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扩容“大课间”,家长也要给力丨九派时评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代君

从“成绩优先”到“健康第一”,武汉正在探路扩容中小学体育运动“大课间”。据报道,今年春季学期以来,武汉市在落实体育课的前提下,全市推进初中、小学每节课由45分钟调整为40分钟,对每天8节课“多”出来的40分钟进行了重新分配:大课间由25~30分钟延长到40分钟,剩下的25~30分钟则用于下午课后运动或课后托管兴趣活动。

武汉市光谷十小,大课间孩子们在练习打篮球。/图源:武汉市教育局

作为家长,对此表示欣赏。一段时期以来,校园里真切的现实就是:“唯分数”“唯升学”,学生体育锻炼不足,老师怕课间出事甚至不敢让孩子们下楼活动。长期缺乏锻炼,缺少阳光,学生体质大幅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不断出现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是让人忧心。

中青报这篇报道的记者对笔者说,“向武汉教育改革致敬,向支持教育改革的领导者致敬,现在还愿意做点事情的,太不容易了。”

持续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让人体多巴胺分泌达到峰值、较长时间的阳光照射会让儿童情绪“由阴转晴”……长期藏在书本里的理论本应成为校园操场上的生动画面。

这些场景背后,是一群教育工作者对“五育融合”的深刻理解:操场不仅是体能的训练场,还可以是教育生态重构的舞台。

操场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增进交流碰撞的机会,让他们一起生长出面对生活和困境的心理韧性,帮助孩子们“找回丢失的儿童世界”。

笔者要说的是,学校改革了、重视了体育,家长呢?必须配套改革才行。不能学校减负担,家长加负担,让孩子放学后就进培优班,回到家埋头做作业,没有半点体育活动。

家长也要和学校一样落实“五育并举”,确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而不是唯学习、唯分数、唯升学。学校“多”出来的40分钟效应,需要靠家长来延伸、巩固。

学校将课程时间调整、增加大课间和课后活动时长,传递出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多元发展的理念。家长需理解并认同这种理念,在家中也秉持类似观念,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兴趣培养,而不是仅聚焦于学业成绩。

学校大课间和课后活动时间有限,家长可利用课余、周末等时间,带孩子参与户外运动,如登山、骑行、球类运动等,巩固学校体育锻炼成果;或支持孩子参加校外兴趣班、文化艺术活动等,像绘画、音乐、书法等,进一步拓展兴趣爱好,延伸学校课后兴趣活动。学校通过时间调整帮助学生养成运动和参与兴趣活动的习惯。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配合,督促孩子保持规律作息,让孩子在学校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家庭中得以延续和强化,持续发挥这40分钟带来的积极效应。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