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幸福?幸福这东西其实就是个感觉,没有标准,没有指标,跟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关系,年薪百万的人未必就比年薪10万的人幸福,不丹这个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却又是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子又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他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这便是安贫乐道。
放弃物质追求,依然能获得快乐和幸福,但这只有少数圣人才能做到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追求物质依然是实现幸福的最重要的手段,但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财富自由,依然要上班,依然要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依然要看人脸色行事。
没有财富自由,难道就无法实现幸福吗?大部分的人就注定无法幸福吗?
幸福与不幸都很多时候都来自于比较,电影《求求你表扬我》范伟有段台词: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到别人手里头拿着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人们总在羡慕着别人的幸福,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正被羡慕着。你拿着个大馒头,羡慕着拿肉包子的人,但你身后可能还有手里什么东西都没有的人;你穿着单衣,羡慕穿棉袄的人,但你身后可能还有个光着上半身的人;你羡慕有蹲坑的人,但你身后可能有个人已经拉在裤裆里了。
假如你这个月工资拿了二万元,比以往高出了不少,你自然是很高兴的,但是偶然得知隔壁办公室那个才参加工作一年的小姑娘比你还多了300块,你瞬间就感觉到手里的二万块不香了。
再比如你看到那些比你晚参加工作的人都被提拔了,而且你认为他的能力不如你,人品也不行的,你内心肯定充满了不平衡,会充满怨恨。人的欲望是永远都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如果爱攀比,那永远都不可能获得幸福,知足常乐才是幸福的秘籍。
知足常乐也不能是自欺欺人,有的人完全躺平了,然后告诉大家,我很知足了,这只能叫自暴自弃。知足常乐是要珍惜现在,认清自己,凡事量力而行,但并不是安于现状的慵懒,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了现在这个状态,虽不尽人意,也不怨天尤人,但求无愧于心。
一个企业的员工幸福不幸福无非两方面,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工作能不能挣到钱,工作开不开心?
首先是能不能挣到钱,这个与企业的经营情况有关,企业不可能将全部利润都用于发工资,毕竟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高薪酬可遇不可求的,而且搞薪酬也不是万能的,薪酬增长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说以前一个月工资3000,一下涨的到了5000,那肯定幸福感爆棚,如果以前月薪10000,涨到了12000,幸福感的提升就不是那么强烈了,如果月薪10万,涨到了102000元,对幸福感的提升几乎为零。
比起薪酬,更重要的是工作开不开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决定员工幸福度的关键因素,长期996、007,没有休假,下班回家就来个葛优躺,爱人不理解,回家就吵架,家里的老人、孩子被疏于照顾,就算领再高的薪酬,估计也开心不起来,幸福不起来。
开不开心还要看工作有没有意义感,如果每天的工作都是疲于应付检查考核做些务虚的事情,估计也不可能会感觉到什么意义感。
而做一些务实的工作,就很容易感觉到意义,以银行为例,柜员能快速的办理完业务,让客户满意的离开;客户经理看着受到信贷支持的客户,建起了新房,建起了大棚,生意越做越大,贷助学贷的孩子毕业找到了工作等,这种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意义感是不能用金钱能衡量的,自我实现带来的成就感是员工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还有就是工作中要能学到东西,永远有进步和上升的空间,不能有那种一眼望到头的感觉,永远不要从硬性条件上堵死一个人进步的可能。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早期的管理学书籍告诉我们,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但近年来,大家都发现这个不太对,于是又有很多人提出了许多的观点,包括客户第一、员工第一,乃至国家第一,对此争论不休。
“有股东投资才有企业,客户买你的产品企业才能生存,没有国家的保护和支持企业也难以发展,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股东、客户、国家并不能代替你来经营企业。实际负责企业运行、每天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是包括经营者在内的全体员工。如果全体员工都很尽责,每天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齐心协力、精益求精,那么企业就能凝聚巨大的合力,企业就能持续发展、长期繁荣。这样就能不断地给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就能让股东获得稳定的回报,就能向国家多交税,企业还有能力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这个道理并不复杂。"
“追求组织的全体成员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同时又为人类社会做贡献,我认为这个理念虽然朴实,却非常伟大。可以说,这是自人类有集团以来,一切集团理念中最高贵的理念。没有任何集团的理念可以超越它。”(摘自稻盛和夫《管理大师稻盛和夫收藏版》,稻盛和夫创立了京瓷和第二电信两家公司,在78岁时,出任破产重建的日航董事长,仅用一年多时间,让巨额亏损的日航扭亏为盈并产生巨大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