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特别的“数字地图”,将科教基地、优质课程、专业师资、实践活动等“一图汇聚”,打破资源壁垒,开启“校内外贯通、个性化支持”的科学教育新生态体系……近日,静安区率先构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平台,通过资源整合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全域科学教育新范式,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了新的解决方案。

发布会上,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教研网、新中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教育联盟等6家单位,作为资源提供方,正式签约入驻数字地图,标志着“政校企社”协同育人机制正式落地。据介绍,该数字地图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引,深度整合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并巧妙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的科学探索提供个性化、数智化的学习场景,并“为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淀提供N种经历”。

该平台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上。平台的智能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推送定制化学习内容,智能助学实时解答学生疑问,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科学学习体验。同时,平台的智能评定系统,可以科学评估教学成效。这些功能不仅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也可以实现“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教育”。

根据规划,该数字地图平台的建设将分三个阶段稳步推进:2025年完成基础框架搭建与标准制定,启动部分学校试点;2026年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深化AI功能开发;2027年在全区推广,形成成熟运行机制。届时,全区80%以上科学教育资源将实现互联互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参与率预计提升至95%,使其成为“全域覆盖、精准服务”的全景支持体系。
编辑: 朱齐越
摄像: 林羡德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