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社会永远都在演绎“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想生存下去,你就要成为强者。
这不是鸡汤,而是现实。
世界上所有的成功,只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因果关系”。你有了昨天的“因”,才有了今天的“果”,不差毫厘。
慢慢积累,量变质变。
1
荷花定律
有这样一个故事,引出来一个问题:一个池塘里面栽了荷花,第一天开放几朵,第二天,开放的速度是前一天的两倍,以此类推30天开满池塘。请问,什么时候荷花开了一半?
很多人脱口而出,15天啊!
事实并非如此,正确答案是第29天。
关键来了,荷花开放的速度,最后一天最快,等于之前29天的总和。
这个,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
很多人看到别人成绩的时候,都会震惊,殊不知人家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为了像荷花那样“满屏开放”,他们在前一天还在苦苦奋斗。
昨天都是台阶,今天继续努力。
古人云,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受罪。
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所有的成绩都是血汗的结晶;所有的横空出世都是厚积薄发。
荀子在《劝学》里这样写道: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成功,归根结底都是始终如一的坚持。
很多人,死在了成功的前夜;很多人差一点就挖到了钻石;很多人都在辉煌即将到来之际改弦更张。
加油,每一个努力拼搏的你!
很多事情,不是有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下去才有了希望。
很多人在当初择业的时候,觉得有意思有趣味,前途无量,一到深入进入,才发现“真的好难”;在进一步,发现这里人满为患,大咖云集。想要脱颖而出,简直难于上青天。
慢慢的,热情冷却,兴味索然,去更换跑道,昨天的努力前功尽弃。
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当你认准一件事的时候,就全力以赴去干,不跟别人比较,只跟自己死磕。拼一个坚持不懈,赢一个春暖花开。
未出土时便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
2
竹子定律
竹子,被称为“世界上最高的草”。它的一生也是一个“励志”的传奇。
最初,竹子“发育”得很慢,前4年时间里,几乎“无所作为”,暗搓搓长出3cm的身高。
真正的开挂,是从第5年开始的,它以每天30cm的速度“爆发式成长”。6星期以后,就长到了15米。
当人们挖开地面,才发现一个秘密:最初那4年里,竹子没有懒惰,没有怠工,而是一心一意在做一件事:扎根。它的根须在土壤里延伸,竟有数百米的长度。
它用默默无闻,迎来了惊艳全场。
日积月累,价值不菲。
这就是“竹子定律”。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万丈高楼平地起,辉煌只能靠自己。你之所以能够取得好成绩,一定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这样,从量变到质变,这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有了这个过程,成功才会水到渠成。
这个过程很苦、很累、巨煎熬,流血、流汗、也流泪,今天你咬牙切齿地坚持,必然有明天独占鳌头的荣耀。
被誉为“千古完人”的曾国藩,年轻时候很愚笨,不开窍,曾因一事无成,屡遭挫折而三次选择自杀。
但是,他被别人救了。他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无可匹敌。
于是,他痛笨下功夫,用勤奋弥补禀赋不足。
经典文章,滚瓜烂熟,倒背如流;遇到难题,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一字一句,条分缕析,不就任何死角,直到彻底弄通弄透。
后来,他的这一品性运用到了军事方面,这就是著名的“结硬寨,打呆仗”理论,为他建功立业,铸就人生辉煌。
他的突飞猛进,恰恰来自于他的坚定执着,老老实实。就像竹子最初的前4年,扎根沃土,吸收营养,然后野蛮生长,出人头地。
有所专注,才有所成。
3
金蝉定律
据法布尔的《昆虫记》记载:蝉在钻出地面,完成蜕变,一鸣惊人之前,要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3年、5年或者7年;最牛叉的一种蝉,竟要在地下生活17年。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漫长的过程。伴随着
浩瀚的孤独,和深邃的寂寞,它在土地里寻找着活下去的营养,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默默忍受,无怨无悔。
只为等到一个星光璀璨夏夜,它从泥土里挺身而出,悄悄爬到枝头,脱掉丑陋的外壳,在阳光下引吭高歌,振翅飞翔。
从黑暗到光明,从地底到天空,它用歌声诠释了生命的“高光时刻”。
默默忍受,蓄力实力。
那些杰出的人物,谁不是忍耐的高手?
司马迁忍受宫刑,写成《史记》;蒲松龄忍受贫寒,写成《聊斋志异》;曹雪芹忍受落魄,写成《红楼梦》;李时珍忍受创痛,写成《本草纲目》……
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很多人最大的愚蠢,恰恰就是喜欢自作聪明。规避磨难,少走弯路;掌握技巧,探索捷径。
到头来却总是与成功失之交臂。究其原因,就是自己“太聪明”了。
成龙在《真心英雄》里唱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探索无止境,创新永年轻。
人生路上,有些东西,你是无法规避的,酸甜苦辣咸,都是体验。你不亲口尝一尝,你就不知道什么是味道。
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屠呦呦发明青蒿素,85岁才获诺贝尔奖。
在成功之前,他们一直在努力,不计后果,不遗余力,默默无闻,孜孜不倦。从来不去考虑结果如何,探索本身也是一种非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