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变大了,负面情绪也随之增加。通过学习一些情绪管理方法来缓解负面情绪,对青年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在此推荐四本与缓解负面情绪有关的书籍,愿你从中能得到一些启发。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作者:蒂姆·德斯蒙德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上心理课时,老师曾和我们说过要悦纳自己,但我一直很困惑,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本书为我解开了困惑,它告诉我,自我同情是一种全然接纳和善待自己的态度。
三年前,还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上学的我开始了高复生活。我想报考的是健康医学院的助产专业,但该专业面向全市中职生的招生数非常少,只有三个名额。我很难想象自己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入围,因此我一度非常焦虑。
在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后,我想到了这本书中的方法,便立即停止自我否定,转而以自我同情来回应内心焦虑:“你害怕在考试中失败,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考上健康医学院对你来说很重要,毕竟这是你一直以来的愿望,也是成为一名助产士的前提。但即使你没考上,而是考到了其他学校的其他专业,你也能找到其他兴趣所在。无论发生什么,你的经历都能让你获得成长。”
由此,我的内心平静下来,并专注于复习迎考。最终,我以超过分数线一分的成绩被健康医学院录取。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
作者:尼尔·帕斯理查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2月
生活中难免会有迷茫无措的时刻,那么如何甩掉难熬日子里的坏心情?这本书中有不少实用方法。
有一个方法是——每天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一张写着生存意义的卡片放在枕边,我们就会清楚生活的方向在哪里。这看上去有些好笑,但细想一下,却有道理。有段时间,我一觉醒来,感觉很迷茫:新的一天要做什么?这个方法告诉我,可以把这天想做的事写下来——想去旅游,想做一道菜,想养一株花……然后,尽己所能把这件事做好,完成后用荧光笔划掉,或者打个勾。将来某一天,看到自己已做了这么多事,心里就会很有成就感。
另外,换掉惯性的思维方式也很重要——有时我们想做一件事,首先要确认自己会做;其次,我们还得想做;然后,我们才能真正去做这件事。但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会导致我们不敢做出新的尝试。这时,不如换一下顺序——先开始做,做着做着就会了,然后就有了自信和动机,想继续做,这样就能进入正向循环,而不会一味耽于迷茫、耽于坏情绪了。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当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时,乐观的人在遭受打击后总能很快复原。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学习让自己变乐观呢?这本书介绍了让自己乐观起来的ABCDE模式。
A代表不好的事件(adversity);B代表由此产生的负面想法(belief);C代表这些负面想法可能带来的后果(consequence);D代表反驳(disputation),指反驳自己那些负面想法;E代表激发(energization),主要指正向思维被激发后,一个人能更好地应对挫折。
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我请一群朋友来看我创作的书法作品,但我发现,一位和我关系很好的朋友几乎没怎么认真看。当时我心里很难受:一方面觉得很丢脸——是不是我的字很丑,朋友根本看不上眼?另一方面觉得她作为我的朋友,怎么能这样?记得那时我还责怪了她。看了这本书后,我想,如果当时我采取“反驳”的方式,也许结果就不会那样——首先我知道自己的字并不丑,其次她没有认真看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与我们之间的友谊如何并没有关系。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她本身对书法就不感兴趣,我没必要因为她的表现而否定自己、甚至怀疑我们之间的友谊。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消极想法很可能是扭曲、不正确的,我们可以去挑战它,不能让它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当你养成了反驳消极想法的习惯,你就会觉得快乐很多。
大学不迷茫
作者:李尚龙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大学生活中,有很多机会等待被发掘,但初入大学的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十分迷茫,每次看见身边的人拥有明确的目标、为自己今后想要从事的工作而努力着,我就既羡慕又懊恼——除去既定的短期目标专升本,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拓展,对于未来职业也没有确定的想法,感觉脑袋里仿佛有一层迷雾。我越想努力拨开迷雾,却越是看不清,一种无力感紧紧地包围着我。
看了《大学不迷茫》这本书后,我的心态有了变化。书里有一些实用方法,比如大学期间哪些证书值得去考、哪些事值得去做。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与其纠结梦想究竟是什么,不如先迈出第一步:不确定自己是否对这件事感兴趣,那就去尝试一下吧,试错了又何妨?于是我努力将那种无力感抛在身后,积极去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活动、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经常进行反思和总结,觉得很有获得感。从中我体会到: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靠空想;要拨开迷雾,得先动起来。这样一个人才更易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