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冷门艺术进课堂 如何“爆改”年轻人?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朱浙萍

南昌大学赣剧艺术鉴赏课视频截图

“抬头率100%”是什么样的课堂?近日,南昌大学赣剧艺术鉴赏课堂火了,不仅线下听课要抢座,还在网上引起了百万网友关注。许多人羡慕不已:“上得了课堂,耍得了花枪”“我都不敢想象,上这样的课得多开心”。

这一冷门艺术如何“爆改”年轻人?在这门大学通识课上,身着戏服的老师舞着水袖、耍着刀枪,学生不仅看得津津有味,还争相 “变装”上台表演。在一层一层上油彩、一句一句念唱词中,学生们近距离感受赣剧的独特魅力,一点点转化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自豪。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正在走进课堂,受到年轻人喜爱追捧。不久前,浙江省文化馆开设的唢呐课、越剧班、盘扣班等课程“一课难求”,其中的唢呐课,吸引近500人报名,让授课老师大呼意外;天津大学开设的《京剧与中国文化》通识课,让大学生们秒变“00后票友”;此前,浙江高校开设的舞龙舞狮课、宋韵文化体验课等,也都让年轻人感觉身体里的传统文化基因被唤醒。

与传统注重讲稿的授课方式不同,这些“圈粉”年轻人的艺术课堂,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十分注重互动与体验,当冷门乏味的课本知识变成精彩生动的艺术表演,传统文化不再是曲高和寡的乡音曲调,而是一场可以生动代入的文化体验。年轻人在沉浸式体验中,近距离触摸艺术温度,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激发起他们探索传统文化之美的热情和行动。当他们将课程拍摄成视频,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分享、交流,引发一波波的“蹭课”热潮,文化传承也便在这样的情感互动中悄然传递延续。

冷门艺术进课堂爆火,再次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缺少受众,真正缺少的是让年轻人了解它、走进它、爱上它的机会。一些传统文化之所以高冷难懂,何尝不是因为总是被束之高阁?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建议,将传统非遗纳入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体系,引起不少关注。即便不能成为常设课程,也要看到这背后大学生和公众们触摸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和期待。因此,艺术家、教育者当主动走进年轻人当中,为他们搭建更多文化艺术体验的桥梁,以更加可知可感、可亲可近的形式,让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到、可参与。

同时,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也为我们呈现了冷门艺术出圈的更多路径和可能。传统文化不是尘封在博物馆里的标本,当它们以崭新的面貌,走进生动的课堂,楔入鲜活的生活,拥抱变化,敢于创新,古老的文化符号将激荡起更多的青春回响,在生机勃勃中繁花似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