这就是不专注所带来的痛苦。所以作者第一个提出方法的就是专注。我们以后做事要学会专注,因为专注能够带来快乐。
第二件事,参与。参与进去,投身进去。其实我觉得参与跟专注有类似的地方。作者年轻的时候曾经到特雷莎修女的养老院里做义工,在加尔各答,那里遍地都是垂死的老人,大多数人都很惨,浑身伤病地躺在那儿。作为一个法国人,他的语言不通,根本不懂那些人说什么,他也不是一个医护工作者,不知道怎么给人包扎伤口,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后来他发现有一个老人躺在那儿,弥留之际,非常痛苦。他觉得自己没什么事做,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助这些人,于是他就过去拉住老人的手,然后抚摸老人的身体。因为临死的人身体很不舒服,他就一直这样抚摸着老人,用法语对他讲:“没关系,不要紧,不要紧。”
老人用印度语跟他说话,他听不懂老人在说什么,老人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是老人的两行热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他的内心涌出了一股热流,他觉得自己应该参与到这里来了。所以后来他就和养老院的人商量,他说我就负责这件事,我就负责陪伴临终的人,每个临终的人我就抱着他们,然后跟他们这样讲话。那一个假期的实践生活给他带来了新生,这就是参与者带来的幸福感。所以作者提出的第二招,是参与。
第三个叫冥想。冥想就是“冷眼旁观,却不深陷其中”。你就静静地坐在那儿,可以盘腿,也可以不盘腿,可以这样如意坐,也可以随便散着坐,然后任由念头一个一个地起来,盯着它看就好了,不用跟着它走,也不用压抑它,这个状态就叫“冷眼旁观,却不深陷其中”。短的冥想只有几分钟(作者说,有时他在上下班的路上,坐在车上就可以冥想几分钟,这样也很好),长得几个小时,都可以。
刚刚讲的这三个方法:专注、参与、冥想,实际上在西方有一个单词可以概括——mindfulness,翻译成中文叫“正念”。当我们能够全神贯注、保持mindfulness,就处在正念中。但是如果我们心思散乱,做一件事同时又想别的事,然后烦躁不安,我们就会不在状态。所以一个人可以做到安闲地洗碗、安闲地走路、安闲地说话……就是幸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