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中小学课间10分钟限制学生自由活动、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的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纷纷呼吁学校放开限制,让学生在课间能够走出教室自由活动。
针对这个问题,教育部再次作出回应:根据《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同时,还重申:要求中小学校进一步保障学生上学期间的运动量,要保障学生每天校内1个小时的体育运动和30分钟的大课间,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教室放松。
对于教育部的回应,大家都纷纷叫好,认为学生的“课间自由”回来了。但是也有不少当教师的网友表示,对“课间自由”并不看好,相信很快课间“圈养”又会回归。理由如下:
其实《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已经施行好几年了,学校并不是不知道课间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老师也不想看到学生上课没精打采,之所以出现课间“圈养”的现象,实际上是部分家长过度维权导致的。
小孩的自制能力差,玩起来容易忘乎所以,下手没个轻重,难免会因为磕磕碰碰受伤了,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只要情况不是很严重,互相之间道个歉事情也就过去了,可是有个别家长却不是这样,会到学校甚至教育局闹,并且不依不饶,给学校造成很大干扰,甚至影响正常的正常教学秩序。为了息事宁人,主管部门和学校只好赔偿道歉,哪怕事实上学校没有责任。
这一来二去,主管部门和学校只好限制了学生课间10分钟的自由活动,不让学生到楼下去活动。部分中小学校甚至规定学生课间非不要不走出教室,只能在教室里活动。
应该说,这些教师网友所说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特别眼尖的家长,总能找到学校和老师的毛病进行投诉:布置作业多了,投诉;不布置作业,投诉;考试次数多了,投诉;不考试,投诉;放学早了,投诉;放学晚了,也投诉;说了孩子几句,投诉;跟孩子说话少了,投诉;孩子削铅笔不小心把自己弄伤了,投诉……
让学校、老师疲于应付,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生怕哪里做得不到位了被举报,最后选择了躺平、佛系,怎么能让这些学生、家长高兴就怎么来。在这些家长的努力下,学校不仅不敢让学生课间出去活动了,作业也布置了、考试分数和排名也不公布了,甚至连试卷也不让学生带回学校。
由此可见,部分过度维权的家长,将会是孩子们实现“课间自由”路上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够解决处理家长过度维权的问题,还学生“课间自由”只会是走走过场,过一段时间后又变回原样。
作为家长,具有监督学校、老师工作的权利,但是凡事要有个度,不能因为有监督权利就过度维权,如果动不动就投诉举报,破坏了学校、老师的积极性,迫使学校、老师躺平、佛系,最后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你认为呢?